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紅云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低、中、高三個學段分別提出了不同的教學要求。但在日常教學中,由于缺少一些程序性的能指導教學的操作建議以及一些可以引領教師成長的成功課例,時至今日,口語交際教學在摸索前行的實踐道路上,仍存在著一些流于形式、缺乏質量、效率低下的現象。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當前我們的口語交際教學在熱熱鬧鬧的教學假象中,把學習的主體——兒童給弄丟了。
【現象一】話題內容遠離兒童生活
教材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了方便教學,教材確立了具體的口語交際內容。教學時教師理應與時俱進,合理利用教材。但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唯教材是尊,死抱教材,就著教材講交際。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學會勸阻》這一內容時,先以教材中提供的一幅小朋友喝生水的圖為范例指導學生掌握勸阻的一般方法,緊接著以同桌合作學習的方式用教材中的其他三幅圖練習勸阻,這是其中的一個情景:
師:碰到這種情況,你們會怎么去勸阻呢?(出示圖片:小朋友在草垛旁放鞭炮)兩個小朋友上臺表演。
生1:我演放鞭炮的小朋友。
生2:我演勸阻他的小朋友。
生1:這位小朋友,你不能在這里放鞭炮。
生2:為什么呀?
生1:這兒有草堆,在這兒放鞭炮會著火的。
……
后來又有幾組同學上臺表演,勸阻的語言大致相同。
【案例透視】
乍一看,這個環節似乎沒什么不妥。整個教學有教師的指導,有情境的創設,有兒童的交際。但為什么幾組學生勸阻時的語言都只是簡單的重復,交際語言沒有個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不得深入展開呢?細加琢磨,你就會發現是“草垛旁放鞭炮”這一生活情境已經遠離了兒童的現實生活。首先,城里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堡里,根本沒見過草堆,就算是農村的孩子現在也很少見到了。其次,隨著煙花爆竹的禁燃規定出臺,大多數孩子幾乎就沒放過鞭炮甚至煙花,他們根本體會不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危害。孩子缺乏必備的生活場景,難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才導致課堂中的勸阻語言機械單一,驚人雷同。
語文課程標準在口語交際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口語交際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教學中使用不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話題素材,想讓孩子產生表達的動機是很困難的。因此,我們在選擇交際話題時心中要有兒童,要蹲下身子,以兒童的視角觀照兒童的生活,篩選一些適合兒童的話題。對于教材中此類已遠離兒童生活的話題,我們應該在不改變訓練目標和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尋找適合的話題。同樣還是勸阻,我們可以從兒童的校園生活場景中選擇話題,比如,孩子每天在學校就餐,有的孩子挑食,把大量的飯菜倒掉了;課間活動中,有些調皮的孩子會玩一些危險的游戲,碰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勸?這樣的話題,來源于兒童當下的生活場景,它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兒童天天都會看到或遭遇到。在這種情境下,孩子們的交際才會有真實的互動,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傾聽與應對。
【現象二】話題目標偏離兒童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給每個學段的口語交際都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三個學段的目標要求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我們每一節口語交際課都應從本學段的階段目標出發,結合具體的交際內容,從兒童的需要出發,確定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學目標,為兒童搭建一個上行的“斜坡”。但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口語交際課的目標要么低就,要么高攀,教師對孩子現階段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不甚了解。這是一年級《學會道歉》的口語交際片段:
師: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向別人道歉呢?(出示圖片:一位小朋友走得太急,書包撞翻了另一個小朋友的鉛筆盒)(兩個小朋友表演)
生1:(手不停地摸衣角,眼睛也不瞧對方)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的鉛筆盒撞翻了。
生2:沒關系。
師:你看,賠個禮道個歉,大家還是好朋友。讓我們一齊跟著節拍朗誦一首《禮貌之歌》。
【案例透視】
這個案例中教師設立的教學目標沒能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沒有教在當下。對于這節學會道歉的口語交際課,兒童已有的學情是什么,教師不清楚,針對這一交際話題需要指導什么以及如何指導也不甚清楚。因此,就出現了一節課下來,學生看起來都在充當交際角色,都在進行交際活動,其實學生只是在重復已有的經驗和技巧而已,并沒有能真正學會道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沒能得到提升與發展。
教師是教育的策劃者、設計者和組織者,但是真正“發出”教育需求的卻是兒童。基于兒童立場的教學,應該是引導學生知道原來不知道的,學會原來不會的,做出原來尚未做的。稍作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一年級的孩子平時已經遇到過類似的需要向他人道歉的事情,他們已經會用簡單的語言向別人請求原諒。但他們不一定清楚道歉時態度要誠懇,體態要大方,而這恰恰是本節課學會道歉的目標之一。口語交際課的訓練重點不僅僅是發展學生的口頭語言,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本案例中的學生道歉時體態是不自然的,如果教師能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把讀禮貌歌的時間用來給學生進行道歉時誠懇體態語言的指導,那就不會發生教學目標上的錯位,把口語交際課上成品德課了。
【現象三】話題流程束縛兒童思維
口語交際課因課堂上學生交際活動的生成是無法預估的,現場感較強,這就給教師的引領、點撥、指導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上課老師需要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平時參加縣、市級的聽課學習,幾乎不見口語交際課的身影,放眼全省、全國的各級各類比賽,口語交際課的出鏡率也極低,低年級的口語交際課更是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口語交際課的基本教學流程就逐漸演變成了“三部曲”模式:課堂上前十分鐘教師出場借助多媒體講方法,接著學生再花十多分鐘分小組合作表演,最后學生上臺進行交際成果展示,一節課差不多就結束了。請看《學會做客》這樣一節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個叫圓圓的小朋友過生日,她邀請咱班的小朋友參加她的生日聚會。
二、模擬表演,主動交際
1.討論準備
去之前,大家商量下,到小朋友家做客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2.交流板書。(衣冠整潔、禮貌敲門、主動問好……)
3.小組分角色練。
4.小組成員到臺前展示。
三、課堂回顧,總結點評
【案例透視】
這份設計看似很完美,能還原生活,體現了口語交際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不難看出,兒童獲得知識的過程是被動接受的,對于做客中的種種注意點在兒童還沒有進入情境之前,老師就已經巧妙地引導兒童說出并總結在黑板上了。對于如何去做客,兒童其實并沒有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所謂的交際,也只是像木偶一般在按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表演罷了。這是目前口語交際課堂上最常見的設計模式,深受老師歡迎,究其原因,是這種模式易操作好調控。
但課堂應該是兒童主動學習、主動生長的場所。學習活動是否合適,我覺得應以是否貼切兒童為評定標準,立足于兒童的需求,能給予兒童方法,讓兒童于“無聲、無痕”中獲得提升的教學設計,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諸如此類的實用性較強的交際技能,設計時不妨放手先讓兒童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演示一番,讓兒童在實際交際活動中去感受、去發現、去總結,乃至去探索、去反思、去提升。教學中,教師應當扮演一名主持人的角色,當兒童有獨特的見解或精妙之處,及時給予肯定贊賞,對于交際中有明顯錯誤的地方予以指正,讓這些交際技能“活”在兒童自主的探究和體驗之中,這樣才能形成屬于兒童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口語交際教學中,我們應站在兒童的立場,從兒童出發,選擇適合兒童交際的話題內容,確立兒童真正需要的話題目標,設計符合兒童學習的教學流程,努力提高口語交際課堂教學的實效,實實在在地地提高兒童的口語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