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祺
摘 要: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傳授數學知識是重點,很多時候忽視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由于我們學科的限制,不能提供直接的材料,也不能如語言學科類這樣繪聲繪色地表達,但數學課堂的德育滲透也有自己的特色,內容更具趣味性、靈活性,更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效果更突出。
關鍵詞:轉變觀念;巧用教材;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拓展;活動體驗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雖然不能像語文、思想品德那樣直接、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但只要我們善于發掘教材中的題材,在教學過程中聯系實際,善于引導,就能行之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結合數學學科特色,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滲透,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良好思想品質的形成。怎樣結合學科的特性進行德育,下面是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轉變觀念,數理與道理相結合
數學課堂重視數學知識,以數理貫穿數學知識體系,重知識、輕德育的現象在日常的數學教學工作中仍較為普遍的存在。許多教師以傳授數學知識,提高教學成績為前提,考慮更多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掌握更多、更系統的數學相關知識,卻容易忽視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轉這種不利局面,就必須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的教育,我們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這一標準本身就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學會求知,更學會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把德育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如果只懂“教書”,不懂“育人”,我們的數學課堂就落伍了,與社會要求脫節了。數學教師只有真正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千方百計地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接班人。
二、巧用教材,因勢利導
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工作,必須聯系教材內容,結合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滲透”,而不是在教學內容之外進行“附加”。結合四年級上冊的《優化》這一內容,讓學生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對家庭的一些家務勞動如何合理安排進行思考,既讓學生學到優化的知識,也達到了回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的目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而然的滲透。決不能脫離教學內容,不顧學科特點,否則只能是畫蛇添足、得不償失。
三、理論聯系實際,德育更接地氣
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強數學與實際的應用聯系,強化應用數學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這不僅在于數學應用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例如,學習三角形的特性時,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是如何應用的,同時需要變形時,我們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易變性,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時、分、秒”時,讓學生感受一秒是一眨眼的工夫,但同時也可以做很多事,體驗時間的寶貴,而且時間是不可逆轉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
四、知識拓展,增強愛國情懷
數學教學本身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為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運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時也要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某些知識的教學中,會遇到知識點是如何被發現的以及對人類發展有何作用等,此時應適當補充發明者的簡介及發明過程。像在學習圓時,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這比西方國家要早幾百年。同時,也介紹一些我國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等,介紹他們都對數學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五、活動體驗,豐富德育教育渠道
數學課堂更具有趣味性,有意識地增加各種各樣的數學活動,提供學生實踐、操作的平臺,讓學生更能體會活動中的趣味性,例如,在口算比賽中,我們可以增加一個團體比賽,比賽前,引導他們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學會合作,因為團體比賽不是個人項目,發揮好團隊的力量才是成功的關鍵。這個過程中,同學也能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合作更能促使自身的發展,辯證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總之,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和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德育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有效地把數學課堂與德育緊密結合,作為德育有效補充,讓德育工作更有趣味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德育教學中務必注重實效,聯系實際,因勢利導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只要教師心中想著學生,處處以德育為先,我們的課堂才會變得更有情,更有愛。
參考文獻:
[1]趙峰,禚秀芬.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方法[J].新課程(中),2011(1).
[2]潘挺.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原則[J].新課程學習(上),2012(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