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息化對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

2017-03-28 18:09:55寧澤逵
關鍵詞:精準扶貧

寧澤逵

摘 要:基于可持續生計框架,利用來自陜西長武縣巨家鎮339個農戶調查樣本,首先通過建構農戶生計資本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信息熵法測算了指標體系權重系數及五種生計資本綜合評價得分,發現集中連片區特困區農戶生計現狀整體較差,生計脆弱性高。其次通過構建考慮農戶生計資本內生性特征的結構方程組模型,并利用三階段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發現,信息化對農戶生計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家庭信息化能夠顯著推動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改善;農村社區信息化對自然資本、物質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則有顯著的負向貢獻。最后,提出通過同步推進家庭和村級社區兩個層次的信息化,特別是提升農戶現代信息技術設備應用能力,可以成為新階段集中連片特困區實施信息化精準扶貧的重要切入點。

關鍵詞:信息通訊技術;農戶生計;連片特困區;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2-0123-11

引 言

集中連片特困區是中國區域發展戰略中的一類特殊類型區域,由于自然、歷史、民族、宗教、社會等原因,長期深陷“貧困陷阱”,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美麗中國夢”的重要障礙[1],是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實踐區。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六盤山區位于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之首,輻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61區縣,其中陜西片區包括長武、永壽、淳化、扶風、隴縣、千陽、麟游等7縣,是典型的黃土旱塬溝壑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條件相對不便,信息相對閉塞,農戶生計脆弱性高。以長武縣為例,2014年,該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農村人均純收入依次為35.11%、8 508元,分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64%、86%。然而,相對于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等集中連片特困區,學界對六盤山區尤其是陜西片區的關注度明顯偏低。因此,圍繞六盤山特困區陜西片區重點區縣開展農村扶貧、農戶生計等相關問題調查研究,不僅有助于提高該區域扶貧工作的靶向精準、政策精準度、效果精準度和外力精準度[2],也有助于為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扶貧開發貢獻該片區的典型案例與實踐經驗支持。

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轉型與發展的過程。它的迅猛發展,不僅引領著科技進步,而且對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具有滲透、覆蓋和拉動作用[3]。隨著“四化同步”“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快速推進,農業信息化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工具,更是一種融入農業產業體系與價值鏈的新型生產力核心要素[3]。國際經驗也顯示,信息化與反貧困聯系向來緊密[4],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反貧困工作、改善貧困人口生計的重要利器[5]。可以預見,隨著中國農村信息化速度、廣度、深度的增進,信息化必然會對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計帶來新的沖擊,及時探明這種沖擊的強度、作用機理,無疑對各地貫徹落實國家“互聯網+”“精準扶貧”戰略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研究將從微觀視角出發,在農戶家庭層面上探索信息化背景下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戶的生計資本現狀、關鍵影響因素以及內在影響機理。

一、相關文獻述評

(一)農戶生計資本及其測度

據Chambers等的生計資本理論[6],農戶生計是一種建立在能力、資產(包括儲備物、資源、要求權、享有權)和活動之上的農戶謀生方式,農戶生計資本通常可歸為五類:自然資本(為用于生產的不同投入物,如土地、水和生態系統服務等自然資源),物質資本(是指除自然資源以外用于生產的投入物,如基礎設施、生產工具、耐用物品),金融資本(是指可用于家庭生產與消費的現金收入及可能的借貸資金),社會資本(是指與農戶家庭生計策略緊密相關的社會資源,如各種社交關系與社會網絡資源),以及人力資本(通常包括農戶家庭中的勞動力數量與質量,以及用于謀生的知識與技能等)。如何測度五類生計資本成為研究農戶生計問題的起點與關鍵,國內外正處在摸索階段[7],以Sharp為代表的基于多屬性指標調查的主觀經驗賦權打分法開啟了定量測度生計資本的有益探索[8],也得到國內許多研究者的追隨[7,9],更有后續學者通過借鑒多準則綜合評價技術構建農戶生計評價指標體系對Sharp和李小云等的方法進行了相應拓展[10-15]。然而,依賴主觀經驗打分的方法,雖開啟了量化測度生計資本的新局面,但在方法論上無法規避主觀性過強的缺陷。為此,有學者探索采用更加客觀的賦權技術獲取多準則生計資本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系數,例如劉婧等較早地嘗試了信息熵法[16],并逐漸得到可持續生計領域的學界認可與發展[14-15]。這種本質上強調由各樣本實際數據內部差異驅動的信息熵指標體賦權法,不但可以規避主觀賦權法的人為因素干擾,而且可以解決多指標間信息的重疊問題[17-18],為此,本研究關于生計資本量化測度也將用到這種方法。

