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村產業融合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困境分析

2017-03-28 18:19:32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奉公

王丹玉+王山+潘桂媚+奉公

摘 要: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鄉村建設逐漸呈現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美好前景。廣西壯族自治區“美麗南方”的實踐表明,農村產業的延伸型融合模式、重組型融合模式、滲透性融合模式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和制度建設。然而,由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村莊承載能力不強,農村產業內部管理不規范,產業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為此,應當將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村資源要素流動為目標、以系統的鄉村建設機制為基礎的美麗鄉村建設價值作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下美麗鄉村建設路徑的價值選擇。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2-0152-09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與城鎮化共同構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條主要路徑。然而,伴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面臨著傳統農業逐漸衰弱、農村逐漸邊緣化和空心化、農村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困境。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旨在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構建農村城市共建共享、現代文明與自然生態高度融合的農村發展機制。時下,鄉村建設已經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發展的新引擎。而美麗鄉村建設的提出,也預示著我國農村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為新常態下農村地區生態、文化、經濟、社會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我國積累了以“生態農業”建設為核心的椏溪模式[1]、以“文化產業”建設為核心的安吉模式[2]、以“農業產業”建設為核心的樓下模式[3]、以“旅游產業”建設為核心的曾家模式[4]等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雖然這些模式存在差異,但本質上它們都是在依托地方現有自然與人文資源、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內涵和價值、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多功能農業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建設格局。本文選取農村產業融合作為考察美麗鄉村建設的分析視角將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以期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路徑、邏輯及其困境做以較深入的探析。

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

(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的具體實踐遠遠領先于其理論研究,學者們多是在對現有的具體實踐分析中提煉出農村產業融合的內涵。趙海認為,關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溯源與日本的第六產業理論相關,也與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他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各類農業產業組織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完善利益機制,打破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相互割裂的狀態,形成各環節融會貫通、各主體和諧共生的良好產業生態[5]。蘇毅清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區域內獨具特色的產業融合發展形式,它遵循產業融合的基本規律,進而他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農林牧副漁等第一產業的細分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中的細分產業所形成的社會生產的產業間分工在農村實現內部化[6]。夏榮靜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新型經營主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產業和其他產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農村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收[7]。從學者們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內涵的解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學者的討論多集中在農村場域下以農業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內部及不同產業間融合發展方面。然而,筆者認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除了包含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以外,還包含農村與產業間融合發展(產村融合)。而“產村融合”恰恰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也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目標。因而,筆者認為農村產業融合是指在產業與農村功能融合、空間整合的基礎上,以第一產業為基礎,通過促進第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新型農業產業形態,來實現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與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性發展模式。

(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耦合

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通過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等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增強了農村地區的發展活力,帶動了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因而,若要深入地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審視。(1)從人與社會角度來看。美麗鄉村建設是為了通過鄉村文明秩序的建設,構建和諧的鄉村社會[8]。(2)從人與經濟角度來看。美麗鄉村建設,絕不僅僅是讓鄉村外表變美,而是要充分挖掘鄉村的發展潛力,提升鄉村生產能力,變革鄉村生產關系,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富裕[9-10]。(3)從人與文化角度來看。中國鄉村不僅承載著中國歷史文明的文化之根,更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11]。因而,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滿足廣大農民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4)從人與生態角度來看,美麗鄉村建設核心是生態文明。將綠色發展融入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為建設美麗中國打下基礎[12]。

美麗鄉村建設是在營造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基礎上,通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保護農村文化和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社會有序運行的農村整體性發展的過程。這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內涵不謀而合,即二者都是在保護鄉村生態、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發展農村產業,將農村的社會、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村產業融合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農村產業融合的不斷深入必將會對美麗鄉村建設產生推動作用。(1)農村產業融合將有助于為農村與外界市場搭建橋梁,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的建設,為整合農村資源,推進農村產業內融合提供條件,有助于培育“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進而豐富美麗鄉村的建設主體。(2)有助于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農村產業融合不僅強調通過產業內外的融合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倡導產業與農村的融合發展,即構建以村促產,以產帶村,產村融合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3)有助于傳承和保護農村人文生態和自然環境。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必然形成以農業產業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而這種新興的農業產業形態形成所需要的要素是來源于農村特殊的人文生態和自然環境,這就將農村的經濟發展與農村的人文生態和自然環境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而新型的農業產業形態的有序發展必須構建基于農村人文生態和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農村產業融合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功能定位

