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進
摘 要:碭山縣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七縣交界處,是個農業大縣。當前,我縣上下正在進行新農村建設,農機裝備水平的高低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說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現代農業,就不可能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本文就碭山縣農業機械化現狀做了一下分析。
關鍵詞:碭山縣;農業機械化現狀;分析
現在,我縣農業機械化發展與全國一樣,正處在一個加快發展的歷史新起點,黨的惠民政策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和深松整地作業補貼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極大激發了廣大群眾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迎來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全縣農機化事業呈現出穩步、持續、加快發展的態勢。我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全面發展農業生產,為農村經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我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截至2010年12月,全縣農機總動力104.6萬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機3760臺/16.9萬千瓦,小四輪拖拉機7455臺/8.95萬千瓦。農用三輪車65470臺/55.65萬千瓦其它動力機械23.1萬千瓦。配套機具:機引犁9133部,旋耕機4060臺,旋耕播種(施肥)機1473臺,播種機740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930臺,聯合收割機856臺,玉米收獲機139臺,農機具配套比1:2.07,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80.8 %。農機作業量:機耕93萬畝;機播74萬畝,其中小麥機播48.8萬畝,大豆機播22萬畝,玉米機播12.2萬畝;機收62.7萬畝,其中小麥機收45.2萬畝,大豆機收7.8萬畝,玉米機收9.7萬畝;秸稈粉碎還田面積13.3萬畝。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生產方式已居主導地位,農業機械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2.農機對農業增收的貢獻不斷提高。2010年,我縣糧食作物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 80.1%以上,搶收搶種,保障農時,減少了損失,增加了效率。在水果生產方面,植保機械、果樹修剪機械、果園小型翻地除草機械的應用,極大減輕了果園作業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效率。農機為農業的增產增收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源。
3.政策帶動效應明顯。從2005年開始,我局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主要針對40~80馬力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玉米收及配套的機具予以補貼。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惠及千家萬戶。2011年,我縣農機購置補貼可控指標金額700多萬元,帶動農民和農機經營組織投入2100 多萬元,推動了我縣農機投入的多元化發展。
4.農機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明顯增強。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戶不斷增多,服務領域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拓展,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全面發展。農機跨區作業的范圍不斷增加,農機化服務經營收入已成為部分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經過農機部門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使我縣農機化事業取得長足進展,但與周邊發展快的縣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縣農機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面臨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1.農機裝備總量較高但效率低。一家一戶的小農機,既降低了生產效率又極大浪費了社會資源。一家3畝地,2畝園,也要準備全套的農業生產機械,而這些機械一年要閑多半年,這樣,全縣的農機總動力很高了,但是利用率卻更低了。
2.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在購機補貼政策的引導下,近年來農機裝備結構有所改善,高性能的農業機械有所增加,但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現為:(1)是一些低效率、高耗能的老舊機械仍在大量使用,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較少;(2)糧食作物機械化程度高,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先進適用的果園機械在應用技術上有待進一步突破,水果生產機械化有待全面提高。(3)先進、高效率的大型機械及配套機具少。
3.自然條件和客觀因素制約農機化的發展。(1)是實行土地聯產承包制后,土地分散和種植結構不統一,制約了規模種植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時,生產布局不統一,播種時間不統一,造成同一片田,種植品種不同,收獲時間不同,不利于機械化作業。(2)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很多地方沒有機耕道或者機耕道設置不合理,使機械無法通過。(3)是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多,土地產出失去生力軍。(4)先進、大型的機械對農機手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4.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起步晚,發展慢,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偏低,經營成本偏高。到2011年7月,全縣鄉鎮農業作業服務組織僅有24個,大部分農機戶處于“散兵游勇”狀態,分散經營造成農機作業市場無序競爭,農機作業質量差,作業效益低等。同時由于農業用油供給不保障,柴油、汽油價格偏高,使農機經營成本不斷增加。
5.新技術、新機具推廣面臨困難。(1)是缺乏農機推廣工作經費,導致許多該做想做的事難做。(2)是由于農戶土地分散,建立示范基地困難,導致推廣說服力不強,新技術推廣緩慢。(3)基層農機工作人員經過歷次機構改革,人員減少,人材流失。(4)是與農口其它部門還沒有形成合力,推廣力度還待加強。
三、對策分析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應采取以下對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加強財政和信貸資金的整合聯運,充分發揮財政扶持資金的引導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和經濟組織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2.多方面爭取國家資金,引導農民群眾購買先進、高效、節能、環保的多功能大型機械,全面提升農機裝備水平;繼續鞏固水果生產機械化水平,重點向一機多能、高效低耗的農業機械過渡,全面提高果園生產機械化水平。
3.提高全體農機部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切實增強服務“三農”的能力,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提高農機手基本素質,增強駕馭先進機具的能力。
4.加強宣傳、引導、扶持創建農機專業合作社,幫助、扶持、規范現有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機服務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農機社會化服務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
5.加強農機安全示范村建設,以點帶面,在農機安全監督、教育培訓、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以及維修管理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
四、結語
總之 ,通過以上各種對策的執行 進一步加大我縣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全面發展農業生產,為農村經濟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