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儀明
[摘要]:森林資源對改善生態環境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環境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人們對各種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本文主要就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應用重要性,以及林業生態模式發展意義加以分析,最后就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主要技術詳細探究。
[關鍵詞]:林業生態;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引言
在林業發展過程中,配合種植一些農業作物,不僅能夠修復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同時也能提高產業水平,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林下產業發展是促進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林下產業的栽培技術的管理,對各個產業種植過程中應該注重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而使得林業種植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1、林業生態模式發展的意義及栽培管理技術應用重要性
1.1林業生態模式發展的意義分析
為能對我國的林業發展進一步促進,就要充分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科學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下,各個行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大環境的影響變化對林業的發展也有著影響,為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就要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發展。通過對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力度進行加強,就要能在林業栽培技術上進行創新應用。林業產業的發展優劣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緊密聯系,通過林業的良好發展就能有助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也能對我國額生態狀態改善有著積極意義,所以在當前的發展中就要充分注重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發展。
1.2林業生態模式下栽培管理技術應用重要性分析
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加以科學應用,就能促進林業生態模式的優化。我國的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的支持是離不開的,我國作為材料加工大國,在林業資源方面的支持就要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在基礎原材料的提供方面要加強。林業生態模式下的栽培管理技術的應用,就要能和林業產業的實際發展相結合,只有在基礎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保障林業生態的良好發展。在林業栽培管理過程中,只有在技術層面得到了加強,才能真正為林業生態模式的良好作用發揮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林業生態模式下產業栽培技術管理
2.1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
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借助優良的造林樹種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對種植密度進行合理的分配。在進行林木栽培、種植管理技術操作時,首先要合理的選擇苗木之間的距離,當距離選擇好以后,需要再進行挖坑處理,并在每個坑內進行施肥。當苗木種植完畢以后,需要進行三次澆水處理。第一次澆水是在苗木定植完畢以后,當第一次澆水完畢以后,應及時對苗木進行涂白處理。當第一次澆水完畢以后,需要在十天之后進行第二輪澆水。在夏季來臨之前進行第三次澆水處理。為了保證苗木的生長環境,需要每一年都要對,進而保證土壤中的大量的營養物質都被苗木所吸收,進而保證苗木的茁壯成長。除此之外,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率,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御措施。
2.2復合式林業生態經營模式中的栽培管理技術
在林業生態環境的改善過程中,復合型林業生態經營模式是一種重要的模式,比如核桃樹的種植,就是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經濟水平的一種重要作物。核桃喜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核桃的產量和質量相對都比較高一些。同時,核桃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強,適應多種土壤生長,喜肥沃濕潤的沙質壤土,喜水、肥,對水肥要求不嚴,落葉后至發芽前不宜剪枝,易產生傷流。由于核桃的耐受性較好,因此在很多地區都可以進行核桃種植,核桃喜歡石灰性土壤,常見于山區河谷兩旁土層深厚的地方。在種植的過程中,要合理地選苗,加強核桃的土、肥、水管理技術的研究,從而使得核桃種植水平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對于糧食作物的種植,應該要注意空間利用的問題,由于核桃樹、棗樹等樹種較高,所以為了充分地利用林業空間,應該要選擇一些比較低矮的糧食作物進行套種,比如花生、土豆、地瓜等,都可以配合高大的樹木進行種植,使得核桃、棗樹與其他的糧食作物之間可以拉開一定的距離,實現復合型生態種植。
2.3林業病蟲害具體防治措施
病蟲害防治技術,運用培育管理技術,通常情況下林業中出現大面積病蟲害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培育管理工作,因此要強化工作力度,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做好預警工作,及早展開病蟲害治理,直接扼殺掉萌芽狀態的病蟲害;其次利用物理機械法防治,物理防理方法指的是利用溫度、激光及紅外線等滿足病蟲害防治,相關專家多年研究,當上述某項因素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這種方法主要用在病蟲害開始階段,與預警機制相互配合展開防治;最后利用生物防治技術,生物防治利用病蟲害的天敵達成目的,也就是合理利用生物鏈關系調節林業病蟲的組成結構,每類病蟲都有天敵,利用這種關系可以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預防。同樣還可以應用微生物防治技術,充分利用真菌或細菌等防治病蟲害;做好檢疫監測工作。封鎖需要進行植物檢疫的地區,種子與苗木繁殖材料時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的重視程度,護林工作人員加強林業資源的病蟲害調查監測,并形成一定制度,及時發現潛在問題;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強化業務培訓,詳細了解并掌握病蟲害知識,把握發病規律與特征,為監測預報工作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務;提高防治技術水平。如何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科學水平,筆者認為可以從2方面入手:強化全面監察預測病蟲害,制定詳細的監測時間、監測內容及監測區域;提高病蟲害防治力度,與現代森林防護治理技術相結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需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4保障林業栽培的整體性
林業能夠給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林業的栽培中,不要只顧著眼前的利益,要將目光放長遠,只有這樣才能使林業發展的道路越來越好。在進行栽培種植樹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好自身對栽培樹木的需求,再結合樹木的特點和屬性,從而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進而能夠保證一些樹木被砍伐利用之后,還能夠有效銜接,從而能夠使林業資源合理的共存和生長。
結語
林業栽培過程中病蟲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通過推廣鄉土樹種、完善規章制度防治等做好預防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當病蟲害發生后,積極采取補救措施,及時治療,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對林業的影響,降低損失。本文中筆者結合實際經驗,針對常見病蟲害,給出具體的防治措施,提高林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程永亮.淺談林業技術創新與現代林業的發展[J].廣東科技,2013(2):99-100.
[2]王守念.林業綠化樹移植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