同時,基于被理論與實踐界視為分析農戶生計良好工具的“可持續生計框架”[19],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等五種生計資本在農戶(農民)實現其特定生計目標的過程中,不但可以相互轉化,而且隨時受到脆弱性背景下的沖擊、趨勢及各種周期性因素的影響,或被創造,或被毀滅[20]。這意味著,定量分析農戶五種生計資本及其影響因素之時,不僅需要考慮同一因素同時影響多種生計資本的情況,也不能輕視不同生計資本之間的可能影響。換言之,內生性將是影響生計資本定量分析結果穩健性的關鍵問題之一。對此,有研究嘗試采用近似不相關回歸技術(SUR)獲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12]。為直面生計資本內生性問題,本研究將采用3SLS技術。

(二)信息化對農戶生計資本影響

雖然人類較早地意識到信息社會的到來,但理論與實踐界真正重視信息化對農戶生計、農村貧困問題的影響是進入21世紀之后的事情。Flor較早挑明了信息化與貧困聯系緊密的問題[4]。Cecchini則基于印度農村扶貧實踐指出,信息技術業不僅成為推進反貧困工作,更是改善貧困人口生計的重要利器[5],這主要表現在:信息通訊技術可以通過提高農村貧困者獲得教育、健康、政府扶持以及金融服務的概率與水平,促進農民、農村傳統工匠藝人與市場的鏈接,從而實現農村貧困問題的緩解[21]。Stienen等針對荷蘭海牙地區實施的農業信息化援助項目的跟蹤調查發現,信息技術能對鄉村窮人生計改善發揮重要作用,信息技術不但可以提高小規模農場主的農業生產效率,而且可以極大改善農民進入市場的條件(如及時獲取市場價格與供求信息),更能增強農民與利益相關者互動、談判、爭取各種優惠支持的能力[22]。Gabriels等基于南非的觀察,發現信息通訊技術能夠促進貧困群體增加生計資產,使用新的生計策略,最終實現良好生計后果[23]。Vong等綜合考察東南亞和南亞國家扶貧經驗指出,信息技術改善農民生計,關鍵是它能輔助節約時間和降低成本,進而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和生產效率提升[24]。

信息化在中國農村扶貧與農戶生計問題上也有類似表現。Wang較早地注意到信息技術對中國農戶家庭的沖擊,指出:電話使用與農戶家庭年收入有正相關性,盡管二者鏈接短期內并不強烈;在中國農村地區引入充足的信息技術服務,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實現生活標準改進的目的[25]。Soriano則較早地使用可持續生計框架分析中國信息化與農村減貧問題,她用來自武漢的調查分析發現:鄉村電信中心不但可以幫助農村貧困群體獲得更多生計資產,強化他們的農業生計,而且可以激勵農戶優化生計策略組合,以實現更高收入目的[26]。張莉等則針對寧夏的農戶調查發現,農村信息化建設影響了農民的生計,增加了農民受教育與培訓的機會,改善了醫療和健康狀況,豐富了文化生活,提高了農民收入[27]。該項調查的后續研究則進一步發現,農村信息化對農民生計的改善,主要通過對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加強而實現,但是,貧困會制約信息化改善生計的效力[28]。此外,一些關于手機等具體信息技術應用的調查研究也有類似發現。譬如,樊佩佩通過對非農經營者和農民工的中低收入群體手機使用的深度訪談發現,對廣大低層非農經營者或農民工而言,手機不再單純是一種信息傳播介質,更是意味著機會、信息和資源,已成為維系著他們賴以生存的核心資源,不僅可以滿足他們謀生的需要,也可以促進他們的社會流動和地位改善[29]。而且,與手機關聯的手機文化更是在快速影響農民工的工作、生活,改變農民工的心理認知,重塑農民工的價值觀[30]。因此,信息及信息技術不僅是一種能夠滿足農民生產、生計需要的有效工具,更是農民享受現代化“紅利”的重要手段[31]。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對農民生計的正向沖擊,已經得到國外國內經驗研究的廣泛支持。然而,理論與實踐界關于這種正向沖擊的量化評估上不多見,主要是因為主流的生計研究文獻尚未擴展到信息或信息技術問題上來[32]。事實上,Duncombe的嘗試已經證明,用生計方法來識別和理解信息或信息技術,是將其視為一張更大發展圖景下的組成部分,這不僅可以規避純技術專家那樣對信息或信息技術作用的夸大其詞,也可以更加精細地理解窮人從信息或信息技術上的具體獲益程度及獲益方式[32]。參照Duncombe提供的思想,將信息化納入可持續生計框架,將其視為影響農戶生計資本乃至加速生計資本間相互轉化的重要外生變量[32]。

