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
【摘要】主要論述了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優化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促進科學教學的均衡發展。
【關鍵字】農村小學;科學教學;多元化教學;優化科學教學;均衡發展
農村小學由于師資配備不足且不夠專業,科學實驗設備配置不全,教學手段傳統單一,學生存在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自覺性不強、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導致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未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很好地提高科學素養,科學學科整體教學水平不高,發展不夠均衡。筆者通過研究和實踐,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對農村小學科學教學進行優化,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使探究游戲化,激發學生研究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科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學生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欲,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在講課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將授課內容游戲化,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注意力也會非常集中。
我講授《怎樣讓鸚鵡站立起來》一課時,通過比賽引入:誰有辦法讓紙鸚鵡站立起來?如此,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實驗最終找到訣竅發現了重心的奧秘。講授《校園里的小動物》一課時,我課前要求學生在校園內找一找有多少種小動物,比賽誰找得多。學生興趣濃厚,利用課余時間不斷在校園里尋找, “戰利品”送來的時候真是非常可觀。這些“戰利品”被老師用觀察盒收集起來,又成為下節課的教學標本。講授《空氣的性質》一課時,通過小游戲引入:將一個小紙團放在空瓶子瓶口,看誰可以將紙團吹進瓶子里。或者在飲料瓶中放入一個氣球,氣球口反套在瓶口,看誰可以將氣球吹大就將氣球獎勵給誰,同時在同樣的飲料瓶底扎個小孔,瓶口套同樣的氣球做比較。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踴躍參加比賽。最后宣布結果后,學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講授《研究透鏡》一課時,通過魔術導入:在一張紙上畫一條魚或其他圖案,放在一個裝滿水的圓口杯一側拖動,在另一側觀察圖案的大小和正反變化。學生發現在不同距離拖動紙條,在另一側觀察到的圖案變化不一樣,非常好奇,急切地要學習魔術背后的透鏡知識;講授《我是怎樣出生的》一課時,通過游戲引入:讓學生將書包反背在胸前半天,感受胸腹負重得辛苦,讓學生體驗到母親十月懷胎的艱辛,增強學生對父母的熱愛之情。類似實例,不勝枚舉。但無一例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教學效果自然非常顯著。
二、使素材生活化,增強學生探究欲望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的課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教師在教學中應整合探究素材,呈現學科的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中進行體驗,從體驗中促進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
我講授《空氣占據空間時》一課時,為了證明空氣占據空間,舉例子:用漏斗給飲料瓶灌水,水卻倒不進去,這是為什么?讓學生思考:究竟是什么阻止水進入瓶子。講授《熱空氣和冷空氣》一課時,我提出問題: 為什么火災時人們要低下身子逃生?為什么空調要裝在較高的地方?促使學生探究熱空氣和冷空氣的運動特點。講授《空氣中有什么》一課時,舉例子:可口可樂、雪碧、啤酒打開瓶蓋后會出現的大量氣泡和金魚缸里通入的氣泡是一樣的氣體嗎?這個現象學生都見過,立刻引起學生共鳴并思考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不同。講授《我們吃什么》一課時,課前布置任務:1.收集各種食物包裝袋,了解我們吃的食物中有什么營養成分;2.記錄自己一周的食譜;3.了解我們家鄉特色美食特產有哪些。這些包裝袋學生身邊隨處可見,學生通過親自收集調查,很快就了解了食物中主要成分有哪些。記錄自己的一周食譜后為講授下一課《怎樣搭配食物》準備好了生活素材。了解家鄉特色美食特產增強了學生愛鄉之情。講授《空氣也是生命之源》一課時,課前布置任務:1.調查我們周圍有哪些產生煙霧和廢氣的工廠企業;2.在同一地點記錄5分鐘內汽車經過的數量;3.觀察并記錄焚燒秸稈和垃圾的現象。學生將調查結果在課上討論后就很容易理解了空氣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辦法。講授《蠶的一生》一課時,提前兩周布置任務:尋找蠶卵飼養,每天觀察蠶的生長情況并記錄。在課堂交流養蠶觀察日記時,很多同學都成了小專家,獲得了很多養蠶知識。學習《校園里的植物》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在學校“躬勤農場”參觀,邀請當地農民為學生講解常見蔬菜的種植方法。學生認真觀察各種蔬菜水果,了解更多的花的生命周期和生長特征等,同時采集菜花了解花的結構積累實驗素材。類似活動我們經常進行,學生走進生活學習科學非常開心。
學生把自己調查和了解到的信息和本地域的鄉土資源結合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既體現了學習的針對性,又保證了學習的可行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自然熱情高漲,既學會了知識又增長了才干,還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三、使教學信息化,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夸美紐斯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之源,信息技術手段能夠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是教學內容的優化過程。課件能突出重點抓住要害,自制課件更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制作課件時,重點應放在用語言較難體現和描述的內容上,讓學生在學習了課件后能對教學內容有更深更細的理解。另外,在制作課件時,應強調交互功能、超文本、超鏈接功能和多種媒體(錄像、動畫、聲音等)的使用,充分體現多媒體輔助教學大信息量、知識點密集、高度概括的特點。
雖然新課程標準重點強調“學生親歷探究為主”,但是有些自然現象、變化規律和微觀世界確實是很難親身經歷的。例如火山和地震、恐龍的消失、天體運動、細菌結構、電流流動、磁場分布等等。還有些內容不適合開展實驗研究,比如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鏈聯系、人類是怎樣出生的、人體血液循環、食物消化過程等無法在課堂上通過實驗觀察得出。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這時候可以用圖片介紹細菌結構;用視頻介紹火山和地震、人類是怎樣出生的過程;用動畫演示人體血液循環、食物消化過程、電流流動、天體運動情況;用CAI課件來展示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鏈聯系、恐龍的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