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王禮力+邱凌+楊朝輝+田文善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社會性”與“營利性”雙重屬性。一些合作社除為成員提供產品和服務之外,還承擔了一些社會責任。特殊的產權結構和利益分配機制使合作社社會責任有別于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合作社在自身能力、經營模式和外部因素的影響下,社會責任表現差異顯著?;诶嫦嚓P者理論和廣義企業社會責任觀,首先分析了合作社社會責任范疇與特殊性;其次構建了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最后基于398家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數據對評價體系進行應用與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樣本合作社對社員、社區、商業伙伴、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較高,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適用性,對我國現行示范社評定體系具有一定的補充完善作用。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理論;AHP-熵值法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2-0142-10
一、問題的提出
合作社基于人的合作,根植于本土,秉承道德價值觀和原則,不僅對世界經濟發展有顯著影響,還能加快民主進程、推進社會融合、保護生態環境,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具有獨特作用[1]。隨著合作社功能的逐步完善,學者們逐漸將合作社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CSR)的討論范圍。相較于其他組織類型而言,合作社的所有者、管理者、受益者相同,因此通常被認為更能關注其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對合作社來說比資本所有制企業更加重要[2-3]。
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著產權不清晰、利益機制不完善、成員異質性較強、經營管理普遍缺乏規范性等問題,合作社社會責任表現差異顯著。部分合作社在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的帶領下,經營往往偏重“營利性”,但是隨著農民民主意識的提高,農村具有企業家奉獻精神的“能人”的不斷涌現,合作社的“社會性”日益凸顯。少數合作社在提供產銷服務之外,還積極參與農村公共服務,例如出資修建基礎設施、娛樂健身設備,舉辦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如創辦圖書閱覽室、開設女紅、禮儀培訓課堂等),為殘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免費或優惠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等,這些行為與CSR理念不謀而合。
國內學者關于CSR的研究,大多是針對以資本聯結為主的經濟組織開展的,而對于以勞動聯結為主或以勞動聯結與資本聯結相結合的經濟組織鮮有涉及。合作社作為聯結“資本(出資)”和“勞動(惠顧)”雙重因素的典型組織,它的社會責任與CSR有何區別?合作社履行社會責任的驅動力是什么?怎樣評價合作社社會責任表現等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文基于CSR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為完善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評價體系、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
二、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一)CSR概念相關研究回顧
從內涵角度來看,狹義的CSR觀認為CSR是自愿履行的,不受法律、合約和規章制度的約束[4];CSR應以“經濟犧牲”為代價[5];其強調結果,而非行為過程[6]。廣義的CSR觀認為,CSR可以是自愿履行的,也可以是非自愿的[7]1,其行為與企業財務績效正相關,能夠給企業樹立更好的市場形象、帶來持續的競爭力[8-9]。
從外延角度來看,“哪些是企業最重要的責任”的問題并沒有統一的結論。狹義的CSR觀認為有效利用資源增加經濟利益是企業唯一的責任[10]。與此觀點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學者認為經濟責任以外的責任才能稱之為CSR。例如,Fenwick[11]認為CSR是指在公平的履行商業準則之外,為了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诶嫦嚓P者視角[12],狹義的CSR觀認為企業只對股東負責,或只對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承擔的負責才能被稱為社會責任[7]。隨著CSR理論的延伸和發展,更多的學者傾向于贊同廣義的CSR觀。Carroll[13]構建了一個含有經濟、法律、道德、慈善的“四責任模型”,被學術界廣泛應用。Windsor[14]將環境層面納入CSR體系,并指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CSR價值觀的核心內容?;诶嫦嚓P者理論,廣義的CSR是指企業對所有界定清晰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所承擔的責任[15]。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在不同時間階段和背景下對企業的影響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對利益相關者身份的識別是一個連續的過程[16]。
(二)合作社社會責任相關研究回顧
1.國外相關研究。合作社社會責任是CSR的延伸,國外在該方面研究起步較早且比較成熟,本文著重對合作社社會責任的概念、維度、原則與CSR的契合、評價指標體系等國外相關研究進行回顧。
第一,合作社社會責任概念、維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屬性,其經營目標與資本所有制企業最大的不同在于合作社不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是通過為其成員提供產品和服務促進成員利益的提高,滿足其成員和社區的經濟、社會目標。合作社在創造價值時要考慮個體和集體雙重維度,使成員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社會效益和精神層次的需求也得到相應的提升和滿足[17]。Uski [18]根據對芬蘭零售合作組織S group 的調查分析,認為區域合作社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區域責任、環境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區域責任是核心維度。合作社是以利益相關者利益為基準的組織[19]。悉尼信用社將合作社社會責任定義為:“合作社在尋求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時,注意平衡合作社與社員、雇員、社區、合作部門和環境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