農村產業融合是一種多元的、立體的農村產業發展模式,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機制,也是農業的生態功能得以強化、文化功能得以拓展、經濟功能得以延伸的重要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有助于盤活農村資源,拓展農村市場,消減信息鴻溝,對美麗鄉村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社會建設以及制度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應對農村產業融合在美麗鄉村過程中的功能進行精準定位。(1)經濟功能。通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興產業形態的產生,促進城鄉經濟的融合發展,即根據農村具體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農業的深層次內涵,發展多功能型農業,建立農村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和農業空間協調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使農業產業真正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來。(2)社會功能。依托新興農業產業形態的產生,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以人為本的農村發展框架。即讓人們通過旅游觀光直接參與農業活動,通過鄉村旅游直接體驗鄉村生活,增強人們對鄉村價值的深入理解。通過流入鄉村人員的增加,有助于打破鄉村的封閉狀態,開闊鄉村居民的視野。通過發展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增強社會對鄉村文化空間和生態的保護意識,既傳承了優秀的文化遺產,也開辟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為留守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文化和生態動力。(3)空間功能。構建農工貿緊密連接、產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為支撐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有助于在農業內部吸納農村勞動力,實現農村居民的就地就近城鎮化。通過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生態農業等產業形態的不斷發展,對吸引人力資源回流起到促進作用,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人才動力。(4)生態功能。鄉村旅游產業、鄉村生態農業等新興的農業產業形態與以往的農業不同,它們強調鄉村清潔優美的生態環境,這不僅是農業納入新型城鎮化體系的需要,也是農業景觀成為鄉村景觀的前提。同時,通過農村產業內融合,增強農戶利用現代技術的能力,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培養鄉村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識,確保所提供的食物符合人們的健康需求,將農戶的種植模式和生產理念由“看天種,向錢種”轉變為“科學種植,綠色生產”。總之,農村產業融合通過改變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業產出方式,強化農業的多功能性,對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動力支撐。

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美麗鄉村建設的地方實踐

本文所選取的個案是廣西南寧市西部的石埠鎮,該鎮距市中心15公里,4萬多人口,環繞一江(邕江)、一湖(金沙湖)、一島(太陽島),是我國著名作家陸地創作的壯族文學史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的誕生地,故將其美麗鄉村建設統稱為“美麗南方”。本文選擇石埠鎮作為個案鄉鎮,主要是因為石埠鎮根據本地獨特的人文資源和良好的區位優勢,將農村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積極引導所轄的忠良、和安、永安、樂洲、老口、靈灣等8個行政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和鄉村特色產業,形成了集生態觀光農業、自然景觀、文物古跡、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使得石埠鎮美麗鄉村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美麗鄉村建設特性。

(一)石埠鎮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1.“以村促產”階段(2005-2010年)。2005年,石埠鎮提出了將產業發展與農村建設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念,為石埠鎮農村建設開辟了新的路徑。然而,由于石埠鎮經濟基礎較差,公共服務設施簡陋等因素,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出現困境,也對石埠鎮農村建設提出了挑戰。為此,石埠鎮在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鄉村外貌的基礎上,吸引外部企業進駐。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石埠鎮農民的聚居度越來越高,通過培育現代農業,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和發展觀念也隨之改變,分工協作和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些農戶開始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創辦農家樂,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從事二三產業。該階段的美麗鄉村建設具有以村促產的特征,即在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轉變農民發展理念、整合產業資源要素的基礎上,結合地方具體實際培育農村產業的過程。