二、數據與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自課題組于2015年7月下旬在陜西省長武縣巨家鎮進行的專項調查。巨家鎮位于六盤山區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之一的陜西省長武縣的東南部,距縣城22.5公里,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7°47′18″至107°58′02″,北緯34°59′09″至35°18′37″之間。全鎮地處于陜甘交界,境內地貌復雜,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屬于典型的渭北旱塬溝壑區。巨家鎮也是黃土高原蘋果優勢栽培區核心區域之一,蘋果栽培是全鎮最重要的農業產業項目。

根據研究設計,本研究以貫穿該鎮的重要交通干道——長巨亭公路長巨亭公路貫穿巨家鎮全境,該公路起于長武縣縣城,進入巨家鎮后由北向貫通至巨家鎮鎮政府所在地,折向東鏈接亭口鎮。為調查地理參照,由南向北依次選取全鎮13個行政村中的10個(依次是四合村、六股路、巨家社區、馬家村、車圈村、韓黨村、西王村、新加坡村、常家村、強村)為重點調查區域。本次調查采用參與式訪談的全景問卷方式,依次分鄉鎮村(對象為村主任或村會計)、農戶家庭(戶主或主要家庭成員代表)、農民個體(17~75歲農戶常住人口)三個層次開展,每村實際調查時間不少于8小時,每戶實際調查時間不少于1小時(包括家庭戶和家庭成員個人調查)。經核驗獲得與本研究相關的有效行政村問卷調查10份,有效家庭戶問卷調查339份。調查發現,該區域共3 335戶農民家庭戶,農村常住人口13 335人,種植蘋果10 806畝,是全鎮核心區。調查區域內,農戶年均毛收入46 318.11元;戶均耕地面積9.38畝,蘋果園面積3.24畝;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小學文化水平為主,不識字比例仍有15.5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僅為26.87%;路面基本硬化,電視網、移動電話網覆蓋全域,98.23%以上家庭通上自來水,100%的家庭通上電網。但是,調查區域基礎設施仍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各行政村村內道路水泥硬化比例低,泥土路面仍占相當比例,鄉村道路狹窄且無路標和路燈,綠化水平低,公共環境衛生差等。農戶生計結構單一,主要包括蘋果種植、非蘋果類農作物種植、家禽家畜養殖、外出務工、非農性商業經營、低保等,且多數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

(二)主要變量指標

1.農戶生計資本的指標選取及量化。基于生計資本相關理論,參照既有生計資本測量文獻[10-15],采用統計學上的多準則綜合評價技術,構建農戶生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借鑒王富喜等[18]和郭信霖等[33]使用信息熵法算出農戶生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客觀權重,以及旨在反映農戶生計資本數量和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數得分值(見表1)。

相對于同類研究,本研究在數據處理上積極吸納了關于信息熵法拓展應用的最新成果:對逆向指標(參見表1,本研究中6個測量指標屬于逆向指標即“自然資本”中的“坡地面積”“地塊數量”“蘋果園地塊數”“蘋果園離公路距離”,以及“物質資本”中的“住房離村公路距離”“住房離飲用水源距離”),參照張立軍等研究[34]做了“減法一致化”處理,以規避分母為零風險,提高結果穩定性;對具有不同取值類型、量綱單位、賦值量級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參照張衛華等研究[35]采用了均值化,以規避諸如極差法或標準化等權重過分依賴極大和極小值的不足;對均值化后數據可能存在的零或負值,利用均值化法本身具有的“單調性”特征[17],參照袁久和等研究[36]的數值平移經驗做法,即在均值化后數值中加上0.000 01,以解決均值化后數據為零或負值帶來的不良影響。最終,經處理后的測量指標值均介于0~1間,數值越趨近1,表示該類資本在樣本中的相對水平越高。