第二,合作社原則、價值觀與CSR理念的契合。社會責任是合作社哲學中的精髓,這些被合作社原則和價值觀很好的闡述了。國際合作社聯盟(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以下簡稱ICA)通過的《關于合作社界定的聲明》中闡述了合作社應該堅持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成員經濟參與、自治與獨立、教育、培訓與信息、合作社之間的合作以及關懷社區”的基本原則,以及“自助、自擔風險、民主、平等、公平與團結、誠信、開放、社會責任與關懷他人”的價值觀。合作社的原則和價值觀是區分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的公司的一個獨特的意識形態框架,是維持合作社“社會性”的精髓[20]。合作社的“社會性”不能被忽略,否則,合作社優于企業的競爭優勢也會隨著合作社社會性的泯滅而消失殆盡[21]。合作社原則和價值觀與CSR理念高度契合,是維持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22]。
第三,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研究。為了能夠清晰的展現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對象,許多學者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評價合作社的社會責任。另外,基于合作社原則、可持續發展觀來構建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也是常見的方法。Giacomini[23]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根據合作社對員工、社員、供應商、公共機構、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選取指標。2004年4月英國國家合作社可持續發展商業中心根據合作社原則設計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具體包括:成員的經濟參與、成員民主參與、員工和成員的培訓和教育、員工受傷和缺勤率、員工特征、民族沖突、消費者滿意度、考慮采購和投資決策的倫理問題、社區投資、二氧化碳排放量、廢物回收比例。歐洲合作協會公共體描述了消費合作社社會責任的七個維度,分別為:人、產品、原則、環境、社區、民主和發展,為合作社社會責任的評價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2.國內相關研究。我國學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晚。已有研究從合作社的性質、原則、價值觀與CSR的契合等視角論證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合理性[24-25];從合作社經營的外部性、合作社的異化、內部雙重委托代理問題等視角論證合作社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26];從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內部效應和特殊功能與制度安排視角論證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可行性[27-28]。但是已有研究缺乏對合作社社會責任內涵與外延的廓清,對責任主體的界定不一,對狹義和廣義的社會責任概念不加以區分。
我國學者對合作社社會責任的評價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研究階段。李長健[29]根據合作社對職工、消費者、投資人與債權人、社區的社會責任設計指標體系,其中職工層面包括管理制度、工資獎金、改善勞動條件、豐富文化生活;消費者層面包括優質產品、社會服務;投資、債權人層面包括合作民主、投資回報率;社區層面包括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社區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法律建設。李長健構建的合作社社會責任指標評價體系較為全面,但沒有進行指標權重計算與實證檢驗,沒有區分利益相關者的重要程度。趙佳榮[30]基于三重盈余理論設計出一套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環保的合作社績效評價體系,利用AHP法確定指標權重,并對10家合作社進行社會績效水平測度,驗證了指標的適用性,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全是結果性指標,忽略了社會責任行為和過程的指標,另外指標體系沒有體現出合作社對“人”的關懷,因此還有待于完善。
本文吸取了上述研究的經驗教訓,有選擇地參考國內外研究成果,結合現階段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與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選擇社會責任評價指標,以確保指標體系的完備性、科學性與適用性。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范疇、特殊性及驅動力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范疇界定
本文贊同廣義的CSR觀,從內涵上來講,CSR不一定都是自愿履行的,不應以“經濟犧牲”為前提,它應是一個涵蓋原則、行為過程和結果的整體。從外延上來講,CSR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包括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是一種廣義的責任。本文根據廣義的CSR觀,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特殊產權和利益機制,對其社會責任范疇作出界定。
1.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基于上述觀點,將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定義為:在一定社會時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其利益相關者所負有的保護和促進其利益實現的義務。就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而言,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社員、雇員、消費者、債權人、商業伙伴、政府、自然環境和社區。因此,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內部利益相關者(社員、雇員)的社會責任可以表現為規范發展、遵守合作社質性規定、努力提高社員和雇員的生產及生活水平;對外部利益相關者(消費者、債權人、商業伙伴、政府、社區等)的社會責任可以體現為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誠信經營、協助政府貫徹實施公共政策、根據自身能力參與農村區域社會公共事業(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文化教育、慈善事業)等。