2.“以產促村”階段(2010-2013年)。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日漸完善,石埠鎮開始把現代農業產業作為發展中心,將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納入鄉鎮建設總體規劃,計劃圍繞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過程中,石埠鎮農村產業內部及其與不同產業之間開始出現融合發展的現象。首先,農村產業內部融合。在產業生態不斷優化的驅動下,諸多涉農企業開始與石埠鎮簽訂協議,共同發展現代農業。伴隨著外部企業的嵌入,通過土地流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逐漸形成,并產生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石埠鎮對農業服務組織的培育,使產供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開始形成。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將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串聯在一起,產生了農村產業內部融合發展的雛形。其次,農村產業間融合。隨著石埠鎮農村面貌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外部旅游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開始與石埠鎮簽訂協議,共同發展鄉村旅游。石埠鎮對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和對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外部的旅游企業和文化創意企業便在此基礎上,通過挖掘地方人文資源,拓展農業產業園區功能,發展村莊文化產業和現代農業旅游業,逐漸形成了以休閑農業和民族文化觀光業為主要形態的農村產業間融合發展。

3.“產村融合”階段(2014年至今)。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踐的不斷深入,石埠鎮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突出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加強新舊基地無縫銜接,推動產業基地成片對接,由點到線、由線成片,形成規模,并通過培育農村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和新村的有機融合,日漸形成了“一產帶三產,三產促一產,一三產互動”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石埠鎮逐漸成為宜居宜業的“都市村莊”,并開始將“產村融合”發展作為新時期美麗鄉村的建設理念,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的有機結合。

(二)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模式

1.延伸型融合模式。延伸型融合模式是指將功能互補的兩個或多個產業之間,以某一產業為核心通過其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延伸實現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石埠鎮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建設了眾多專業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起初,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目的是為了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但是,隨著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和鄉村旅游的盛行,消費者開始直接到田間采摘。石埠鎮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開始將農業產業發展的重心由基本價值鏈(耕地、播種、施肥、收獲、加工、銷售)、輔助價值鏈(農資供給、技術支持、人力資源管理等)的建設轉向可拓展價值鏈的培育,即開始重視對基本價值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擴寬加厚而形成的增值鏈的培育[13]。如石埠奶牛基地,在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基礎上,建立乳制品、肉制品以及皮革制品的生產線,使畜產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賦予產品更多的價值,實現農業產業基本價值鏈的縱向延伸。同時,石埠牛奶基地通過發展飼養奶牛、觀賞奶牛、參與擠奶、品嘗牛奶等牧場旅游業,實現了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并橫向擴寬了原有的產業價值鏈。可以說,隨著農業產業、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不斷融合,石埠鎮的鄉村旅游經濟開始形成,并帶動了區域內的游樂、餐飲、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種通過延伸產業價值鏈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延伸型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通過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增強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降低了農民的經營風險。

2.重組型融合模式。重組型建設模式是指在共同利益的刺激下,具有密切聯系的產業之間將原來各自獨立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產業價值鏈的重組而形成的融合[14]。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通過區域內產業價值鏈的重組融合,可以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與信息流,從而盤活本地的市場經濟。近年來,石埠鎮通過對農業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價值鏈重組,開發了香蕉文化旅游節、億倉花海稻草人文化藝術節、金秋豐收節、鳳凰園燈光節等以農業為主題的文化節慶旅游形態。長期以來,通過節慶旅游,石埠鎮美麗南方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覽,作為一種節慶與旅游的重組融合發展模式,不僅帶來了石埠鎮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增加,還有效地提升了石埠鎮的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石埠鎮旅游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文化節慶旅游賦予了鄉村和農業園區全新的功能,在節慶期間諸多農業園區和鄉村被打造成表演場所,借助這些文化藝術表演,變成一個承載鄉村價值的文化旅游場所。

