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昆侖
在臨床上,針對腦梗塞的治療,“活血化淤”是主要方法。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王新志教授說,不是所有的腦梗塞都需要活血化淤。
今年35歲的王先生一直形體肥胖,由于生活習慣不好,年紀輕輕就患了高血壓、糖尿病。3個月前,王先生突患腦梗塞,來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找到了王新志教授。王教授在為其辨證施治的時候,發現他苔黃厚膩,屬于痰濕體質,對癥使用了健脾、化痰的治療方法。服中藥后不到1個月,王先生語言流利,舌苔變薄,病情逐漸好轉。
王教授表示,腦梗塞又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傳統中醫統稱為“中風”,其發病的原因歸納起來為虛、火、風、痰、氣、血6端,從這6端上來看,并沒有說腦梗塞起因只是“血(淤血)”。
王教授介紹,在臨床中,腦梗塞的患者發病機理遠遠不是“血淤”這樣單一。中風在急性期以血淤(血)、風證(風)和痰證(痰)為多,恢復期則以血淤(血)、痰證(痰)為主,后遺癥期,則以血淤(血)、氣虛(氣)、痰證(痰)為主。血淤和痰證可能貫穿始終,也可能只出現在其中某一個階段。
元代醫學家朱丹溪認為“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一部分肥胖患者,飲食不節制,體質多為痰濕型,也容易因此導致中風。王先生的病因就在于痰濕體質,王教授在對其辨證施治時,使用了導痰湯加減,服藥幾劑,患者神志清楚,口齒伶俐,逐漸恢復正常。
一部分腦梗塞患者因自身病癥因素,不能用活血化淤的方法;還有一部分腦梗塞患者是自身體質因素,也不能用活血化淤的治療方法。王教授說,有凝血障礙、血小板減少、肝功能不好(或長期飲酒的人)等情況的患者,用活血化淤的藥對病情只會雪上加霜。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切不可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