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霞/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府 夷建良/武進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先行先試提升“三資”管理改革創新凸顯“三化”成效
薛紅霞/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府 夷建良/武進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健全管理機制為手段,不斷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有效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持續強化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較好維護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為推動全區“三資”管理再上新臺階,今年3月起,武進區率先啟動了“三資”管理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提升行動試點,積極探索具有武進特點的“三資”綜合管理新模式,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武進區“三資”總體呈現總量大、增速快、類型多的特點。為提升“三資”管理水平,武進區不斷健全制度、積極搭建平臺,夯實了“三資”管理基礎,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當前“三資”管理工作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也出現了一些違法違紀的案例,亟需通過管理提升來筑牢“三資”監管“防腐墻”。
武進區以此次“三資三化”提升行動為契機,按照“家底清、過程明、管理嚴、制度全、隊伍強”的要求,統籌安排各項工作,確保提升行動取得實效。一是立足務實管用,推動監管全覆蓋,實現“三資”管理制度化。把建章立制作為管全局、管長遠的基礎工作來抓,在已經建立起數十項“三資”制度的基礎上,開展制度回頭看活動,對財務收入管理制度、財務開支審批制度等進行梳理排查,摸清制度建設薄弱環節,健全完善全覆蓋、全過程、無死角的制度體系,實現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財,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資”管理機制,確保形成農村集體“三資”管得好、能增值、無腐敗的良好局面。二是立足一體聯動,推動平臺全方位,實現“三資”管理信息化。在提升“三資”管理過程中,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將移動支付、遠程監控、自動預警等科技手段融入“三資”管理全過程,在提升現有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同時,加快打造管理統一、信息共享、運行有序的農村“三資”綜合服務平臺,確保讓基層和群眾看得懂、用得上、管得住,更接地氣,更有成效。三是立足陽光監管,推動渠道全透明,實現“三資”管理公開化。按照“群眾關注什么,就要公開什么”的工作原則,進一步豐富公開形式及公開內容,實現從“線下公開”到“網上公開”延伸,擴大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切實讓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清、能放心,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氛圍,提升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水平。
武進區結合本地實際并依托現有“三資”管理基礎,不斷加大統籌完善及探索創新力度,構建起了具有武進特色的“三臺三單一卡一端” “三資”管理模式。“三臺”,即“三資”監管平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e陽光公開平臺;“三單”,即“三資”監管制度清單、工作流程清單、監管責任清單;“一卡”,即使用“村務卡”和“村銀通”進行非現金結算;“一端”,即建立紀委監督執紀問責專網連接終端,對“三資”監管平臺、惠農補貼發放平臺、社會救助發放平臺進行再監督。
健全三個平臺,實現陽光運作。一是提升“三資”監管平臺。2011年,武進區在全市率先啟動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工作,通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載體,建立農村 “三資”監管平臺,將全區“三資”信息、財務憑證、地理分布等信息整合進入平臺,實現資金管理、審核、監督方式的信息化,對大額資金支出等重要環節設置了11項預警條件,實現“三資”管理異常情況的實時預警。今年以來,以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度改革為基礎,繼續開展清產核資,不斷充實“三資”監管平臺內容及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同時強化14項預警功能,充分發揮“三資”監管平臺作用。目前,平臺已錄入固定資產信息1.7萬條,涉及金額20.4億元;資源信息2.4萬條,涉及面積100.6萬畝,其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11萬畝;錄入經濟合同信息5096條,涉及金額5.2億元。二是拓展產權交易服務平臺。自2014年在全市成立首家區級農村產權交易所以來,武進區已全面構建起了區、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并按照標準化、信息化、智慧化、公開化及“應進盡進”的目標要求,大力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內容與平臺功能拓展,基本實現了“線上報名、網絡審核、公開競價、陽光公示”的不見面交易流程及“應進盡進”目標。