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華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山東森林資源遭受了大量蟲害的侵襲,對林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導致林木生長衰弱,甚至出現大面積死亡,對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產生了極大的破壞。新時期,林業經濟的發展,應充分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環保,打造更為高質量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對于林業產品的需求也空前提高,如果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技術,就很難在社會中立足。要遵循科學發展觀,提倡可持續發展,嚴格約束林業工程建設,打造能源高效利用、資源節約的生態文明社會。作為農業大省,山東省在林業經濟發展中取得了卓越成績,其在建國初期就已實現了沿海防護林、農田防護林等建設。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盡管林業生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舊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強化山東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必然結果。
一、現狀分析
1.山區林
山區林是山東省林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近年來,由于對利潤的盲目追求,山區林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森林資源亂砍濫伐現象十分嚴重,毀林開荒的現象時有發生,僅為了發展經濟和生計而忽視了環境與森林資源的保護,進而導致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通常條件下,山區建設的觀念較為落后,林業建設資金相對短缺,缺乏科學的栽種技術。
2.平原林
平原林出現的問題基本也是為了追求利潤大肆開墾土地進行無計劃、不合理的種植,造成嚴重影響。林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元素,且相較于其它投資而言,林業投資具有周期性短、經濟效益高、收益快的特點。林業經濟的發展占用了越來越多的農田土地,很多農戶為了從中獲取利益,大面積栽種林木,且林木的種植密度不合理,不僅會制約林業的發展,還會干擾農作物生長,影響農作物的產量與經濟效益,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3.沿海林
沿海林建設方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的環境惡化,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沿海防護林的生態環境質量逐漸惡化,工業的發展,對沿海區域防護林的建設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生態結構呈現出薄弱的狀態,穩定性相對較差,使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人力與物力的投入明顯不足,是制約沿海防護林建設的重要因素。一般條件下,沿海區域的土壤呈現鹽堿性,且以潮土、鹽土為主,鹽的含量較高,地勢相對低洼,使得地表的鹽含量逐漸增多,經過積累后,含量超出林木種植所能承受的范圍,且對土壤的結構、性能等也產生了一定的破壞性。
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1.觀念轉變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近年來提出的較新的觀念,要想把理論變成實踐需要一個充分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廣泛的、普遍的觀念更新。為了實現山東省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每個人的思想與意識著手,增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認識到林業資源高效利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新時期,我國提倡構建生態文明社會,人們的環保 意識在不斷增強,自覺性也在不斷提高。為了實現山東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當地政府應予以高度關注,及時將現階段山東林業發展的現狀與環境惡化情況予以呈現,以此引起人們的注意與重視。首先,當地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視,制定更為完善的環保機制,強化資金投入與支持和林業工程技術的開發,加大林業技術推廣力度,進而實現林業生態經濟的全面發展。其次,當地政府部門應積極宣傳與推廣林業科學技術,制定更為科學、有效的林業發展機制,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手機智能技術等予以完善,通過多種媒體形式實現宣傳的目的,進而讓更多的受眾意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2.建設生態高效林
當下我們應該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光明道路,從種植開始,培育、砍伐、補植的完整過程,實現有計劃、科學合理地實施。若想達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應打造新型的生態高效林業發展模式,其主要是從生態角度著手,構建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生態林業運作模式,既能達到生產綠色產品的目的,又能達到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多 重效果,是一種新型的林業發展模式。注重生態高效農業的發展,能實現森林資源的有效擴張,避免水土流失,及時改善和調節人們所生存的生態環境,是構建生態文明省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發展林業經濟,應積極開發先進的造林技術, 并應用到林業發展環境中,應選擇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態類、經濟類樹種。同時,應打造環保式造林,強化混交林建設,打造復層林。此外,應強化生態林業與生態農業的緊密結合,以實現對太陽光、水資源、土壤、熱量等自然元素的高效利用,還能共同分享社會資源,如勞動力、資金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從政策層面得到支持,要加大資金、人力資源投入,轉變觀念,大力進行技術改革,促進全民發展可持續的有效進行。山東省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禁止出現亂砍濫伐的行為,做好經濟、環境、資源的高效利用,打造更為和諧健康的社會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