其中,自然資本指的是農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這種自然資源可以用來生產產品,并且可以為農戶的生計提供其他的資源流和服務[12]。對巨家鎮農戶而言,耕地與蘋果園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它們的數量(面積)與質量(坡地占比、耕地細碎化、地理位置以及果園類型)是衡量農戶自然資本存量的重要指標;物質資本是調查農戶維持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生產資料、耐用消費品,本研究中選擇了反映農戶住房情況、耐用品以及與休閑娛樂相關的信息技術服務品作為測量指標;金融資本是指農戶為了實現其生計目標所擁有的所有金融資源,主要涉及其家庭現金收入,可能獲得信貸渠道,對特困區農戶而言正規金融服務可及性也是重要影響變量;社會資本是指農戶在進行生計活動的過程中所能調動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網絡資源,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了農戶政治網(村集體公共事務參與程度)、社會網絡資源規模(親友中鄉村干部人數,家庭遭遇大額資金需求時夫妻共求助的農戶數,家庭成員找工作時可求助的農戶數)、農戶交際頻率(月均通訊費支出);人力資本是指能夠增加農戶生計收入或改善健康狀況所擁有的勞動能力、技能、知識和健康等,本研究主要選取了農戶家庭整體勞動能力(農戶家庭16~59歲勞動力人數),農戶參與非農活動的能力(成員中接受過非農技能培訓的人數),農戶知識存量(家庭人均受教育程度)3個測量指標,另外,由于調查中使用的健康自評指標,因差異太小故而未被納入評價指標體系。

2.農戶生計資本的主要影響因素選擇。參照同類文獻[12,37]和本調查區域的實際情況,本研究選取的農戶生計資本影響因素大體可以分為農戶家庭和村莊社區兩個層次,以及屬于自變量的信息化因素與屬于控制變量的非信息化因素兩類,具體變量設置及取值情況見表2。

作為本研究關鍵自變量的信息化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層面的信息技術設備持有和信息服務享用兩類,以及社區層面的全村最早接入固定電話時間和移動電話與電子商務等新信息技術覆蓋率。

家庭層面控制變量,主要包括戶主的年齡與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口規模、人口負擔比、成員中最高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員中有無外出就業、人均毛收入、生計多樣性指數。戶主的年齡與受教育程度通常影響著家庭整體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計活動抉擇;家庭人口規模、家庭人口負擔比、成員中最高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員中有無外出就業等反映了整個家庭通過生計活動改善生計資本的能力;人均毛收入、生計多樣性,既可反映家庭過去生計拓展情況,也可反映未來家庭生計拓展潛能。

村莊社區層面控制變量,主要包括農戶所在村到中心鎮的距離、人均純收入,以及上年高考考上大專及以上學生人數。通過村級調查獲得的農戶所在村的人均純收入代表著調查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戶平均富裕程度;到中心鎮的距離反映了調查村所處地理位置,地處黃土旱塬溝壑區,農戶居住相對分散,鎮政府所在地往往聚集了地理、交通、公共設施、市場經濟等優勢,距離中心鎮越近的鄉村,居民享受并再次開發這些資源優勢的可能性越高,相應的市場信息獲取成本越低,對農戶生計資本的獲取、增進和轉換有著重要影響;上一年調查村考上大專及以上學生數量,可以視為村級人文因素的替代變量,全方位影響著村內居民現實及未來生計策略選擇,爭取并轉化生計資本的能力與效果。

3.分析方法。本研究主要用到兩類分析方法:一類是關于生計資本的量化測度,主要用到基于信息熵法的多準則綜合評價技術;另一類是關于生計資本影響因素及機理的量化分析。正如可持續生計框架所揭示,農戶5類生計資本可以相互轉化,交互影響必然存在,內生性是參數估計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對于具有內生性解釋變量和具有測量誤差解釋變量的模型的參數估計,工具變量法具有獨創性和領先性[38]。當存在多個內生性解釋變量時,一種解決方法是針對每一個內生性變量設立方程,進而組成一個結構方程組。其中,被解釋變量向量全部由內生性變量組成,解釋變量向量全部由外生性變量組成,可以通過矩陣的秩和階條件來確保模型的可識別性。在誤差為獨立同分布的強假設下,通過使用交叉方程的誤差相關可得到更加有效的估計,這個估計量被成為三階段最小二乘(3SLS)估計量[38]。本研究中的3SLS估計,主要通過STATA12.0中的reg3命令實現。

