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 要: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各方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作業乃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是課內知識的一種外向擴展,它既是講解者教學活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又是學習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傳統教學模式中,機械重復作業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天性,使他們在這個社會中越來越趨于普通,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自己的情感,就像一只只人形木偶。近些年,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隨著生本課堂乃至學本課堂的提出,如何設計和優化作業也成為橫亙在無數老師面前的大山。作業的設計,要照顧到其鞏固與復習的功能性,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的華麗轉身,就應該從作業的改變開始,讓作業不再僅僅局限于寫,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從而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語文;作業;變革
一、作業富有趣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發動了儲存在學生內心的能量,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的作業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培養、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力求讓學生發揮其最大的潛能。這樣的學習,無往不利。
筆者一直從事小學語文的一線教學,平常的語文訓練中經常有學生出現錯別字,為什么學生的作業會出現如此多的錯別字?問題是出現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是課后的落實中?根據筆者的淺顯分析,一方面是如今泛濫的網絡語言影響了學生,另一方面是學生自身對字詞的重視不足,隨意書寫是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一項帶有拓展性質的作業便產生了,讓學生搜集網絡上的不規范用詞用字,完成后特意準備了一節交流課。學生發現網絡上的字大多取自諧音,并不是正確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園地里,都有需要學生記憶和積累的詞語。簡單機械的多遍抄寫是學生最厭惡的。于是,我放棄了這種抄寫,每節語文課伊始,都抽出3分鐘時間進行學生間詞語的“攻擂”,力爭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進行詞語接龍。學生的積極性很大,為了攻擂,就必須利用課余時間去識記,就必須積極主動地廣泛積累。游戲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園地的詞語也得到了很好積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作業多樣化——萬紫千紅總是春
傳統的作業呆板、枯燥,訓練出發點就是識記。學生寫得累,老師批改更累。能不能解放學生?順便將自己從無休止的作業批改中解放出來?
語文作業本是一項語文的實踐,沒有任何導向標準告訴我們作業僅僅只能停留在書面。于是我開始嘗試實踐性強的拓展性作業。比如教學《搭石》一課,課后作業是讓家長陪同,實地考察家鄉的搭石。學校地處小溪流域,搭石也隨處可見。課堂上帶領學生探究了搭石背后的深層次原因,至于搭石如何搭,只字未提。而是讓學生在家長陪同下走近身邊的搭石,去實地考察搭石,去跟家里的長輩了解他們所知道的搭石的成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刻、到位。
又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文時,我就帶領學生一起上山,挨個去拜訪山中的朋友。學生與大自然親密接觸,觀察、感受大自然,課文的精髓也就不需贅述。回來以后,我專門設計了一節口語交際課《我的山中訪友》,學生因為有真實的體驗,課堂氛圍異常活躍,能說、會說、愿意說。課文不講自明。
三、作業“對癥下藥”——不信東風喚不回
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不一樣的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傳統作業都是統一布置,幾十人一面,評判標準單一。
在后來的語文教學中,我的作業實行分層布置。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布置不同的作業題,給予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覺得我會做、我能做。這樣,后進生作業的興趣大大提高,再也不用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愁眉不展。分層作業,教師先做,當面熱批。這種做法極大地樹立了學生的自信,成績穩步提升。而且,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和情感體驗,這樣的作業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作業需要合力——眾人拾柴火焰高
傳統的作業觀認為,作業只能獨立完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側面肯定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存在時間短、效果差的問題。
鑒于此,我的作業中也讓學生合作了一把。學生根據不同層次3至4人為一小組,同心協力完成作業。作業類型基本為課內或者課外的綜合性強、拓展性強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學生無論是交流還是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充分提高。學生各方面的合作意識也得到增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樣的作業變革,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我們的作業實際應該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體驗中來,培養學生求異性、開放性的思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終身學習奠基。
參考文獻:
徐炳安.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J].上海教育,2003(1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