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運動性動作有演化而成、創編形成和情境生成等不同的產生根源,動作起源的特點對體育教學有重要啟發意義。從動作起源的視角深入解析體育運動技能,可以使我們從不同視角重新認識和思考體育教學的效率問題,為合理確定體育教學策略取向和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幫助,也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奠定扎實基礎。
關鍵詞:動作起源;特點;運動技能;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2-0014-03
運動技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和主要學習內容,不管學者們把運動技能定義為熟練的行為方式也好還是完成動作的能力也罷,體育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都表現為學生在教師主導下學練一個個具體的運動性動作,并在學練過程中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因此,結合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特點,深入探討分析動作起源及其特點,對于以運動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體育教學可產生非常有意義的啟示。
一、動作的起源
人體在神經、肌肉和骨骼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完成各種各樣的生活、勞動、軍事、游戲等動作,也由此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及運動性動作(以下簡稱動作)。細心體察不同運動項目動作的共性,深入解析各種動作的產生根源及其特點,有助于體育教師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考察我國中小學體育教材中的動作,可以將這些動作的起源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1.演化而成的動作
田徑類運動以及許多活動性游戲中的動作多是由人類的生活、勞動或軍事動作演化而來的,是人類基本活動動作在體育運動中的演進與發展,如走、跑、跳、投、跨越、攀爬等。進一步分析這些動作,可以發現它們又是由上肢的推拉、鞭打;下肢的蹬伸、擺動;軀干的扭轉、相向運動等基本動作有機組合構成的。當這些動作演化成為體育項目中的動作之后,由于競技的需要,其動作方法被不斷改進并趨向合理,以充分發揮人體肌肉的各種能力,創造更快、更高、更強的運動成績。例如,跳高姿勢從屈腿縱跳、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到背越式的演變;短跑技術從直蹬到屈蹬的演變;推鉛球從滑步到旋轉的演變;等等。雖然技術的不斷演進使這些動作與起源時的生活性或勞動性動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如競走和日常生活中的走,跨欄跑和最初的英國牧羊人跨越羊圈柵欄,蹲踞式起跑和最初賽跑時千姿百態的起跑姿勢,滑步或旋轉推鉛球和最初的士兵推炮彈,擲標槍和最初狩獵時的投槍等,但這并不改變此類動作的產生根源。
演化而成的動作一般是動作的出現在先,動作技術的演進和理論形成在后;體能是決定運動成績的主導因素,技術細節和運動員體能水平密切相關,并且存在個體差異。演化而成的動作大多屬于人體基礎性動作或本能性動作,是學習掌握其他復雜新動作的“元動作”,即“動作的動作”,練習“元動作”有助于學生通過技能遷移作用學習掌握新動作,小學階段的體育教材多是跑、跳、投、攀、爬、鉆之類的人體基本活動動作構成,理由和依據正在于此。
2.創編形成的動作
體育運動中許多項目的動作是人為創編形成的,是專業人員或運動員在運動實踐中為了健身、競技、軍事訓練、表演展示等特殊需求,依據人體生理解剖特點和運動生物力學的基本規律而人為創編出來的,是人類生活與勞動中原本沒有的新生動作。這些動作已不再局限于人體的走、跑、跳、投或者推拉、鞭打、蹬伸、擺動等基本動作,而是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了更加豐富多樣的上下肢動作和身體姿態以及各種特殊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手位等。例如,五禽戲、八段錦、廣播體操、健美操、啦啦操、單雙杠、武術套路、廣場舞;等等。創編形成的動作隨著各體育領域的深入發展而不斷出現和翻新,如競技體操中的京格爾空翻、托馬斯全旋、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武術操、花樣翻新的廣場舞、啦啦操套路等。
與演化而成的動作不同的是,創編形成的動作大多具有技術理論在先,動作出現在后的特點,即人們先產生有關動作的創編設想和預先設計,然后再通過專人演練將其實現,并在運動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形成多樣化的單個、組合或套路動作。創編形成的動作具有嚴格的規定性和獨特的運動風格,這是體育教學中必須予以關注的特點。