3.滲透型融合模式。滲透型融合模式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產業相互滲透,使原屬于本產業邊界內的產業成分交叉到對方邊界內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根據該模式的機理,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呈現出農業產業文創化和電商化的特征。首先,農業產業的文創化,即通過整合區域內的農業產業資源,深入地挖掘農業產業中的文化資源,將挖掘出來的文化資源進行加工轉化實現市場價值的過程,主要包含文化主題開發、文化氛圍開發、文化體驗開發等。近年來,石埠鎮通過整合各個具有差異化的專業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深入挖掘不同園區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按照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賦予各個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同的文化主題,培育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如石埠鎮洛克玫瑰莊園。在洛克玫瑰莊園建設發展中,不再是簡單的大面積種植玫瑰,而是將莊園的管理、玫瑰的種植與玫瑰文化主題相結合,營造玫瑰文化氛圍,打造玫瑰文化主題莊園。同時,在莊園建設玫瑰文化深度體驗區,發展體驗式經濟,推動玫瑰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次,農業產業的電商化。當前,農業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然成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階段,特別是電子商務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作用。電子商務運作減少了許多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突破了農業生產銷售的時空限制,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石埠鎮在推進農業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同時,積極的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嵌入到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通過開發美麗南方網站、電子商城等網絡平臺,構建了“公司+基地+農戶+電商”的發展模式。

(三)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作用

石埠鎮打破村域限制從整體出發,將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相融合,在充分挖掘各個鄉村資源的基礎上,有機融合本地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要素,通過對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延伸、重組、滲透等途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打造出獨特的農村產業形態,充分釋放了農業產業所蘊含的文化、旅游等價值,形成了以忠良村為核心輻射周邊區域的農業產業集群,為石埠鎮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組織建設。為了營造農村產業融合的外部環境,有條不紊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石埠鎮從內部組織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去,從外部整合社會相關資源推進農村產業的發展升級。首先,從農村內部來看。一是石埠鎮通過整合忠良村、永安村、樂洲村、和安村等4個村級黨組織和產業協會黨支部,成立了“美麗南方”聯合黨委,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強村聯弱村、村企協會聯建,實現產業發展共贏、村莊建設共商、基層組織共建、黨員人才共育、黨建資源共享。二是隨著外出打工青年返鄉人數增多,石埠鎮創建青年人才服務中心,將返鄉創業人員組織起來,發揮他們在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三是隨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公司+基地+農戶”等新型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開始產生,將以往分散的農戶聚集起來,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其次,從農村外部來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打破了一二三產業的邊界,促進了內部要素的相互融銜接與優化組合,實現了產銷經營組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產體系標準化、生產技術科技化。有效推進了農業與工業、農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讓農民參與現代化進程,分享現代化成果,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創新動力。隨著外部產業要素不斷嵌入,石埠鎮開始將外部的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優勢資源組織起來,引導科研人才、先進技術、新品種向核心示范區集聚,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動力。

2.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石埠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產生了許多新型的農業產業形態。新型農業產業形態的產生對從事農業產業的人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石埠鎮將鄉村居民的就業、創業能力作為培育美麗鄉村建設內源發展動力的重要抓手,通過開設“美麗課堂”,按照“數量型”向“質量型”,“外輸型”向“本地型”,“就業型”向“創業型”的目標,培育和壯大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隊伍,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村民的文明素養,構建和諧的農村文化體系。同時,石埠鎮還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農民創業就業空間,降低農民創業就業成本,激發廣大農民的創業激情,增強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另外,石埠鎮十分重視對散布轄區內的青磚青瓦、宗祠廟宇等的保護,將獨具特色、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傳承下來,通過掛牌標識、編號、登記造冊的形式,鄉村建設和文化傳承得以保存。將文化產業的價值鏈嵌入到鄉村建設后所催生出的新村莊文化空間,開始依托于文化產業強輻射力將其價值鏈向旅游業延伸,在培育村莊文化和拓展村莊空間的基礎上發展村莊文化旅游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并賦予傳統鄉村新的文化內涵。

