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登峰 朱志明
從教育的使命“教書育人”的角度分析,教育具有雙重性,即教育的知識性和智慧性.知識只關乎事物,智慧卻關乎人生;知識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觀.從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的意義上講,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礎性和工具性的,而智慧一方面涵蓋了知識,另一方面又超越了知識,直達人的自由和自覺,直達人的有意義生活.[1]因此,教育不能止于知識的傳承,而是要通過知識的學習引導人的智慧成長.本文通過“生活中的比”的教學,談一些關于“凸顯數學本質,關注智慧成長”的淺見,敬請同行們研教.
一、溯源——在數學概念的引入中,促進學生智慧的萌生
問題情境:用現有的條件能解決下面兩個問題嗎?
(1)淘氣班有45人,笑笑班有35人,哪個班擁擠?
(2)A號茶杯放入25 g蔗糖,B號茶杯放入同樣的蔗糖30 g,哪個茶杯的糖水甜?
(同桌兩人各選一題,思考后交流,再全班匯報.)
師:這兩題用現有的條件能解決嗎?認為能解決的請舉手(學生舉手),認為不能解決的也請舉手(學生舉手).
師:勢均力敵.認為能解決的請亮出你的觀點,認為不能解決的也請亮出你的觀點.
生1:人多就會擁擠,所以淘氣班擁擠.放入糖多就會甜,所以B號茶杯的糖水甜.
生2:光看人數,不能判斷擁擠,還要看面積的大小.
生3:哪個茶杯的糖水甜,不能光看放入的糖多少,還要看里面水的多少.
小結:判斷擁擠與糖水甜的情況,不能用一個量刻畫,需要“兩個量結合”.
板書:兩個量結合
師:現在老師把條件補充完整,請同學們繼續解決這兩個問題.
[在第(1)題上補充條件:淘氣班的教室長9米、寬7米,笑笑班的教室長7米、寬6米.在第(2)題上補充條件:A號茶杯原有水100 mL,B號茶杯原有水120 mL.]
生1:9×7÷45=63÷45=1.4(m2/人),7×6÷35=42÷35=1.2(m2/人),所以笑笑班擁擠.
生2:25÷100=0.25(克糖/毫升水),30÷120=0.25(克糖/毫升水),所以一樣甜.
師:剛才的“兩個量結合”,是用什么計算方法來處理的?
生:除法.
板書:兩數相除.
師:兩個數的運算可以用加、減、乘和除,在這里為什么不用加法、減法或乘法?
生:不同的量不可以相加、相減,人數與面積相乘、水與糖相乘沒有意義.
師:解決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要考慮兩個量,這兩個量用除法計算.
師:是的!這兩個問題都不能用一個量刻畫,必須用兩個對等的量來刻畫.像這樣的“兩數相除”叫作兩數的比.
(在“兩數相除”的下面再板書“兩數的比”.)
分析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現代數學在建立數學概念的方法上,已從典型的通過‘外延描述的抽象化轉向實現‘公理系統的抽象化……它已經成為現代科學方法論的普遍范例”.[2]以這樣的高觀點指導中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不只要求學生理解概念的表層含義,還應著眼于定義概念的過程,學習像數學家那樣思考,了解定義形成的方法和依據,理解蘊含在定義背后的規定和意義,以獲得可靠的數學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學習.[3]數學教師的任務在于尋求數學之源,呈現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上述教學中,先呈現不完整情境,讓學生思考、交流能否解決,待學生們認為少了一個條件(一個量)時,再出示完整的條件讓學生解決,其實就是讓學生經歷祖先創造“比”的原委——用已有知識難以用一個量闡明類似房間的擁擠程度、液體的濃度、照片的形狀等問題,必須創造一個新概念——“比”,用兩個量刻畫有些事物的屬性.雖然“比”的概念引進或建立是前人的創造,但讓學生回溯“比”的創造之源,實際上是為學生提供智慧萌生的契機.
二、求真——在數學聯系的思考中,實現學生智慧的超越
(一)比與除法、分數的等價格關系
在自學、交流的基礎上,得出了比與除法、分數的如下關系:
學生一邊說,課件一邊演示.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數,b表示除數,請寫出相應的分數和比.
(a÷b=ab=a∶b,b≠0,重點讓學生理解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0.)
師:從相等關系的角度分析,誰來說說比是什么?
生1:比就是除法,被除數是比的前項,除數是比的后項,除號是比號,商是比值.
生2:比就是分數,分子是比的前項,分母是比的后項,分數線是比號.
2.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
師:學到這里,誰有疑問?
生1:比就是除法,比就是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比呢?
生2: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區別呢?
師:這些問題都很有價值,請同學們先完成下面的填空題后再思考.
課件出示填空題:
① 2米長的木頭用去15,還剩().
