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智明
摘 要:自然保護區作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為了使自然保護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和生態效益,本文就對自然保護區建設中的生態保護策略進行總結研究,旨在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保護;策略;檢測;管理
為了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我國政府采取了很多種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所謂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是國家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徑。而為了使我國自然保護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和生態效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態保護策略,以實現自然保護區內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自然生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策略
1.分區劃管理。為了使有限的自然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我國建立的保護區并不能像其他發達國家采取任其自然發展、毫不干預的純保護方式,而是在不影響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采用科研教育、生產及保護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及外圍區三部分進行分區管理。核心區為人類提供了自然本底信息,一般很少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即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也有望通過治理逐漸恢復,對于該區域要嚴禁一切干擾并以保護種質資源為主;緩沖區環繞在核心區的周圍,是發展本地特有生物的試驗性和生產性科研基地,同時也為各種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研究提供依據,因此在該區域可以開設一些設施及教育基地;外圍區位于保護區的邊緣并緊挨緩沖區,該區域除了開展與緩沖區相類似的工作外,還可以進行一定的人類生產活動,如開發旅游景點。
2.建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在自然保護區內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監測網絡體系,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態監測和預警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保護區內生態系統敏感區和脆弱區的監測,加強重點生態系統的科學研究,并通過生態系統的監測對該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如大氣、水及土壤污染物指標的測定,基于監測的各項數據可以對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進行評價,建立保護區內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狀況監測系統,在該系統的建立過程中,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不斷提高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技術水平,積極參與荒漠化防治、臭氧層保護等國際公約,建立國際間的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監控體系,最大程度上防范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廢物非法進口及遺傳資源流失等情況的發生,為進一步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3.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生物資源現狀及復雜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同時維持生物多樣性水平也是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前提,自然保護區內的物種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途徑是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如亂砍濫伐、隨意排放污染物等。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瀕危物種的庇護所,定時定期對區內的生物種類及數量進行監測,以確保物種維持在穩定水平。
4.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我國自然保護區有眾多的生態系統類型,包括濕地生態系統、沙漠生態系統、高山生態系統及海洋生態系統等,而且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功能最重要、自然景觀最優美、自然遺產最珍貴、自然環境最純凈的區域都分布于自然保護區中,這些為自然保護區開展旅游提供了物質基礎。但開發旅游資源一方面雖然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卻給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在對自然保護區周圍進行旅游開發時一定要在不破壞保護區及嚴格管理的前提條件下,合理地劃出一定范圍的區域,有限制地開展旅游事業。保護區所屬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保護區重點區域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旅游區的環境管理,對每一個旅游區的開發都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對旅游區周圍的污染企業實施關停、搬遷和限制治理等措施。這樣才能在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合理開發自然保護區周邊的旅游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5.制定生態保護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我國自然保護區種類多、分布廣、形態多種多樣,且保護區的管理部門又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執法不力,導致偷獵盜行為屢禁不止,因此加強保護區的法制建設刻不容緩。將自然保護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損失計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建立保護區生態保護經濟政策體系及生態補償機制。制定自然保護區內相關的生物安全、土壤污染、遺傳資源及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貫徹實施生態脆弱區評估、自然保護區管理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生態旅游管理等法規。加大對保護區內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在制定相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營造一種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提高全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6.加強保護區的資金支持和管理工作。要想增強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力度,加大對保護區的資金投入必不可少。首先,中央要逐步加大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的補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經費納入各自的“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熱心于保護區建設的資助,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和當地各級政府投入為主,國內外捐助和自然保護區自籌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其次,加強保護區周圍區域的經濟建設,自然保護區不再是自然保護的孤島,而是與周圍社區緊密相連的,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與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有著直接緊密的聯系。自然保護區與其周圍區域與衰俱衰、與榮俱榮,二者需建立起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不斷發展科研教育及生態旅游等附加值高的產業,實行利益共享,只有這樣周邊群眾才能從原先自然保護區潛在的破壞者變為共同管理者,從最根本上減少保護區周圍因放牧和捕撈等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對自然保護區的破壞,從而實現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
二、結語
總而言之,建設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存某些珍稀瀕危物種、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等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有效保護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維持了生態循環的平衡,為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立足科學發展觀,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是自然保護區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中要做好生態保護,探索其生態保護策略,采用分區劃管理、建立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制定生態保護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以及加強保護區的資金支持和管理工作等,以求進一步推進自然保護區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樓土明,陳紅巖自然生態保護區發展策略及實施措施[D].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2006.
[2] 朵華.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幾點思考[J].綠色科技.2015 (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