3.情境生成的動作
球類運動大多起源于游戲,如足球、籃球、排球等。讓我們想象一下史密斯最初發明籃球游戲時的情形,那時候一定不會有什么反彈傳球、運球突破、扣籃、蓋帽等籃球技術,一定是人們在輪番進攻與防守的對抗情景中,由于情勢所迫而急中生智,為了攻防需要或適應規則等,陸陸續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進攻與防守動作及應用方法,如投籃與封蓋、傳球與搶斷、突破與關門、盯人與掩護等,這些動作在運動實踐中不斷改進、完善與發展,形成了當今籃球運動復雜的技戰術體系。這種在比賽的攻防轉換條件下,由于攻防對抗及適應規則的需要而產生的各種動作可稱之為情境生成的動作。情景生成的動作在球類運動發展歷程中會不斷創新和新舊更替,有用的動作流行,無用的動作消失,如英國球星的“馬修斯過人”、法國球星齊達內擅長的“馬賽回旋過人”等,都已被寫進足球教材,成為經典的過人技術,而20世紀50年代蘇聯籃球教材中的原地雙手低手投籃動作則早已無人知曉了。
生成性動作一般與特定情景下的應用需求密切相關,因此,應用性和開放性是此類動作的重要特點。雖然球類技術動作也是在人體基本活動動作基礎上發展而來,但每個動作都具有在比賽中克敵制勝的應用價值,不但能做出動作并且還能在實戰中應用才算是真正掌握。與創編形成的動作不同的是,情景生成的動作在實戰執行中對外部信息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動作方法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外部信息的變化隨時加以修正和調整,而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只有通過實戰對抗練習才能獲得。
二、動作起源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不同起源的動作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體育教學的策略取向和教學側重有所不同。體育教師應當高度關注動作起源的特點,尊重不同類型動作對學練過程的特殊需求,不斷提高運動技能學習的實效性。
1.演化而成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演化而成的動作具有體能性和差異性等特點。體能性是指運動成績和動作技術與個人的體能素質密切相關;差異性是指動作技術細節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此類動作的技術一般是從運動成績最優秀的運動員身上歸納出來的,理論上講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先進性,但這最合理的運動技術是與運動員最優秀的體能素質相關聯的,體能達不到一定要求或水平,這最合理的技術就不一定能表現出來,也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練習者尤其是初學者采用。如果體育教師教授此類運動技術時,嚴格按照教科書上的規范技術去要求和評價學生,效果一定難遂人愿。例如,有體育老師反映,當他們向學生反復講解、分析并強調了短跑的規范技術后,許多學生不知道該怎樣跑甚至跑得還不如以前了,不知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最合理的運動技術與個人原有的動作定型以及體能素質現狀發生了沖突,學生必須顛覆自己原有跑的動力定型或習慣,以自己現有的體能素質水平去完成最優秀運動員的技術規范,這怎么可能?又怎能不出現問題?這一點提示我們,在學習以田徑為代表的演化而成的動作技術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學生的體能現狀及其個體差異,不能以理論上最先進、最合理的技術標準去規范所有學生的動作,而應充分顧及學生在完成動作時表現出的個體技術差異。例如,不能要求學生在短跑時大腿都能擺到接近水平部位;雙手頭上向前擲實心球時都達到同樣的背弓幅度;也不能強求跳遠成績達不到一定距離的學生做出挺身式空中動作;強求小學生在跨越式跳高時做出擺動腿過桿后內旋下壓動作;等等。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技術特點的基礎上,首先通過大肌群工作粗略做出動作輪廓,然后通過大量反復練習,提高體能素質水平,逐漸動員更多小肌群和小關節參與動作,改進完善動作技術細節,才是此類動作技能學習的合理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演化而成的動作大多與人類生活、勞動、娛樂及遺傳性本能動作密切相關,原本具有基礎性動作或“元動作”的特點,練習此類動作可以成為學習其他新動作的經驗儲備,如果教師忽略此類動作的“元動作”特點,單純按照競技體育的技術標準去要求或衡量中小學生的動作,往往會使動作學練過程失去樂趣而變得枯燥乏味甚至令學生望而生畏。國際田聯十幾年前就曾大力推廣趣味田徑運動,設計了豐富多樣、簡便易行、富有趣味的跑、跳、投練習和新穎安全的軟式器材,非常適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值得廣大體育教師積極行動起來,學習借鑒并將其引入中小學體育課堂。