② 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個桃子,是用()計算的.
③ 與圖片A比較像的是圖片(),理由是().
A
B
C
在匯報“填空題”答案的基礎上,教師繼續補問.
師:通過這三題的解答,請找一找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同時完成下表:
分數除法比
區別不僅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還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是一種運算表示兩個量的關系(用兩個可以度量的量刻畫事物).
師:比表示兩個量的關系,這個關系能說成倍數關系嗎?為什么?
生:不能說成倍數關系,如面積與人數的比,不能說成面積是人數的幾倍,只能說它們的比值是多少.
小結:在“比”中,當兩個量的單位一樣時,可以說成倍數關系;當單位不是同一類時,只能說成比是用“兩個量結合”刻畫事物.如用路程與時間這兩個量的結合(速度)刻畫汽車行駛的快慢.
師:誰來回答,有了除法和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比?
生: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不僅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還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而比是用兩個可以度量的量刻畫事物.
分析“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4]所以求“真”是數學學科的秉性.數學的求真精神不僅能夠養成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還能激發學生追求和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陳云語)的精神.可見,數學求真的過程正是對學生智慧成長的一次次啟迪與砥礪的過程.如上述的教學中,當課堂得出比與除法、分數的等價關系后,教師先引導學生質疑:“比就是除法,比就是分數,為什么還要學習比呢?”“比與除法、分數有什么區別呢?”再通過“填空題”的解決與交流,使學生理解了比與除法、分數的本質區別——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不僅可以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系,還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而比是用兩個可以度量的量刻畫事物.這樣的教學,不僅促進了學生體會學習比的必要性,還讓學生在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與區別的思考、交流中,實現智慧的超越.
為了學生的智慧成長,我們不能局限于就知識教知識,圍繞考點“炒”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地追問是什么?為什么?一定是這樣嗎?還可能怎樣?……充滿思考與叩問的課堂才是啟迪學生智慧成長的溫床.[5]
三、追魂——在數學的應用中,加速學生智慧的發展
在課的尾聲,筆者設計了下面的聯系實際的拓展應用.
課件:《國旗法》規定,國旗的旗面是長方形,長和寬的比是3∶2.
(1)笑笑學校的國旗尺寸是長240 cm,寬160 cm.這樣的尺寸符合《國旗法》嗎?為什么?
(2)楊利偉是第一個上太空的中國人,他在太空中展開了聯合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出示圖片).請你估計這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長為cm,寬為cm.
生1:笑笑學校國旗的尺寸符合《國旗法》,因為240∶160=3∶2.
生2:我估計楊利偉所展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長3厘米,寬2厘米.
生3:那也太小了,我估計長24厘米,寬16厘米.
生4:我估計長30厘米,寬20厘米.
師:不猜了.告訴大家吧,楊利偉在太空中所展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長15厘米.請問寬是多少厘米?
生:寬10厘米.
師:一定嗎?
生:一定!
師:為什么偏偏是10厘米呢?
生:因為長和寬的比是3∶2,也就是比值是1.5,現在15÷寬=1.5,寬只能是10厘米.
師: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因素,選用大小合適的國旗,國旗長和寬的尺寸在變,但什么不變呢?
生:長和寬的比值不變.
師:所以,有人曾說,數學是研究變化中的不變.如運算律中運算順序變了,但運算結果不變;平面圖形的等積變形,形狀變化了,而面積未變;今天學習的照片像與不像和國旗的制作要求,長和寬尺寸可變,但比值不變.今后我們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不變屬性進行多變.
分析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解決數學問題,我們必須一再變化它,重新敘述它,變換它,直至最終成功地找到某些有用的東西為止.”中學數學是如此,小學數學也不例外.如異分母分數加減,變換成同分母的分數計算;梯形轉化成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其面積公式;不規則圖形變換成規則圖形計算等等.無論怎么變,但某個數學的要素沒有變.[6]有了“比”,又多了一條進行數學變換的途徑.因此,在本課“聯系實際,拓展應用”的環節中,巧妙地滲透“數學變換”的思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這樣的教學跳出了比的知識范疇,讓學生在鞏固比的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感悟了數學的思想方法,進而促進了數學素養的提升.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教育不能滿足于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去觸摸數學的靈魂,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久而久之,學生做事、做人的智慧定會在“潤物細無聲”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5]顧亞龍.為學生智慧的成長而教——小學數學教育的智慧視界[J].小學教學研究,2014(7):4-6.
[2]張奠宙.數學教育研究導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218.
[3]姜榮富.知識特征、認知規律與教學方式的有效選擇[J].小學數學教師,2014(6):43-47.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3.
[6]蔡宏圣.教學:從授業解惑到思想啟蒙[J].小學教學,201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