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怡
海外華文教材《育苗華語》與YCТ的層級匹配研究
熊佳怡
本文選取印尼東爪哇華教機構編寫的《育苗華語》為研究對象,以YCT大綱為參考依據,主要從詞匯分布、語法安排兩個方面對教材與YCT大綱進行層級匹配研究,分析教材編寫情況,在此基礎上,為華文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出一些建議。
華文教材 YCT 詞匯 語法 層級匹配
本研究成果旨在為當下華文教材的更新和完善、新的華文教材的編寫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將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給華文教學起到借鑒和參考的作用,同時為華文教材大綱、華語水平測試這一塊的空白提供一些數據和建議。
目前,針對華文教材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就整體來看,賈益民(2012)對華文教材的歷史與現狀、編寫與設計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但目前關于教材與大綱的匹配研究僅有如王怡然(2014)對НSK與對外漢語教材的動賓式離合詞的對比分析研究。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華文教材與測試大綱進行層級匹配的比較研究。
(一)研究對象—《育苗華語》
《育苗華語》(下文簡稱《育苗》2007)共有課本12冊、練習冊12冊,是印尼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教材編寫小組編寫的供印尼中、小學生學習華語的教材。
(二)參考依據—YCT等級大綱
YCТ是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運用漢語的能力。YCТ大綱的詞匯和語法點設置如下所示①,YCТ一級詞匯標注為1,二級詞匯則為1+2,三級詞匯為1+2+3,四級詞匯為1+2+3+4,即每個級別的詞匯都包括之前級別的全部詞匯和本級別新增詞匯。語法點的設置結構與詞匯相同。
(一)《育苗》與YCT的詞匯層級匹配分析
劉珣(2000)早就提過“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句子的基本結構單位?!蔽覀冄芯拷滩呐cYCТ的層級匹配情況首先從詞匯部分著手。
《育苗》與YCТ的詞匯層級匹配步驟如下:首先,羅列《育苗》各冊詞語;其次,找出各詞語在YCТ大綱中對應的級別;第三,由第一冊至第十二冊縱向累積計算出所有課本中出現的YCТ一級詞匯數及其覆蓋YCТ一級詞匯大綱的比例。如:在第一冊中,覆蓋YCТ大綱的詞匯數為23,一級大綱詞匯總數為80,得出第一冊覆蓋YCТ一級大綱詞匯比例為29%。第二冊增加8個YCТ一級詞匯,縱向累積到第二冊出現31個覆蓋一級大綱詞匯,得出第二冊覆蓋YCТ一級大綱詞匯比例為39%;第四,橫向和縱向累積計算十二冊課本中出現的YCТ二級、三級、四級詞匯數及其覆蓋YCТ二級、三級、四級詞匯大綱的比例。如:第二冊出現31個覆蓋YCТ一級大綱詞匯,增加0個2級大綱詞匯(不包含1級大綱詞匯),學到第二冊累積學了4個2級大綱詞匯(不包含一級大綱詞匯),總計第二冊出現35個覆蓋YCТ二級大綱詞匯(包含一級大綱詞匯),二級大綱詞匯總數為150(包含一級大綱詞匯),第二冊覆蓋YCТ二級大綱詞匯比例為23%,以此類推。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表1 《育苗》與YCT的詞匯層級匹配分析表
結合上表分析,《育苗》與YCТ的詞匯層級匹配情況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育苗》覆蓋大部分YCТ大綱基礎詞匯。其中,只有16個詞語,例如“包子”等未在教材中出現。由此可見,《育苗》這套教材關注基礎詞匯,著重培養學生的基礎表達能力。
第二,相比前三級,《育苗》覆蓋YCТ大綱四級詞匯的比例較低。綜合具體情況來看,是由于YCТ三級水平到四級水平的跨越,詞匯量增加得較多,難度上跨度也較大,增加了許多副詞、連詞的原因。
第三,部分較為重要的YCТ大綱詞匯未被《育苗》覆蓋。其中,有80個4級大綱詞(未包括1、2、3級詞)“不但…而且…”等未被整套教材覆蓋。這也和4級與前三級詞匯量增加跨度大有關。
(二)《育苗》與YCT的語法層級匹配分析
《育苗》與YCТ的語法層級匹配步驟同詞匯匹配方式一致。
具體統計結果如下:

表2 《育苗》與YCT的語法層級匹配分析表
結合相關調查結果,《育苗》與YCТ的語法層級匹配情況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育苗》覆蓋大部分YCТ大綱基礎語法。YCТ一、二、三級語法大綱中的語法點大部分都被教材覆蓋,到第十二冊達到94%的比例。
第二,《育苗》覆蓋YCТ大綱四級語法的比例較低。由于部分語法點為連詞、副詞等詞語的用法,受詞匯部分影響,從YCТ三級水平到四級水平的跨越,語法點增加的數量多達74條,同時難度也增大,如增加了副詞的用法等。
第三,受詞匯影響,有部分較為重要的YCТ大綱詞語的用法未被《育苗》覆蓋,但句法覆蓋較為全面。
在統計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育苗》這套教材在詞匯和語法選用及安排上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本土化華文教材的編寫缺乏統一參考標準。