3.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經濟建設。石埠鎮通過土地流轉,將外部涉農企業引入村莊,激發村莊的經濟發展活力。同時,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以“企業+合作社+農戶”和“地租+勞務+分紅”為主的利益聯結機制,并且在與外部公司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時,規定企業在同等情況下,需優先消化本地勞動力。如在石埠鎮忠良村,按照一家3口共有3畝土地計算,以往種植稻谷及蔬菜的家庭年收入僅為6 000元左右。而土地流轉后村民加入公司成為農業產業工人,以80元/天,月收入約2 000元計算,加上每年2 000元/畝的土地租金,家庭年收入達到近8萬元,大大地超過粗放型種植收入,基本超過村民外出打工的收入,而且在家門口工作,不僅有利于村民照顧家庭,更增加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同時,隨著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業工作人員的需求量也逐步提升,外來務工人員開始增多,大量人口的流入為石埠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另外,石埠鎮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將發展綠色經濟作為農村產業識別和發展的原則,積極引導涉農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鄉村綠色產業。而正是以綠色發展為核心的農村產業融合的理念,才最終形成了以多功能農業為核心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構建低污染、低耗能、高增長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

4.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制度建設。現階段石埠鎮通過農村產業融合形成了一批鄉村旅游產業,并通過發展多功能農業建設了多種類別的農業景觀,不僅推動了石埠鎮的經濟發展,也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了活力。為了使村民適應因生活空間變化所需遵守的新的行為準則,石埠鎮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村規民約如《綠化和管護村規民約》《綠化和管護村規民約》等來規范村民的行為,明確責任主體,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保障,也為農村產業融合成果的保護提供制度支撐。

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困境

石埠鎮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了美麗鄉村的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制度建設,農村的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農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仍然面臨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村莊承載能力不強,農村產業內部管理不規范,農村產業體制機制缺失等困境。

(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美麗鄉村建設動力不足

目前,石埠鎮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處于始發期,產業融合較低,新興產業經濟實力有限,優勢不明顯,競爭能力弱,很難對周邊形成強大福射帶動效應。

1.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過程較短,發展資金較為缺乏,雖然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扶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但是,資金分布在財政、農業等多個部門,使得企業申報成本較高,因而導致企業發展面臨著困境。同時,在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建設進程中,大量的美麗鄉村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所在的村莊,而無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的村莊很難獲得財政上的支持。2.雖然石埠鎮構建了以農業產業集群為核心的美麗鄉村輻射區,但目前主要的建設區域還是在核心區域內,導致石埠鎮美麗鄉村建設的區域性失衡。3.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存在單一化問題,即企業與農戶僅僅是產品的買斷關系或者僅僅與農戶簽訂了產品購銷合同,而不涉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服務。還缺乏具有開拓市場、綜合服務的農業企業來有效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困境。龍頭相關農業配套水平低下,農產品質量檢測、農產品供求信息、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等系統建設比較落后,嚴重阻礙了以產帶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進程。

(二)村莊承載能力不強,產村融合發展受限

村莊的綜合功能與承載能力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進農村產業發展與鄉村建設融合的關鍵。當前,石埠鎮面臨著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健全,村莊綜合功能和承載能力不強的困境,難以適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制約了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速度和質量。1.石埠鎮中心村莊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弱,周邊村莊的潛力沒有充分的發揮,且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生活配套設施不完善、對產業和人口吸引能力較弱等問題,缺乏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管理體系。2.農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強,致使鄉村文化資源的流失。石埠鎮在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底蘊,收集整理歷史文化文本過程中發現,村民自發主動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欠缺,對文化空間保護程度不夠,如忠良村的雙忠廟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村民在廟宇周邊堆放稻草和柴火等雜物,還將廟宇用作修路的料場,堆放建筑垃圾,對鄉村的文化空間造成了破壞。3.對于村社的歷史脈絡的口述資料和文本資料缺乏系統完善的整理,導致村社歷史文化資源產生斷層。這既不利于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4.石埠鎮以農村產業融合帶動了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使村民在短期內增收致富,在經濟上獲得了收益。由于農民自身思想的局限,過分追求現實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文化效益、生態效益,必然會對農村產業融合造成阻礙,并且導致鄉村社會矛盾問題凸顯,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進程。

