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兵 邱兆義/江蘇省綠色食品辦公室
綠色農業發展的策略優化
曹愛兵 邱兆義/江蘇省綠色食品辦公室
綠色農業是大勢所趨,那么農業如何圍繞“綠色”來推動呢? “農業的綠色發展” “綠色農業”也就是“可持續發展農業”,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是:“管理和保護自然資源基礎,調整技術和體制變化的方向,以確保獲得和持續滿足當代和后代人的需要”。我國綠色農業源于199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巴西里約舉辦的世界環境大會上正式宣布“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戰略。當年,農業部組建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組織推行農業綠色發展的工程化試點,因農墾系統組織化程度高,易于推行工作,故率先從農墾系統正式實施“綠色食品”工程。江蘇省綠色食品也是從那時起步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有綠色食品企業940家,2400個產品,總產量約700萬噸,約占全省食用農產品總量6%左右。
我國綠色食品發展并未照搬西方有機農業的既定模式,而是緊扣國情,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創造了“品牌、綠色、標準”的現代農業模式;創造了“環境有檢測、生產有規范、產品有標識、問題可追溯的”全程受控管理模式;創造了“以質量認證與質量標識相結合”的市場化工具解決公共問題的模式,這些創新的舉措不僅是綠色食品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且對整個農業發展的啟示與示范意義深遠:
啟示一:發展綠色農業還不能完全排斥農藥化肥
一般來說 ,不同國家、地區、發展階段,綠色農業發展解決的問題不一樣,發達國家地區一般采用集約化生產方式,主要解決常規農業產生的負面問題,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土壤板結、害蟲對殺蟲劑的抗性等,一般是在保護的前提下發展;而發展中國家地區重點需解決過度耕作,一般是發展的前提下的重視保護,盡可能減少常規農業的負面影響。所以發達國家普遍選擇了禁用農藥化肥的有機農業,而現階段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發展綠色農業的主流模式還不能完全排斥以農藥化肥為代表的石油農業,故“減施農藥化肥”內涵的綠色食品成為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
啟示二:綠色農業需要“受控生產”的管理模式
不管農業綠色發展方式如何,其發展成果終需老百姓在消費端去評判,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吃的東西是否“綠色”。“綠色食品”提出“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強調在受控狀態下生產。以種植業為例,其受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前環境控制。綠色食品主要采用對農業生產的土、水、大氣進行檢測與評估。二是生產過程控制。過程控制部分主要由經培訓的檢查人員對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對照相關標準要求進行符合型評估的過程。肥料方面主要是有機肥與化肥的氮含量1:1以上強制性條款。植保防治方面,進一步縮小了可施用農藥的范圍,只有200多種低毒的農藥可以用于綠色食品生產。三是產后質量控制。綠色食品強調安全、優質、營養,在關注農藥殘留、重金屬檢測等污染指標的同時,對營養的理化指標、感官等也做出規定。
啟示三 :綠色農業發展要有協調共享的工作機制
“綠色食品”強調有選擇性地使用安全、高效的現代農業科技,并與傳統農藝精華相結合,實現優質高產高效,在保障數量的基礎上,追求質量的提升,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協調發展,這與農業部門內部各推廣職能部門追求的目標是高度一致的。一方面,綠色食品從來就離不開農業系統各個部門的支持。比如:環能的秸稈綜合利用;植保的綠色防控;土肥的測土配方施肥;栽培的綠色高產創建;種子的良種繁育;畜牧的健康養殖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各部門提出的各自領域內綠色行動方案比較多,但更多的是局限在某個環節,老百姓并不能直接切身感受到這些綠色行動的好處。而“綠色食品”一頭連著生產端,另一頭連著消費者,其首要功能就是能將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部門管理的各個環節串連起來,形成合力,協調一致共同發展,以產品的形式出現,讓群眾能感受到綠色農業建設的成果。
啟示四:綠色農業發展需要彰顯標識
綠色標識實際上是一種綠色農業信息披露機制,國際上多采用這種形式表達綠色農業。我國綠色食品的標識較好地克服了食品以及食用農產品普遍存在的質量安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了綠色食品標志,一方面生產者通過發展綠色食品獲得綠色生產附加值的額外收益,同時又為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盡一份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理性而又有實力的消費者以高出普通食品一定價格來消費綠色食品,如同為自己的健康買一份保險,也意味著其自愿承擔一份改善生活環境的成本。但嚴格來說,與西方相比,我們的綠色食品標識畢竟還只是一個事業單位在商標局注冊的一個質量證明商標,法律上還沒有賦予其國家生態印記的地位,未來這項工作應盡快提上議事日程。