從內涵來講,首先,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行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在外部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其次,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履行不以“犧牲經濟利益”為前提,社會責任行為有利于增加社會資本,提高競爭力。再次,不能以是否“圓滿完成”社會責任目標來判斷合作社的社會責任水平。在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中,既要有“結果性”指標,也要有反映“原則”“行為過程”的指標。
從外延上來講,合作社對其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內容包括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四個方面。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在每個生命周期階段,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重視程度不同;對經濟、法律、倫理、慈善責任等不同層次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力不同。
2.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的特殊性。合作社的產權、治理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有別于企業,因此合作社的社會責任也具有特殊性,具體如下:
第一,基本社會責任——服務于社員。資本所有制企業是“資本”的聯結,以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經營宗旨。農民專業合作社先是“人”的聯結,然后才是“資本”的聯結。合作社以為社員服務為宗旨,把農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合作社社會責任與CSR最大區別在于:CSR的基本責任是對股東承擔經濟責任[31],而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底線是為社員提供服務。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特的分配原則(以惠顧額分配為主,資本分配為輔),盈余的60%以上必須按照社員的惠顧額返還給社員。而資本所有制經濟組織在分配利潤的時候,是完全按照股份金額分配的,誰股金份額大,誰的剩余索取權就大。因此,區分企業對股東的經濟責任和合作社對社員的經濟責任的質的規定性為:合作社應該在資本報酬有限的基礎上提高社員收益,在為社員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履行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
第二,社會責任區域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具有區域性,區域內的利益相關者們影響著合作社的命運[32]。對于企業來說,CSR并不受制于地域上的約束,尤其是高層次的倫理、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通過大量的CSR報告可以看出,許多大型企業致力于自然災害救援、減少饑餓與貧困等全國性乃至世界性問題。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和生產經營的區域約束決定了合作社社會責任的邊界往往以社區為界限。ICA對合作社“關心社區”原則規定:合作社通過其社員認可的政策,為社區的持續發展效勞[20]。超出社區范圍以外的社會責任,尤其是道德、慈善責任可能超越了目前合作社的能力與社員認知范疇。因此,現階段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往往呈現出區域性。
第三,外部責任內化。與企業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在很大程度上是內化的,主要體現在責任對象的內化和責任實現方式的內化。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各個利益相關者在身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3]118。根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CSR較為普遍地分為內部責任(指對投資者、雇員的責任)和外部責任(指對消費者、供應商、經銷商、自然環境等的責任)。對于合作社來說,社員是合作社的所有者,是合作社服務的消費者或使用者,但也可能是合作社的雇員或為合作社提供初級農產品的供應者。另一方面,有些外部社會責任是通過內部社會責任來實現的。例如,環境友好型合作社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也是通過對社員的培訓、農資使用規范性的控制、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使用等環節實現的。而企業的股東、管理者、雇員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是獨立、分離的,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有明確的界限。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驅動力
合作社通過CSR行為有利于增加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這就是合作社CSR驅動力的來源。合作社是互助性經濟組織,對內不以盈利為目的,社會責任行為勢必會對股本積累和盈余分配產生影響。但是,合作社通過社會責任行為與當地建立非正式的社交網絡,促進信任關系的產生,有利于增加社會資本,降低機會主義行為和交易成本,促進信息傳遞、合作和交流,獲得競爭優勢,同時也為合作社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33]。合作社往往由地緣、業緣接近的農戶組成,是一個“熟人社會”或“半熟人社會”,在這種人格化的關系網絡中,合作社社會責任行為有很高的邊際收益。合作社的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可以給合作社帶來競爭力,獲得競爭優勢的合作社則更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見圖1)??偟膩碚f合作社有增加社會資本的需求和能力,社會資本的增加會給合作社帶來競爭優勢,而社會責任是合作社增加社會資本的途徑和手段。
四、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構建、應用與驗證
(一)評價指標設計
根據前文對合作社社會責任內涵、外延的討論,參考合作社的原則、價值觀和已有研究成果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所選指標范圍包括合作社對利益相關者的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四個方面的內容。指標體系由總目標層A(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分目標層B(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見表1)、準則層C(對分目標層的分解)、措施層D組成(對準則層的實施)。
(二)數據處理與權重確定