(三)農村產業內部管理不規范,對人力資源吸納能力不足

石埠鎮通過農村產業融合因地制宜拓展農業功能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民開辟了新的收入渠道。但石埠鎮農業產業多以低成本為基礎,以農產品簡單加工起步,而不是創新為基礎。并且農業產業標準化水平不高,專業化進程緩慢,對勞動力吸納能力不足。1.石埠鎮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較為緩慢,致使農戶經營相對分離,處于散漫的低組織狀態,使得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薄弱。2.一些合作社存在法人將合作社私有化管理的問題,管理行為偏向私人利益,忽視了社員和村社利益的維護,沒有真正的起到“反哺”農村的作用。3.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規范化管理水平較低,阻礙了農民合作組織的正常運行,無法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村能人的積極性和普通社員的合法權益,導致合作組織成員的權利與義務不符,無法達到吸納農村勞動力的目的。4.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理上,缺乏專業的園區運營管理人才,導致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停滯不前。現代農業園區的企業本身的管理能力較低,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現有的企業經營素質較低,管理不規范,在員工管理方面不能進行人性化管理,導致員工基本的權益得不到保障,致使人才外流。

(四)體制機制缺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效果不佳

1.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機制有待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推動者和參與者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最終受益者都是農民。農民是否全過程參與,決定著美麗鄉村建設效果。美麗鄉村建設已經不再是以往的對鄉村外部環境的改善,而是一個農村整體發展的系統工程,農民對其了解、認識、接受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生活空間的重塑,導致農民一時間難以接受。目前,石埠鎮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的農民參與僅僅處于動員階段,后續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制定和具體實施并沒有為村民提供具體的參與渠道,致使村民參與積極性消減和對于發展規劃的認識不足。進而對農村產業融合產生抵制,也阻礙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2.缺乏參與主體之間的協調機制。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所涉及的參與主體眾多,且類型多樣。目前,石埠鎮美麗鄉村的建設主體既有政府部門,也涉及村民自治組織、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在村級層面,雖然設置有“美麗南方”聯合黨委,但該組織并不具有對其他鄉村的實質性的發展管理權,在具體的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仍然是各個行政村單獨行動,而在規劃上則是一體化發展,導致了實施過程中資源的沖突和浪費。同時,在政府部門內部,由于美麗鄉村建設所涉及的部門較多,不同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導致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產生部門障礙。另外,隨著石埠鎮農村產業融合的不斷深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產生并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當前石埠鎮美麗鄉村建設的相關文件,并沒有明確指出此類群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功能及角色,阻礙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

四、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石埠鎮“美麗南方”實踐作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其通過農村產業融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過程中,不僅要在鄉村建設層面,還必須在整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中來談美麗鄉村建設,在產業發展與農村建設融合發展的大思路下認識美麗鄉村的建設機制,選擇產村融合發展而不是產村分離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基于這一基本理念,筆者認為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驅動下選擇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時,應當有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村資源要素流動為目標、以系統的鄉村建設機制為基本的價值目標。

(一)構建以農民為核心的美麗鄉村建設主體

建設美麗鄉村,農民是主體,其根本動力也在于農民自身。農村產業融合最終是要靠農民來進行,如果不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再有力的支持、再優惠的政策都難以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因此,必須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

1.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離不開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在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方面,農民的創造力更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通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充分依靠農民,尊重他們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這樣才能使農民發自內心的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

2.堅持解放思想,培育新型農民。美麗鄉村建設是為了促進鄉村經濟、制度、文化、社會和生態協同發展,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保護農村文化和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社會有序運行的“五位一體”的農村整體性發展的過程。農民作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主體,要逐步改變舊有的觀念,主動地接受新鮮事物,成為具備現代元素的新型農民。(1)加強農民培訓。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村經濟社會的主體,也是農村文化的載體,對其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和文化素質培訓,有助于農民創新思維和經濟發展能力的培育。(2)建設農村文化設施。在石埠鎮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民的精神需求日漸提升,因而應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加大力度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農村文化的現代化。(3)在制定美麗鄉村建設政策的過程中,要提高農民的參與度,擴充農民參與的渠道。與農民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民意調研。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時要注重當地村民的全程參與,真正的使美麗鄉村建設符合當地的具體實際,滿足民意。應在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時,聘請有資質、熟悉當地風土人文環境的專家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保證村民的全程參與。

