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飛
生態學是一門學科,但是在人文研究領域,更多的是一種研究的方法論,一種研究的角度,我園在設計研究戶外田野游戲活動策略時,堅持生態學視野,將整個戶外空間置于一個生態系統中,使空間各要素都得到良性發展。
一、生態學視野下幼兒田野活動的拓展策略
(一)以“深度參與”為特征的運動體能類活動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幼兒“深度參與”戶外活動可以鍛煉身體、增長見識、看盡人間美景,可以廣交朋友、培養社交能力、增強集體意識、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偶爾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心情自然會好很多。運動體育類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幼兒可以在野外進行此類活動,田野不同的地勢、環境和資源滿足幼兒不同的需求,發展幼兒各方面的能力。
(二)以“真實體驗”為特征的非體能類活動
戶外田野活動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目標的重要渠道,田野式戶外活動更多的是根據自身真實體驗,孩子們在觀察社會的同時,學到了許多相應聯系的知識與技能。我們可以通過戶外活動在更大范圍內提出給幼兒自主活動的場所,隨著幼兒活動頻率的加大,身體得到相應的發展,幼兒的身體協調性也增強了,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經常接觸陽光的照射,呼吸新鮮空氣,增強了他們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加強了機體的抵抗能力,促進了新陳代謝和生長。在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發展上,非體能類活動相對于體育活動來說,體能類活動是相對的一系列的活動,結合環境、天氣等自然因素開展各類活動。
(三)以“開放拓展”為特征的創意探究類活動
戶外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它雖然分為園內和園外兩種,但是園內活動和園外戶外活動是相互補充的,園內活動仍然是封閉的,只有師生之間的交往,與社會的接觸有一定的距離,而園外活動則是社會中的真實操練,在成人的監護相對減弱的情況下,幼兒必須相對獨立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此時,他們會得到更多的實際鍛煉,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科學來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育著科學,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和客觀存在的巖石、土壤等,這些都是幼兒感興趣的探究對象,所以可以開展野趣生態式學習探索活動。
(四)以“清新鮮活”為特征的生活休閑類活動
在戶外活動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戶外活動能讓幼兒呼吸到新鮮空氣和沐浴在陽光中,在清新鮮活的環境中,幼兒與幼兒之間是相互平等的關系,幼兒與教師是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關系,戶外廣闊的活動環境給幼兒提供了自由的表現機會,沒有成人過多干預,使幼兒能在寬松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現。家鄉、風土民情體驗——體驗風土民情的主題活動和民間游戲。組織親子參與的社會性活動,通過活動鍛煉幼兒參與探索的性格,能讓幼兒在少年時期,身心健康發展。比如,可以開展戶外田野的親子體驗活動、主題活動、家庭游戲等。
二、生態學視野下幼兒田野活動的設計策略
農村場地大,自然物多,許多游戲都可以在野外進行,有助于克服農村幼兒園體育器械、設施不足的困難。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應創造條件讓幼兒廣泛地接觸社會和自然。《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十九條也指出:“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資源,以及本地自然資源,有計劃地鍛煉幼兒肌體,增強身體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我們可以積極探索以大自然和大社會為中心的活課程、活教材,來實施戶外游戲活動。
(一)運動體能類田野活動的“深度參與”設計策略
對于農村的孩子們來說,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都是極其熟悉的,田野、小河、山坡也是他們可以經常玩耍的地方,這些都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好場所。我們幼兒園地處鄉鎮,周邊有著豐富的農村自然環境資源,有細長的田埂、有小竹林、有小渠溝……這些都是幼兒活動和獲得發展的天地。