1. 樣本選擇與標準化處理。由于統計部門對合作社數據統計十分有限,本文采用調研數據對評價體系進行運用。2014年12月,2015年7月、8月、12月,選擇陜西省渭南、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漢中6個市25個縣;山西省運城、臨汾的10個縣;河南省平頂山、三門峽、洛陽、商丘、漯河5個市20個縣為調查地,共調查農民專業合作社452家。為確保調研數據準確性,采用一對一訪問的方式填寫問卷,共獲得452份理事長問卷。由于不同專業類型的合作社在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選取上無法統一,因此剔除養殖類和農機類合作社問卷及其他無效問卷共54份,剩余有效問卷398份,其中示范社數量占樣本總量的82.3%。
根據具體實施和計量方法,對實施層的指標進行量化計算。樣本數為m=398,措施層的指標個數為n=48,初始數據矩陣為U=(Ui j)m×n。為了消除數據量綱與數量級的影響,進一步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的標準化矩陣X=(Xi j)m×n,標準化方式如式(1)所示。將指標值后加一個微小值,防止后續計算中出現分母為0以及熵值計算過程中取對數的情況。
2. 權重確定。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在確定指標權重時將層次分析法(AHP)與熵值法相結合。AHP考慮了專家的知識和經驗、決策者的意向和偏好,雖然指標權重的排序往往具有較高的合理性,但無法克服主觀隨意性較大的缺陷。用熵值法給指標賦權可以避免各評價指標權重的人為因素干擾,確保所建立的指標能反映絕大部分的原始信息。但熵值法不能反映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決策者的意見。在綜合分析兩種方法的優缺點后,本文使用熵值改進AHP的方法確定指標權重。相關文獻對具體指標與計算方法已多有闡釋,此處不再贅述。利用AHP法確定的綜合權重見表2中WAHP列,使用熵值法改進的綜合權重見表2 中Wi列。
(三)評價結果分析與適用性檢驗
1. 評價結果分析。本文對39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AHP-熵值法綜合評分計算,樣本合作社社會責任綜合值得分在0至1之間,最低分為0.160 6,最高分為0.817 5,均值為0.263 6,標準差為0.169 1。得分最高的吉縣朝暉果業專業合作社是一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合作社,在吉縣柏山寺鄉和東城鄉建立有機蘋果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推廣“畜、沼、果”循環農業;推廣綠色營銷,在市場調查、農產品開發、產品定價、促銷活動等整個過程中,都以維護生態平衡,重視環保的“綠色理念”為指導,經常組織農民到基地觀摩學習,提升農民發展綠色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使合作社的發展與消費者和社會的利益相一致。
分析各個利益相關者層面的社會責任得分(見表3)可知,398家種植類樣本合作社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平均得分及排名為:社員(0.067 9)、社區(0.053 2)、商業伙伴(0.037 2)、消費者(0.035 1)、自然環境(0.028 6)、雇員(0.018 6)、債權人(0.014 2)、政府(0.008 4)。說明現階段樣本合作社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是社員,這與合作社的經營宗旨一致。合作社對自然環境、債權人、政府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重視程度不高。合作社的雇員大多是季節性雇工,因此雇員層面社會責任平均得分較低。合作社對政府層面社會責任平均得分最低,說明樣本合作社還沒有成長到能夠協助政府履行農村公共服務職能的階段,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于政府的扶持。
分析合作社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得分結構可知(見表3):社員層面中社員一體化服務平均得分(0.026 9)明顯高于其他層面得分,說明現階段合作社對社員的經濟責任關注度最高,而在民主治理、社員發展與關懷層面的表現差強人意,這與現階段合作社的異質性高、普通社員參與度低,合作社融資能力差、盈利能力不高的現狀相符。雇員層面中職業發展層面平均得分遠遠高于其他層面得分(0.008 0),說明樣本合作社比較重視雇員的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而對于雇員工作環境衛生安全及人文關懷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消費者層面中產品形象與知名度平均得分較低,僅為0.005 8,雖然部分合作社通過了綠色、有機和無公害產品認證,但是認證面積大小不同。398家合作社中只有3家合作社產品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42家為省級著名商標。債權人層面中,償款付息拉低了債權人層面平均得分(0.002 1),由此可見,現階段合作社盈利能力較差,資本負債率較高。商業伙伴層面中,樣本合作社對履行商業法則層面表現較好,而對“社際合作”原則的恪守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層面中,配合與協作、技術推廣、政府表彰層面的得分普遍較低。自然環境層面中資源利用、環保意識層面的平均得分分別為0.018 7、0.00 45。398家樣本合作社中,有141家從未對社員進行過環保知識培訓,合作社在提高農戶環保意識方面有待加強。社區層面中社區經濟發展、參與社區活動、慈善捐贈的平均得分分別為0.066 7、0.011 1、0.003 5。樣本合作社大部分為示范社,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相應,在帶動社區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表現較好。由于贊助或參與社區活動的受益農戶數量更多,許多受訪理事長表示更愿意參與、舉辦社區活動而不是單單捐款、捐物,這與Ruostesaari[19]的研究結果一致。
2. 適用性驗證。將合作社社會責任各個層面的得分與樣本示范等級作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貧w分析結果見表4,合作社對社員、債權人和政府的社會責任對合作社示范等級具有顯著影響,且具有極高的解釋程度。自然環境和社區的社會責任對示范等級明顯不顯著,這與政府在評定合作社示范等級時主要考慮其經濟效益、法律責任而非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實際情況相符,說明該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同時也說明了示范社的評定體系忽略了環境責任、社區責任等高層次社會責任內容。目前,各地各級政府都以不同形式獎勵或補貼示范社,示范社(尤其是國家級示范社)有能力也有義務履行部分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因此,本文建議將社區、環境層面的社會責任指標納入示范等級評定指標體系內,補充完善合作社的評價體系,使補貼、獎勵的發放更具合理性和公平性。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研究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這一問題展開,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本文基于廣義的CSR觀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界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內涵、外延、特殊性以及責任維度。社會責任維度的識別使CSR評價的目標和邊界更加清晰,提高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2.構建了一個由“總目標層—分目標層—準則層—實施層”的指標評價體系,根據“層次分析法+熵值法”計算指標權重,利用客觀修正主觀,權重結果更加符合實際。