三、分析結果

(一)農戶生計資本現狀

根據信息熵法,分析339個農戶樣本數據,不僅可以得到農戶生計資本各測量指標的權重系數(即表1測量指標括號中的數值),也可以獲得樣本農戶的生計資本具體評價分值(表3列出了樣本農戶生計資本得分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事實上,測量指標數據離散程度越高,其熵值就越小,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相應地在綜合評價中所引起的作用就越大,信息熵權重就越高[33]。從表1可以發現,5種農戶生計資本相對重要性分布依次是:社會資本(37.94%)>金融資本(32.65%)>人力資本(22.43%)>自然資本(4.33%)>物質資本(2.65%),其中,人力資本中的“家庭非農培訓人數”的相對重要性最高,達到21.25%。同時,從表3所列樣本農戶平均生計資本綜合評價得分結果可發現,各生計資本平均得分排序與其相對重要性一致。但是,從各生計資本的變異程度次序略有不同,按變異系數大小排序結果為:人力資本(3.09)>社會資本(1.82)>金融資本(1.03)>自然資本(0.47)>物質資本(0.22)。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陜西片區位于陜甘兩省交界處,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自然資源貧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條件落后,農戶普遍貧困,生計脆弱性高,物質資本與自然資本存量已成為該區域農戶生計改善的重要短板;農戶人力資本,特別是非農技能培訓的戶際不平等異常突出,成為該區域農戶生計不平等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加大該區域農民非農技能培訓為代表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成為該地區降低農戶生計脆弱性,消除農戶生計不平等的重要切入點。

(二)農戶生計資本的影響因素分析

由表3發現,調查區域樣本農戶生計資本綜合評價得分數量級小,且是有偏分布。為此,在將5種生計資本綜合評價得分結果作為內生性解釋變量納入回歸分析之前,取自然對數,以提高回歸分析的穩健性,表4為3SLS回歸分析結果。由于部分樣本在部分外生解釋變量數據缺省,最終進入回歸分析的農戶樣本為326個。由于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指標分別涵蓋了家庭現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信息,因此未將相應變量信息納入相應回歸模型。

1.信息化對農戶生計資本的影響。表4的回歸結果顯示,當控制家庭和村級社區等背景因素之后,農戶家庭層面的人均電腦持有量、人均電視持有量雖然對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影響不顯著,但對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戶家庭電腦、電視的普及深度的提高,不但可以改善農戶物質生活質量,還可以改善農戶收入或融資境況,以及拓展農戶社會網絡資本。手機作為一種重要的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農村普及率極高(進入回歸分析樣本農戶家庭100%擁有手機,其中智能手機普及也高達73.78%),雖然本次調查顯示它對農戶生計的影響在統計上不顯著,但其社會經濟學涵義依然明顯:隨著手機(特別是智能手機)多功能性發展,手機不但成為中低收入階層的重要通訊工具,更可能成為與他們就業、市場融入、信貸資源接觸、新知識技能習得等休戚相關的工具,甚至成為獲得某種社會身份或信用標簽的工具,因此,家庭人均手機持有量可以正向改善農戶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但同時,手機作為一種新興社交工具,正在改變強調人際接觸的傳統社交方式,短期內可能表現為弱化社會網絡資本,關于這一點,也可以由本次調查中“關于手機使用后果評估”問題予以印證,即326個農戶樣本中,認為手機使用后可能降低家庭和親朋好友見面溝通交流頻率的比例占到了72.17%,具體見圖1。進一步分析反映家庭現代信息技術使用深度的變量——手機或互聯網是否家庭最重要的信息來源渠道,發現:將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作為最重要信息來源渠道的農戶家庭,其金融資本與社會資本分別要顯著高出57.99%和68.72%。因此,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未來特困區農戶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拓展的重要手段。