1.參與主體多元——主體多元其樂融融
在活動中,活動的多元融合,可以增強活動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可以將家庭、社區中擁有多元的人力資源,包括家長、社區人員、專業人員等人力資源都吸收到課程資源中來。通過將家庭、社區中的資源進行組合加工,可以更加增強幼兒與資源充分有效的互動,將幼兒園、老師、家長、后勤保障、社區資源等多元融合,進一步保障活動的有效開展。
2.參與過程多效——生態運動競技比賽
開展生態化運動競技場的體能鍛煉——以健康領域目標為主的“分散活動和集體活動”,內容涉及:在不同的場地(山坡、田野、河邊、樹林、院落)運動游戲:帶孩子們去走一走田埂、練一練平衡;比一比跨渠溝;繞一繞小樹林;甚至我們還可以在小樹林里玩捉迷藏……讓幼兒融入大自然,為幼兒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活動環境,提高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興趣。
3.參與形式多樣——環保公益我能行
形式多樣的體育游戲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滿足需要的途徑和方法,在活動中幼兒走、跑、跳、鉆、爬、平衡等基本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穩定性和靈活性得到發展和提高。
(二)非體能類田野活動的“真實體驗”設計策略
童年的故事總是令我們難以忘懷,童年的游戲更讓我們回味無窮。傳統的民間游戲經歷千百年的風霜洗禮,這些非體能類的田野活動是多么的獨具魅力。
1.于真實情境中體驗——生態創意居活動
開展生態創意居活動——以藝術領域目標為主的“即興創意表達和集體藝術活動”,內容涉及:原始泥工創意活動、原始玩具創意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與花草葉木互動;與沙土泥石對話。
2.于真實文化中體驗——鄉土游戲節活動
通過民間游戲、民間傳說、手工藝術等,豐富本地區、本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促使幼兒思維敏捷,反應機智、靈活。利用本土文化開展游戲活動,能讓幼兒通過家長而學習,并能和小朋友在幼兒園或在家庭中相互玩耍,不僅獲取了知識,而且促進了他們能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能培養幼兒熱愛本土文化、熱愛生活、熱愛父老鄉親的積極的生活態度。
3.于真實生活中體驗——生活體驗節活動
進行戶外活動,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由于園外廣闊的活動環境給幼兒提供了自由的表現機會,沒有成人過多的干預,使幼兒能在寬松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充分表現。同時,幼兒在群體生活中也將受到群體心理因素的影響,使幼兒潛在能量得以充分發展。有一些極具特色的生活體驗活動,這些活動讓幼兒園變得更加的生活化,同時也解決了很多生活中孩子們的繁瑣問題。我們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節的活動:有菜園里果蔬種植節:在幼兒園特別留出一塊地,讓孩子們自己種植一些果蔬,每天去澆水,自己去施肥,觀察果蔬的成長等,在收獲的季節里,孩子們可以自己帶著自己的成果回家。科學觀察活動日:在春天多蟲的季節,老師帶領著孩子們,一人分配一個放大鏡,去草地、操場上、田野間、樹叢里找小蟲子觀察,觀察蟲子的形狀特征,以及生活習慣。孩子都有極大的好奇心,這樣的觀察既不費事也可以讓孩子們愛上小動物,也會間接地學到愛心。
(三)創意探究類田野活動的“開放拓展”設計策略
大自然是幼兒最好的“實驗室”,幼兒在大自然這個“實驗室”中更會全身投入,更會細心觀察,更能積極動手、潛心思考。真正實現了“興趣、知識、生活、能力、社會”的有機結合,促進了幼兒的協調發展。為了讓幼兒能獲得更多、更廣、更豐富的科學知識,我們的眼光要放遠一點,步子要邁大一點,把手放開一點,大膽讓幼兒走進自然、擁抱自然。
1.讓知識與生活對接——野趣生態式探究活動
開展野趣生態式探究活動——以科學領域目標為主的隨機教育、集體活動、主題活動。比如,動物、昆蟲等的探究活動(家禽、家畜、野生小動物);親近認識植物(莊稼、果樹、野花和野草);探索風雨四季(風雨、雷電、季節變化)等。
2.讓探究與創意對接——野趣生態式創意活動
開展野趣生態式創意活動——主題著重以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欣賞,感受及創造性的表現、表達能力,并伴有相應的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發展。如,戲劇、樂器、通話故事、色彩等相關主題的活動。
總之,我們通過對生態學視野下幼兒田野活動的研究和實踐,我們的戶外生態式田野活動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了。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