3.以398家種植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樣本,對其進行CSR評價,并對評價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結果表明,樣本合作社對社員、社區、商業伙伴、消費者的社會責任表現較好;合作社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適用性,對我國現行示范社評定體系具有一定的補充完善作用。政府在評定示范社時,也應該考慮其環境責任和社區責任。
(二)管理啟示
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履行需要一定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環境,是多方合力的結果。目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責任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與激勵機制。根據前文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范疇的討論、評價結果的分析,結合現階段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管理啟示:
1.制定社會責任戰略,把握社會責任的“度”。合作社具有“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不可否認,在合作社的初級發展階段,“逐利性”是其原始資本積累的內生性表現。合作社是在農戶自愿結合的基礎上建立的,可謂因“利”而來,如果不能保障基本的盈利能力,最終也會使這種互助性合作組織因 “失利”而散。合作社社會責任具有周期性特征,強迫合作社履行超越其能力范圍的社會責任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因此,合作社需要根據自身發展階段,制定適當的社會責任戰略,把握好合作社社會責任的“度”,使社會責任和盈利能力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內,既不損害具有奉獻精神的能人的積極性以及合作社的平穩健康發展,同時又能夠促進社會資本的增長和農戶福利水平的提高,從而為合作社帶來競爭優勢,達到多贏局面。
2. 完善示范社評定體系。2013年頒布的《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評定及監測暫行辦法》提出了國家示范社的試行評定標準,其中并沒有囊括對社會責任的要求。本文認為除規范經營、民主管理的指標外,應適當增加環境保護和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指標。可以考慮將“資源循環利用”“清潔資源能源使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舉辦文化娛樂活動”等指標納入現行示范社評定體系,從而促進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社會責任的履行,這也是農村經濟進入“經濟發展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著巨大壓力與挑戰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競爭能力,迎接機遇與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契機。
3. 引入信息披露制度。 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幫助公眾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目前我國還未出臺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息披露制度。在398家樣本合作社中,僅有2家合作社公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嘗試以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為前提,創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緩解合作社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提高合作社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從而促進社會資本和競爭優勢的提升。合作社社會責任報告的頒布也有利于加強利益相關者對合作社的監督。
4. 明確合作社監管主體,建立監督與激勵機制。目前,我國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監管部門不統一,包括農業局農經科、財政局農經委、工商局市場發展中心等。各個部門對合作社的監督評定機制不同,介入合作社運營程度也不同。有些地區政府部門對合作社的登記注冊、運營干預較少,甚至對合作社出資不進行審核,造成“空”“假”合作社冒領財政補貼的現象。有些地區政府機構對合作社的介入過多,導致合作社過分依賴政府的扶持,缺乏市場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政府部門應做好服務規劃者和“守門人”的角色,一方面應明確規定合作社的監管主體,堅持實行動態檢測管理機制,尤其是對承建財政扶持項目的合作社,確保項目資金的用途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應重視合作社的區域社會責任,加大對社員生產、生活,社區建設和環境保護關注度較高的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強對合作社理事長的培訓,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對具有奉獻精神的村落能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充分發揮其能人效應。
參考文獻:
[1]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lliance (ICA).Cooperatives: The Power to Act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EB/OL].[2016-9-5].http://ica2016.org.ar/
[2] Tuominen T P.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and Social Capital as A Means to Achieve A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Consumer Cooperatives [D].Lappeenranta: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54-55.
