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摘 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善于提問,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提問;設計問題;巧妙提問
在教學中,有的學生不敢提問,有的學生不善于提問,有的學生找不到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提問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淺顯的方法。
一、精心準備,設計問題
(一)提問要精心設計
提出的問題應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掌握問題的難易和大小。問題過大,學生感到不著邊際,無從回答;問題過小,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感到乏味。一個精彩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閃現課堂的亮點,產生積極的互動。
如一年級教“連加”時,一邊講故事,一邊課件出示一幅情境圖。在湖邊有一棵大樹,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草地上有4只小鳥,天空中還有3只小鳥。然后老師問:看著這幅圖畫,你能寫出什么算式?學生的思維受到老師提問的牽引,只列出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就是不見連加算式的影子,整個教學被打亂了,連加“千呼萬喚也不見”,可見問題的提出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教師把問題設計成:圖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鳥?你是怎樣寫算式的?那情況肯定就不同了,老師提出問題的設計很關鍵,直接影響教學的環節與效果。
(二)課堂提問要把握良好的時機
教師的教學智慧體現在課堂提問要把握良好的時機,提問的時機要恰當。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我出了一道判斷題:
不是對應的底和底邊上的高相乘,求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我問學生做得對嗎?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這時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演示長方形到平行四邊形的轉化,更進一步地理解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用底邊和它對應的高相乘,抓好時機提問能很好地對易錯的地方進行辨析,還能突破知識的難點,讓學生自己發現感悟,總結歸納。
(三)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探索,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在知識的空間飛翔。設計問題,要從學生學習的實際出發,著眼于教學內容的關鍵處、學生理解的障礙處、思維的易混處,并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否夠得著,但又是需要努力“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在教學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把圓柱體拼接為一個長方體后,什么沒有發生變化?(體積)那么變化的是什么?(表面積增加了長為圓柱的高,寬為圓的半徑的兩個長方形)這樣的提問增加了數學的思維含量,提升了本課的難度,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綜合、深入、全面的思考與把握。
二、掌握方法,巧妙提問
(一)啟發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說:“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對待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正確的做法就是啟發。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耐心地啟發學生并不易做到,一方面怕耽誤教學時間;另一方面是老師的準備不足,預設的不夠。這就需要教師要吃透教材,提前預設好各種生成性的問題,哪些問題,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哪些問題需要學生思考后回答,哪些問題學生回答起來困難,這時應該怎樣進行啟發。這樣的啟發才能得到極大的回報,既有知識的,也有情感的,啟發就會顯得及時必要。
(二)追問
啟發是正確處理學生不能正確回答的情況。但還有一種情況,學生的回答正確卻不充分。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給學生補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學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這個過程就是“追問”。追問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追問一般不介紹新的觀點,而是通過連續提問使學生證明或解釋自己的回答,從而促進學生深入地思考。例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我設計了畫圓,讓學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試著畫圓,當學生說到用線和筆畫圓時,我設問:為什么要把線的一頭固定?畫圓的過程中線沒有拉直會怎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說線沒拉直圓就不圓了。我順勢追問:不圓說明什么?通過層層深入的設問,讓學生感受定點和定長的意義,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這時,學生已從本質上認識了圓。教師要留給學生進一步加工信息的機會,讓學生來處理“為什么?”“怎么樣?”這一類情況。教師要具備追問的能力,因為追問是一種特殊的技能,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善于提問,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提問既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手段,又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必須學會“功在課前”,以認真的態度、嚴謹的教風、豐富的知識、靈活的方法、敏銳的視角來對待課堂提問,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