通過上述研究我們也發現,教材中詞匯和語法點的選用和詞匯量的多少沒有參考標準。教材未覆蓋部分在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YCТ大綱詞語。例如,教材中有“糖果”一詞,卻沒有“甜”一詞。
第二,生字和生詞相混淆。
即學習同音同形詞的另一個意義時,沒有把該詞作為生詞再學習一次?;蛘?,當書中的一個語言點由學過的生詞組成,但該語言點的詞語不再作為生詞出現。
第三,個別詞語出現順序不恰當。
例如,“他”和“她”無論在YCТ大綱中、還是《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和CCCC情境詞匯表中都為初級詞匯,但是在教材中,“他”出現在第一冊,而“她”在第四冊才出現。
第四,部分詞語在生詞中不必要復現。
在十二冊教材中,有部分已學過的詞語在之后的教材中又作為生詞重復出現。例如:“再見”一詞分別于第一冊第九課和第七冊第五課出現。
眾所周知,構成教學過程的三大要素是教師、學生和教材。教材是學習的媒介,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對華文教材、華文教師和華文學習者分別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對華文教材的建議
第一,注重適用性,建立一個本土化的華文教材大綱。
李嘉郁(2007)早就指出華文教學應有自己的大綱,華文教材的編寫需要本土化的教材編寫大綱。
第二,注意區分生字和生詞。
在語法點中出現由以前學過的單字組成的重要詞語,應作為生詞再學習一次。多音詞應分別作為生詞出現,如動詞“種(zhònɡ)”和量詞“種(zhǒnɡ)”。
第三,更科學地安排詞匯,避免不必要的復現。
簡單常用詞匯不需要在生詞中重復出現,可在課后設置練習提醒教師和學生復習重點詞和難點詞。
第四,逐級、有序地豐富常用詞匯和語法點。
部分生活常用的YCТ大綱詞語和語法點未被覆蓋,如:手表等。所以,我們要較為科學地增加高頻詞匯和語法點的數量。
(二)對華文教師的建議
根據教材和測試層級匹配分析,我們為教師能更好地使用《育苗》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聽說讀寫全面發展,配合練習冊使用,發揮教材最大功效。
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標準的語音示范,并適當補充漢字的筆畫、筆順教學。
第二,適當補充教材未涵蓋的重要內容。
教師需要對部分未被教材覆蓋的高頻詞和重點語法項目進行補充,對學生進行i+1的可理解性輸入。
第三,將教材與時代特色相結合。
教材短時間內難以及時更新,這時需要教師結合時代特點,將一些合適的新內容與教材結合,幫助教材“發揚傳統,推陳出新(趙金銘 2004)”。
第四,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多利用書中及課外的圖片、故事和一些小游戲等,提升學習華文的興趣,寓教于樂。
(三)對華文學習者的建議
為了讓學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基于華文教材與YCТ層級匹配的分析,我們對華文學習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積極培養學習華文的興趣,自覺維護族群與族裔語言文化。
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學生要主動培養自己的華文學習興趣。
第二,注重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自己的華文交際能力。
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要有一定的監控,并在平時多培養自己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在詞匯、語法、語音、漢字上多下功夫。
注釋:
①YCT各級詞匯的標注方式參考自http://www.docin.com/ p-945745501.html,之后的表格中也將運用此標注方式.
[1]賈益民.華文教材教法[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怡然.新“HSK大綱”和“發展漢語”中動賓式離合詞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4]李嘉郁.關于當前華語教材建設的幾個問題[J].海外華文教育,2007(3):45~47.
[5]趙金銘.跨越與溝通——論對外漢語教材研究與開發[J].語言文字應用,2004(2):113~118.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華文教材與HSK、YCT的層級匹配研究”(項目編號:CX2014B234)及湖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項目與華文教育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4JG20)項目資助。論文得到湖南師范大學國漢院金鑫等老師及北京大學劉元滿老師的指導,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