此外,村級社區層面的信息化狀況對農戶生計改善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通過回歸檢驗的系數可以發現,信息化水平越高的村莊,農戶家庭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狀況越好,但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狀況越差。這是因為村莊信息化水平越高(接通固定電話的時間越久、移動電話覆蓋率越高、具有網上購物經驗的人口占比越高),意味著該村莊與外界信息交互的頻率越高,參與外部市場的信息成本越低,通過就業或者婚姻等方式實現人口外遷的概率越高,呈現到農戶家庭層面就是:村莊人口外遷可能給家庭帶來更多耕地資源(通過再分配或租賃方式獲得),外來匯單為家庭住房等物質生活改進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但無疑是損害了家庭人力資本存量和破壞可能的社會網絡資本(尤其是傳統的強關系網絡資源)。

2.農戶和村級控制解釋變量對農戶生計資本的影響。表4的回歸結果顯示的控制解釋變量顯示,戶主年齡對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有統計上不顯著的正向影響;戶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總人口規模對自然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特別是對人力資本;家庭人口護養負擔比對生計資本的影響較弱,其中對人力資本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成員最高受教育程度可以隱射家庭接受新知識與新事物的觀念及能力,對生計資本有正向影響,特別是對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正向影響通過統計檢驗;家庭人均毛收入每增加1萬元,可以顯著地提高農戶自然資本7.17個百分點;家庭生計手段多樣化對農戶生計改善意義重大,對自然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特別是對社會資本。

在村級社區因素中,反映村莊地理位置的到中心鎮的距離,對家庭自然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家庭人力資本則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反映村莊經濟發展水平的村人均純收入水平,對家庭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反映村莊社區文化教育水平的上年新考大專及以上學生人數,對家庭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家庭人力資本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四、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利用來自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陜西片區長武縣巨家鎮的農戶調查數據,分析了特困區農戶生計資本現狀,重點討論了信息化對特困區農戶可持續生計資本的影響。通過設定農戶生計資本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信息熵法計算發現,特困區農戶生計資本綜合得分情況偏低,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脆弱性高,社會資本的相對重要性及綜合得分最高,人力資本綜合得分的戶際離散度最高。其中,自然資本和物質資本成為當前集中連片特困區農戶生計改善的關鍵短板。鑒于這種兩種生計資本受制于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和地理交通的局限,無法快速實現數量增加,故可考慮通過諸如推進基本農田改造和村級特色產業發展來增進農戶自然資本質量,以及通過減貧移民和集中安置來改善農戶住房為代表的物質資本質量。同時,推進普惠性非農技能培訓,不但有助于積累農戶人力資本,而且可以降低潛在的農戶生計不平等風險。因此,家庭信息技術設備持有與普及對特困區農戶生計資本有著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雖然信息化對農戶自然資本的直接貢獻在統計上不顯著,但是,信息化可以通過其強有力的正向外溢效應,加速村內外信息互動,降低村內居民信息成本,提高群體信息使用技能,以村級信息化的廣度與深度實現對農戶自然生計的正向改善。這印證了Wang的判定,農業信息化對農戶生計改善長遠效果要比短期效果明顯[25]。村級信息化水平越高,農戶越可能通過信息互享降低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風險,增加傳統農業資源改造升級的預期收益,進而推動農戶自然生計資本存量與質量的改善。所以,從改善農戶自然資本角度出發,推動精準信息扶貧,著眼于整村信息化(如打造“移動村”“聯想村”“淘寶村”等)的效果優于著眼于單個農戶信息化,整村信息化的提高可以加速農地流轉,農地改造,及農地經營現代化。

2.信息化顯著提高了農戶物質資本。總體而論,特困區農戶家庭物質資本水平極低,如住房條件差、家庭耐用品種類少,但是戶際差異也不大(見表3),處在一個“共同貧困”狀態。這一方面受制于特困區農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與農戶攀比消費習慣有關,因此,從家庭信息化設備持有情況來看戶際差異低導致他們對物質資本的影響不顯著。然而,家庭電腦因其相對昂貴的價格和復雜的操作使之戶際水平差異大,而且,人均電腦持有量可以直接帶來用戶物質資本水平的增進。因此,相對既往以電視、冰箱、洗衣機為主打的“家電下鄉”“電腦下鄉”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農戶對新信息技術的習得與理解,進而明顯改善農戶生計質量。此外,鑒于全村層面的信息技術經驗豐富度(可用村內接通固定電話的時間度量)和新信息技術掌握與應用程度(可用村內網上購物人數占比度量)所具有的強外溢性,可以加速農戶物質資本增進與升級。換言之,加快推動整村“信息化”,同樣有助于長遠地改善村內農戶物質生計資本。

