熱度:★★★
回顧:1月9日,備受矚目的小程序正式上線,正因張小龍和其團隊成功開發了微信,顛覆了中國社交網絡,業界對小程序報以極大的期待。
早在2016年末,騰訊高級總裁張小龍在一次微信公開課上發表演講時,就闡述了小程序的產品理念。他和同事希望在訂閱號服務號之外建立一種新的形態,因此形成了小程序的概念雛形。從他的演講中可以總結道,小程序的特點是:無需下載,掃一掃就可以打開應用,安裝即用,并實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他對小程序的定位是:小程序無意做一個APP分發平臺,只是類似于PC互聯網時代的網站,但體驗比網站好,比下載APP更便捷。
小程序一經上線,眾多企業開始應用,眾多網友也分享自己使用小程序的體驗,在一輪刷屏式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小程序可能會替代APP,重新洗牌O2O市場。
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上線不久的小程序卻遭到冷落。疑似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的一段微信對話在網上流傳,“我們決定不做了。我們知道小程序是什么了。哈哈,但是不能說。”雖然沒有詳細解釋其中的原因,但也體現了小程序備受冷落的事實。很多企業已經放棄使用小程序,一些用戶也表示已將之前為了小程序卸載的APP裝回來了,這種與上線前的預期完全相反的市場反應,令人大跌眼鏡。
反思小程序的大起大落,其優勢在于節省內存,這對于16G甚至8G的用戶來說,絕對是一個福音。然而,不足之處也較為明顯,它并不能完全涵蓋APP的所有功能。比如,最近大熱的共享單車APP,小程序僅能滿足用戶實現查找、定位、下單等需求,但查詢余額、充值等功能還是無法實現。
對于商家來說,小程序希望能夠幫助其完成銷售,然而卻很難滿足其流量獲取的需求,有限的功能漸漸被業界所拋棄。
三點一刻合伙人/CSO 王兵:小程序是一個具有輕量去中介特點的企業級互聯網化工具。但是,它架構在微信上,存在輕與重的平衡問題,一是因為微信現在已經有點重了;二是天生缺乏企業級基因。碎片化對企業已經造成越來越強烈沖擊,過于碎片化給運營管理帶來災難,解決由碎片到聚合,是企業互聯網化的一個應用痛點。此外,就是對于冷啟動的中小型創業公司的流量經營問題。如何將流量獲取、沉淀、挖掘……這些環節間的距離縮短,降低流量經營成本、提升流量經營效率,也可能是小程序指向的痛點之一。再有,隨著小程序上線,訂閱號在微信內部的權重極有可能會下降,對缺乏持續原創內容,不能IP化,及O2O能力太弱的號,會帶來較大的影響。所以,別再糾結小程序哪里不好了,多把精力放在與自己的價值結合點如何用起來上,重點考慮兩點:一是線上基礎陣地構建(請注意:不是傳播陣地);二是線下入口如何激活。
小編畫外音:網傳,微信公眾號的付費功能即將上線,以得到APP、知乎live為代表的知識經濟開始嶄露頭角,新一輪的洗牌是否會出現,期待市場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