現在江蘇省的綠色食品發展總體上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2010~2016年綠色食品每年發展數量一直維持在600個左右的水平,發展遇到瓶頸,說明碰到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一)認識上有偏頗
與項目管理、農業推廣、登記管理等傳統農業工作相比,綠色食品被認為是企業的行為而非政府行為,其實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
綠色食品認證是一種合格評定工作,其原理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ISO標準規定的第五種認證型模式,是用優化了的部分指標替代全部指標(避免窮舉)進行合格性判定的一種管理方式,其科學、高效性得到世界公認。目前國際上對綠色農業的管理方式都是認證制。比如美國,制定《有機食品法案》,成立國家有機標準委員會,農業部成立有機項目管理組,授權包括(縣)一級的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在內的等官方、公益、私營機構開展認證。再如我們的近鄰韓國,制定親環境農業培育法,成立農產品品質管理院,由國家統一對綠色農業實行免費義務認證制等。
(二)發展上不平衡
2016年底的統計數據表明,江蘇省綠色食品中種植產品比例最高,占到全省種植業食用產品的5.1%,產品以糧油居多,約占 9.8%;而蔬菜偏低,不到1.5%,畜牧產品則更低,只占到全省肉蛋奶總量的0.5%。在地區發展上,全省綠色食品占比最高的縣占該縣食用農產品總量(種植業)24%,而最低的是0,相差較為懸殊。

不平衡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主觀上,各地對綠色的理念理解不同,有觀念認為綠色農業要求太高會導致產量的下降,得不償失,所以積極性不高。二是客觀上來說,現行綠色食品的產品合格判定標準還需要不斷持續改進,比如說不準使用藥物性飼料添加劑等,影響了綠色畜牧產品的申報等。
(三)“優質優價”不凸顯
綠色食品比普通農產品要更多考慮資源成本、控制成本,定價會較高。但在中低端消費占主體的市場環境下,市場未必會給高溢價,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不具有分辨能力時并不一定傾向于采購綠色食品,這會阻礙綠色消費市場的形成,挫傷生產企業的積極性。2013~2016年期間,全省綠色食品的到期續展率分別為62%、59%、48%、56%,大約一半左右的生產企業續展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成為綠色食品后優質優價的效果不凸顯所造成的。
綜上所述 ,現提出“定位好、種好、賣好、管好”等四點發展江蘇綠色農業的策略建議。
(一)法律上,需明確定位
參照國際,美國有《有機食品生產法》,歐盟有有機農業法規,日本有JAS法,韓國有親環境農業培育法等。我國最理想的做法是國家出臺綠色農業發展法。在國家立法還不成熟時,可考慮在省級層面上出臺江蘇省綠色農業發展條例,明確綠色農業的定位,可參照韓國的親環境認證做法,將有機、綠色食品管理單列出來管理,設立專門職能部門統領全局,從頂層制度設置上來防止“各干各的,各說各的”。
(二)技術上,需加強科研攻關
現在仍有不少既有的綠色生產技術還不為人所熟悉,或還在研發,或還需要攻關,很多的生產者有從事綠色農業的愿望,但苦于不了解綠色技術模式,沒有把握生產,不敢貿然從事綠色生產。
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建立有效的技術開發機制,需要專項資金鼓勵科研機構或者企業研究、攻關、推廣各類作物的受控綠色生產模式,并能及時傳達給生產者,讓從業者都能順利地種出綠色的產品。
(三)信息上,需多渠道傳遞
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將“綠色”產品的內在信息有效傳遞給消費者。比如:實行義務認證確保綠色農業認證行為不受經濟利益的干擾,并實行強制性用標制,讓消費者選擇便利,讓生產者接受社會、政府、個人的監督。積極引進諸如農藥掃描等現代快速檢測技術等,既能及時能揪出害群之馬,更重要的是要把好的綠色產品質量內涵(比如“無農殘、富營養”的詳細信息)及時通過公開平臺傳達給消費者。對綠色農業的產品用足綠箱、黃箱補貼政策,宣貫落實,確保從事綠色農業生產者能夠收益無憂。同時,在法律也要制定嚴厲的懲罰制度,讓造假者無處立足。建立綠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參照西方國家做法,鼓勵發展綠色農產品專營直銷店。互聯網時代,可以由省級農業主管部門出面聯合京東等互聯網商,統一成立“江蘇綠色農業產品網上專銷店”。
(四)管理上,需聚集人才
綠色農業是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非口號與運動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支穩定的有著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隊伍來勇挑這個重擔。目前江蘇省綠色食品管理機構較齊,綠色食品檢查員、管理專家150余人,這是綠色農業發展現成可用的專業隊伍。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構建面向未來的綠色農業管理團隊還需要政府打破機構、職能等條條框框的限制,進一步聚集生態、生物、環保、植保、土肥、檢測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組建一支既能從宏觀層面開展咨詢,又能指導微觀生產的高素質管理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