2.創編形成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創編形成的動作具有規定性和表現性等特點。規定性是指練習者必須按照特定要求完成動作,必須這樣做而不能那樣做,即不同的人完成同一規定動作時應該是整齊劃一的;表現性是指不同的項目具有不同的運動風格,如同是肢體動作,啦啦操、武術套路和廣場舞就風格迥異,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味兒”和“范兒”完全不同。在大家都能按照特定規范完成動作的前提下,完成動作時對特有運動風格的表現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運動水平的高低。上述特點啟示我們,創編形成的動作不經過教師的示范、講解、領做等教學步驟,學生無法或很難自行掌握動作,特別是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動作。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即通過教師示范、講解、領做以及設計各種誘導、分解、慢速練習,采取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更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具有較高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此類動作的學練過程中,還應特別注重對動作表現力的培養,使學生細心領悟并努力表現出所學動作的運動風格,不能把武術做得像廣播操,也不能把啦啦操做得像廣場舞。表現力具有可意會但難于言傳的特點,僅憑講解提示難以奏效,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動作示范能力,彰顯動作的表現力,讓學生在不斷模仿中細心體驗、揣摩,努力體現出所學項目的獨特運動風格。
3.情境生成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情景生成的動作具有應用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應用性是指學習動作的目的是為了在對抗條件下合理應用動作去克敵制勝,即學以致用,能在對抗條件下應用的動作才算是真正掌握;開放性是指在復雜比賽條件下應用的動作技能對外部環境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常常要根據對手及外部信息的變化來決定采取什么動作,并隨時調整動作的時機、用力、方向、幅度等。例如,在籃球學習中,學習反彈傳球是為了增強傳球的隱蔽性,使防守隊員難以斷球,應用時必須根據對手位置、距離等因素來決定傳球的反彈點;學習跳起投籃是為了在比賽中利用其突然性擺脫防守,獲得有利的投籃時機,應用時必須根據對手的位置、重心等因素來決定跳投的時機等。球類運動的學習樂趣正在于攻防對抗條件下的動作應用和動作的開放性特征,因此,沒有應用價值的動作學練,不結合實戰需要和開放性特征的練習方法,往往會失去學練動作的樂趣及其意義。例如,教師讓學生反復練習籃球的行進間運球,卻從不讓學生在對抗條件下嘗試怎樣應用運球技術突破防守隊員;只讓學生反復練習持球突破,卻從不讓學生在真實的對抗情景下應用突破技術,這只能使學生在無對抗條件下熟練做出動作,卻無法使學生獲得在比賽中應用所學動作的能力,更可能使學生逐漸失去對籃球練習的樂趣。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現狀和所學球類運動特點,創設特定的開放性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攻防對抗條件下練習所學球類動作,體驗動作的實戰用途及其應用方法,在實戰中逐漸學會打球,這應成為球類體育教學的側重點和基本取向。
三、結語
運動技能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教材內容,體育教師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深諳教材的特點及其價值,才能真正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單純的“教教材”。運動技能的形成有其一般規律,這是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必須遵循的,但是,如果忽略不同起源的動作特點,只按照運動技能形成的一般規律來學練所有運動技能,也難以取得高質量的教學實效。從動作起源的視角深入解析體育運動技能,可以給體育教學帶來許多有益的啟示,可以使我們從不同視角重新認識和思考體育教學的效率問題,從而為合理確定體育教學策略取向和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幫助,也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