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經過改造與創新,它可以融入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成為我們學習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重要內容。它是人們應當都要依法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是一種德行品質和德行修養,是當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和傳統核心價值觀,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對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培育 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252-02
我國傳統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幟。中華民族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積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價值觀和優秀道德精神。引領和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之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要求,加快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進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思路,堅持“三涯聯動”成才引導,建立“三項貫通”培養格局,實施“三師結合”全員育人,強化“三風建設”協同力度,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斷優化文化育人氛圍。通過改革有效提升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1 教師的引領作用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能力本位是教學的核心,要加快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進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著力培養既掌握熟練技術、又堅守職業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
“教育”追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管理”必須有章可循、嚴格規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素質教育融于學校管理之中,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使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確保其健康成長。既重視課堂教育,又注重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傳遞正能量的第二課堂教育、社會實踐育人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
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統籌推進課堂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落實改革舉措、改革責任、改革節點、改革成效。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教師作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最基本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自己教書育人的水平。
2 學生的培養方向
2.1 培養愛國意識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好學生的愛國意識,引導好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好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顯得十分迫切。按照 “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原則,以熟悉社會生活、弄清社會機理、服務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多渠道、多方式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的各項部署,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積極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主題實踐活動。廣大青少年將擔當起新世紀社會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神圣歷史使命,他們的思想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的愛國意識教育,教育他們熱愛國家,熱愛民族,堅定理想信念,讓大學生明白只有理性愛國才是真正的愛國,通過一些常規的形式,將愛國情感潛移默化地注入大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創新青少年喜愛的節目內容,創新與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有關的正面內容,讓其融入節目中,運用學校的平臺進行大力宣傳,透過事物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質,深刻理解理論知識,以深刻的思想意識傳播校園文化。
2.2 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
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開發“班會”教育性課程。系統規劃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各個時間段的具體教育目標和側重點(包括但不限于校紀校規教育、學習和生活習慣養成教育、安全教育、低碳環保教育、禮儀教育、吃苦耐勞教育、誠信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
2.3 培育職業道德與素養
2.3.1 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重視崇尚勞動、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精神的培養。充分利用實習實訓、企業師傅指導學徒等環節,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紀律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2.3.2 開設業內成功人士勵志講座
聘請本行業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和技術能手,給學生現身說法,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立足崗位、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增強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注重用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教育引導在校學生,鼓勵企業與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
2.3.3 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活動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傳承民族工藝文化中以德為先、追求技藝、重視傳承的優良傳統。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理念融入到教育過程,建設融合產業文化的校園文化。
2.3.4 大力開展職業競賽活動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逐步實現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體系化(建立院級、校級、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活動體系)、常態化(建立學年或學期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定期舉行制度)、專業化(爭取所有專業都能開發合適的職業技能競賽項目,舉行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和課程化(技能突出、操作性強的課程可以嘗試用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來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和考核方式)。
2.3.5 完善“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導向的學生工作體系”
素質教育學院職業生涯規劃教研室要繼續通過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團委的職業生涯規劃部,各班級的職業生涯規劃領航員,要繼續負責學院及班級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活動的策劃管理,負責學生各類職業測評,寒暑假職業生涯人物訪談等常規工作。開展好已成機制的生涯規劃大賽、創業設計大賽、生涯人物訪談大賽等活動,引導學生用“職涯”規劃引領“學涯”規劃,奠基“生涯”發展,實現“三涯聯動”。
2.4 培養友善意識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些人不善與人相處,經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不友善的行為。友善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當代社會道德水準的重要標志,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的紐帶。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塑造其高尚的道德素質至關重要。學校的德育教育進展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品德塑造。而友善意識教育又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所以,在當下高校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友善意識成為首要任務,高校應把培養大學生的友善意識作為基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系統設計友善意識培養內容。大學生友善品質的養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既要靠個人,也要靠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各種方式方法,讓大學生認識其重要性,并自覺培養自身的友善意識。
人不學,不知義。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備什么樣的道德素養,擁有什么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關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強化教育教學管理為重點,進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標準、優化運行機制、改進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以推進產教融合、提高質量、適應需求為目標,創新管理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革新教育教學方式,通過實踐、行動、活動、總結、改進,形成更為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運行機制,產生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民教育的基本任務,不斷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時代的教育者,更應沖鋒在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者是黨和國家使命的宣傳者,傳播者,更是培育者,應傳播各種有效機制,運用各種方式和途徑引領人們來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2] 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宣兆凱.中國社會價值觀現狀及演變趨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鄭承軍.理想信念的引領與建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 人民日報總編室.身邊的感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6]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 石剛,李麗娜.核心價值面面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