[3] Hingley M. Networks in Socially Embedded Local Food Supply: The Case of Retailer Cooperatives [J].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2010, 4(3):111-128.
[4] Jones T 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visited, Redefined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0, 22(3):59-67.
[5] 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66-67.
[6] Epstein E M. 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99-114.
[7] 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 2001, 23(3):137-144.
[8] Govindan K, Kannan D, Shankar K M. Evaluating the Driver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ith Multi-criteria Approach:A Multi-Stakeholder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4(84):214-232.
[9] Reverte C, Gómez-Melero E, Cegarra-Navarro J G. 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actices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Eco-responsible Spanish Fir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12):2 870-2 884.
[10] Friedman M. Capitalism and Freedom: For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119-120.
[11] Fenwick T. Learning to Practi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mall Business: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 [J].Journal of Global Responsibility,2010,1(1):149-169.
[12] Freeman R E,Reed D L.Stockholders and Stakehold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3,25(3):88-106.
[13] 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 4(4):497-505.
[14] Windsor 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ee Key Approach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1):93-114.
[15] Carroll A B,Nsi J. Understanding Stakeholder Thinking: Themes From a Finnish Conference [J].Business Ethics:A European Review,1997,6(1):46-51.
[16] Mahon J,Wartick S L.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Profiling: Using Multiple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to Assess A Corporate Reputation [J].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2012,12(1):12-28.
[17] Puusa A, “MNnkkNnen”K,Varis A. Mission Lost? Dilemmatic Dual Nature of Cooperatives [J].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13, 1(1):6-14.
[18] Uski T,Jussila I,Kovanen S.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 Group Co-operatives: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rchival Dat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operative Management. 2007,3(2):49-57.
[19] Ruostesaari M L, Troberg E. Differences 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Youth——A Case Study Based Comparison of Cooperatives and Corporations [J].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16, 4(1):42-51.
[20] Nilsson J.The Nature of Cooperative Values and Principles: Transaction Cost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J].Annals of Public and Cooperative Economics,1996,67(4): 633-653.
[21] Davies K,Burt S. 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Retai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7,35(2):156-177.
[22] Carrasco I.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Values,and Cooperation [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2007,13(4):454-460.
[23] Giacomini C,Menozzi D, Zuppiroli M.A Proposal for Analy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Cooperatives[M]// Fanfani R E.Ricci Maccarini.The Role of Cooperatives in the European Agri-food System.Bologna: Bononia University Press,2009:193-208.
[24] 黃勝忠.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機制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13.
[25] 李勝藍,李長健.中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社會責任理論的初步構建[J].社科縱橫,2007(9):53-54.
[26] 劉觀來,吳桂紅.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社會責任的正當性分析[J].安徽技術學院學報,2014 (2):98-101.
[27] 李健,胡振華.農民專業合作社CSR內部效應的理論分析[J].江漢論壇,2012(2):20-22.
[28] 許錦英.社區性農民合作社及其制度功能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1):177-182.
[29] 李長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社會責任研究[J].法商研究,2005 (4):12-18.
[30] 趙佳榮.農民專業合作社“三重績效”評價模式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2):119-127.
[31] 陳迅,韓亞琴.企業社會責任分級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工業經濟, 2005(9):99-105.
[32] Jussila I, Kotonen U, Tuominen P. Customer-owned Firms and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Responsibility:Qualitative Evidence From Finnish Cooperatives[J].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2007,3(3): 35-43.
[33] Tuominen T P, Tuominen P, Tuominen H,et al. Social Capital: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Consumer Cooperatives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12):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