今年深化改革創新,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納入交易范圍,通過中介機構,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指導價格觀測、發布等機制。在2016年省農村產權交易評比中,武進區被評為省先進集體,湖塘鎮列鎮級平臺第1位。三是打造“e陽光”便民平臺。積極探索建立“1+N+F”(鎮+村+農戶)的“e陽光”公開平臺模式,以鎮為單位設立一個微信公眾號,將惠農獎金、扶貧資金,以及村級財務、惠農政策、村集體“三資”等信息通過微信公眾號向農戶推送,農戶可通過手機查詢本村“三務”情況及個人補貼、土地、參保等情況,讓村民了解“家情”,摸清“家底”,隨時監督。設立意見建議模塊,村民可直接反映問題和建議,實時互動,在服務群眾零距離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明確三張清單,完善監管流程。一是梳理現有制度,建立“管理制度清單”。系統梳理近年出臺制訂的“三資”管理制度及文件20多個,做好相關制度的立、改、廢,逐步健全資產清查制度、資產資源臺賬制度、資產資源評估制度、資產資源承包、租賃、出讓制度等制度體系,補齊制度建設“短板”,確保“三資”管理全過程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切實增強制度執行的嚴肅性、紀律性。二是規范工作行為,建立“工作流程清單”。針對各項制度規定,結合各單位工作職能職責,進一步完善財務、“三資”、產權交易、工程項目招投標、民主管理、重大事項決策等工作流程10多項,健全了科學有效、規范有序的系統化“三資”管理流程,提升“三資”規范化管理力度。三是完善監督職責,建立“監管問責清單”。制訂出臺《武進區農村集體“三資”責任追究辦法》,完善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職責,明確各級“三資”管理責任主體和履責范圍,按照“誰失職、誰擔責”,對制度執行不嚴格、要求落實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強化責任追究和黨紀政紀處分,切實增強制度執行的嚴肅性、紀律性。
推行一卡一端,創新監管途徑。“一卡”是指一卡通非現金收支體系。創新推出“村務卡+村銀通”的村級財務收支體系,探索“收”與“支”全程無現金結算,提高收入支出透明度,控制財務風險,切實加強廉政監督。在“收”方面,針對村級現金不入賬、坐收坐支等問題,依托村級單一基本賬戶體系,與銀行合作開通“村銀通”,單位、個體戶通過微信和支付寶支付的形式,上繳村級各種款項,實現非現金收款一碼多付、及時到賬、多方監督等功能。在“支”方面,針對村級小額現金支出隨意、廉政風險較大等問題,辦理“村務卡”,逐步實現使用“村務卡”辦理村級公務支出,最大程度地減少村級現金支付結算。“一端”即紀委監督執紀問責專網連接終端。立足于“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升級改造原有3D數控系統,截取“三資”監管平臺、惠農補貼發放平臺、社會救助發放平臺中重要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手段,打造集“預防、監督、懲治”功能為一體的監督執紀問責專網連接終端,實現對“三資”管理的實時監督,統一監管,有效遏制基層“微腐敗”、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此外,依托專網連接終端,由區紀委組織鎮(街道)、村圍繞職責履行、制度落實、流程管控等方面排查“三資”監管的廉政風險點,共排查村級集體組織重點崗位風險點354個,排查鎮、街道職能部門風險點197個。今年5月,區紀委通過專網連接終端抽查農村票據管理,發現某村有一張1萬元的付款憑證存在疑點,經過調查核實,查實該村存在公款購買預付卡等問題,給予及時處理。
通過“三臺三單一卡一端”管理模式的深入推進,武進區“三資”管理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三資三化”提升行動預期目標初步實現。
盤實了全區集體資產現狀。通過鎮、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和信息化入庫工作,徹底盤清了賬內賬外各類資金、資產、資源信息,調增、調減各類往來款項累計9411筆、9.27億元,調增、調減各類固定資產5971筆、2.63億元。
實現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村集體資產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交易,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大量沉睡的資產、資源被喚醒,得到充分利用。今年上半年,全區平臺已交易項目618筆,成交金額3.26億元,增幅達320%,交易平均溢價率達4.1%,其中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14筆、2.3億元,惠及農民42.5萬余人。前黃鎮蔣排村長征圩魚池原出租合同到期后,首次納入平臺競價出租,經過17輪競價,最終以1400元/畝/年的價格成交,成交價比上輪承包價(310元/畝/年)翻了兩番,充分顯現了集體資源價值。
推動了農村陽光便民服務。“e陽光”公開平臺讓村民隨時監督村務、掌握惠農信息;“村銀通”契合了移動支付新習慣,使村民、租賃戶通過掃碼完成各類繳費,大幅減少現金支出,切實方便群眾辦事。“三資三化”提升行動讓村民切實從“三資”管理新模式中受益,既讓監督村務更加順暢,又使個人辦事更加簡便,受到村民歡迎。
強化了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三臺三單一卡一端”管理模式明確了監管部門職責,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的干預,有效防范暗箱操作。“一端”使監督人員在“線上”即可檢查,監督更加便捷,在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由“治標”向“治本”的轉變上,向前跨了一大步。今年上半年,全區農村集體“三資”相關信訪舉報件數量同比下降39%,基層“微腐敗”勢頭得到明顯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