(二)制定系統的美麗鄉村建設機制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必須統籌安排,逐步推進。

1.建立完整的政策體系。根據農村地區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綱要,并且要確定階段性目標,使美麗鄉村建設形成層次分明、長短結合、有機統一的政策體系。同時,美麗鄉村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應當具體化,完善政策的可操作性。

2.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當前,在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制定中涉及諸多部門,如土地、稅收、就業、教育等,但是,各個部門在具體的政策執行過程中缺乏統籌,導致資源浪費和重復工作。應進一步的理順部門間工作的協同機制。同時,還應加強地方政府與美麗鄉村建設指導機構、研究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合作,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建設規劃,完善規劃編制的多部門參與機制。

3.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政府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方法上應堅持統一扶持和農民自主的原則。不斷培育和發揮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選定與實施應通過村民大會集體決策后統一實施,在對美麗鄉村建設進程方面不搞齊步走,對鄉村建設資源公平、科學合理的分配。

4.培養農業產業經紀人。當前,人才匱乏是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統籌城鄉人才開發。一方面,重視城市文化人才下鄉,通過完善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城市文化人才有序向農村轉移;另一方面,重視農村現有文化人才培訓,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培養一批產業帶頭人和鄉村建設者,使之發揮生力軍作用。

5.培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民間的合作,培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將推動農業產業規模、效益的提升,并有助于地方特色品牌的創建。由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機構協調管理村民資產、生產經營,有助于實現群眾利益最大化。

(三)促進美麗鄉村建設資源要素的流動

在農村區域內,其社會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能力與城市地區相比較為薄弱,致使美麗鄉村建設內生動力不足。為此,應推動城鄉間要素的流動,實現要素區域內和跨區域的優化配置,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1.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機構改變“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傾向,加大對農村企業、產業的支持力度,并加強對農業產業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發展和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機構,促進城鄉之間金融資本的合理配置,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經濟能力。

2.完善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機制,鼓勵城鄉經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聯合和協作,實現城鄉之間生產要素優勢互補,形成以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融合、以產業融合帶動要素流動的互動機制。

3.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包辦鄉村建設的局面已經打破,形成了政府、村社集體、農戶個體協同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格局。為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對于規模不大,投資額較少且易于經營管理的建設項目,可以在政府引導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

參考文獻:

[1] 南京市聯合調查組.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關于椏溪鎮走綠色發展之路的調查報告[J].群眾,2012(6):32-33.

[2] 舒川根.文化創意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以安吉縣創建“中國美麗鄉村”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0(7):120-121.

[3] 劉姝.美麗鄉村 特色樓下——記泰山鄉樓下村美麗鄉村建設的錦繡畫卷[J].老區建設,2012(19):49-50.

[4] 陳橋.依托青山綠水打造“三宜”美麗鄉村[J].重慶行政,2013(12):108-109.

[5] 趙海.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7):26-29.

[6] 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7] 夏榮靜. 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探討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6(3.):46-53.

[8] 和沁. 西部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模式與創新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3(9):187-190.

[9] 黃克亮,羅麗云.統籌城鄉發展視角下的廣州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研究[J].探求,2012(5):5-11.

[10] 關銳捷.美麗鄉村建設應注重“五生”實現“五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4):22-28,92.

[11] 李中元.鄉村文明的傳承、保護與轉型[J].行政管理改革,2013(7):21-25.

[12] 黃克亮,羅麗云.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J].探求,2013(3):5-12.

[13] 楊振之. 城鄉統籌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J]. 旅游學刊,2011(10):10-11.

[14] 魏紅妮. 產業融合理論下的旅游文化產業業態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片在线无码观看| 一级在线毛片|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国产男人天堂|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麻豆国产原创视频在线播放|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婷婷成人综合|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喷水视频|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久久不卡精品|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欧美影院久久|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操美女免费网站|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国产96在线 | 天堂av综合网|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午夜小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97在线公开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尤物视频一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在线亚洲小视频|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大秀91|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88av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性欧美精品xxxx|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91亚洲免费视频|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天天色天天综合|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