3.信息化應用深度能夠顯著提高農戶金融資本。現金收入低、收入來源少、融資渠道窄是特困區農戶普遍面臨的問題,或多或少影響農戶對價格相對昂貴的信息技術的選擇與應用;反過來,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信息來源貧瘠的農戶家庭,常常面臨增收與融資的雙重困境。因此,信息化與農戶家庭金融資本具有正向關系,本研究中表現為農戶家庭人均信息技術設備對金融資本的貢獻都為正,盡管在統計上不顯著。而且,相對于信息技術設備的持有,信息技術真實應用能力對農戶創收、融資拓展更具意義。因此,未來在特困區實施精準化信息扶貧,重心應放在信息通訊技術應用技能提升方面。當然,必須直面的是,特困區農戶普遍面臨的是正規金融信貸機會稀缺,友情信貸與民間高利貸往往是重要的替代品;大量非生產性消費(如蓋房、治病、婚喪)誘致的積蓄消耗與債臺高筑,容易引發他們再次返貧。信息化如何改變非生產性消費對家庭金融資本的影響,鑒于現有可持續生計文獻鮮有涉及,本研究也暫作擱置,待今后專門探究。

4.家庭信息化能夠顯著增進家庭社會資本。傳統的電視是農民日常休閑娛樂的重要設備,更是農民建構社區共同話語的重要信息源或素材源,可以提高農民對村級公共事務的關注度或參與度。電腦對廣大農村居民而言,代表高科技,是一種價格貴只有文化人才能操控的神秘工具;受“神秘感”與“好奇心”驅使,有電腦的農戶家庭往往容易獲得其他家庭的認可與信賴。而能將手機或互聯網作為重要信息渠道的家庭,不但意味著他們具有操作現代科技工具的技能水平高,而且意味著他們可能成為村中重要信息源之一。換言之,家庭信息化水平可能成為家庭建構并優化社區身份與信任的重要工具。但是,隨著村中電腦及互網絡操作技能整體水平的提高,這種因為信息相對優勢而獲得社會資本增加的效果會明顯受到限制,這也符合技術擴散的一般規律。為此,加大針對農戶的“信息扶貧”“電腦下鄉”以及“網絡應用技能培訓”,短期內能夠明顯增強農戶社會資本,提高農戶現代化程度,加速農民公民意識的塑造。

5.整體而言,信息化過程對家庭人力資本損害大于改善。一方面,農戶信息鑒別及處置能力不能及時有效匹配互聯信息激增現狀而可能引致家庭人力資本降低。快速信息化過程中,如果農戶家庭信息鑒別及處置能力沒有及時提高,家庭中可能出現部分成員沉醉電視、網絡或手機,學習興趣弱化,“快速致富觀”和“讀書無用論”并行,與其他社會因素結合,最終導致在讀學生高概率厭學乃至輟學[40]。另一方面,從村級社區層面看,信息化水平越高,村內青年廣泛而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可能性越高,越容易誘致優秀青年外流(或通過升學方式,或通過婚姻方式)。因此,就農戶人力資本改善而言,精準化“信息扶貧”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農戶對現代信息收集、鑒別、加工與處理上,以及將現代信息用于生產經營方式改進,生活生計質量提升,學習手段創新等方面。通過信息化縮短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村不但留得下“鄉愁”,更留得下“精英”。

綜合而論,信息化對農戶生計的改變和影響顯著,完全有理由成為未來特困區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有益政策干預手段。因此,本研究結論對特困區精準扶貧實踐的政策啟示明顯。“信息扶貧”時代已經開啟[39],各特困區要緊扣國家推動的“互聯網+”行動計劃,以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關于“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和《農業部關于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信息化能力的通知(農市發[2015]4號)》等政策為契機,加大與行業企業與教育培訓等社會主體合作,積極開展“電腦下鄉”“互聯網下鄉”“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切實提高農村現代信息技術普及的廣度與深度,引導農民科學運用寬帶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生產、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加速農戶生計資本快速改善與合理轉化。

參考文獻:

[1] 丁建軍. 中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區貧困程度比較研究:基于綜合發展指數計算的視角[J].地理科學,2014(12):1 418-1 427.

[2] 曹艷春. 四個“精準”是落實習近平扶貧思想的重要法寶[EB/OL].[2016-02-06].http://theory.gmw.cn/2016-02/06/content-18816499.htm.

[3] 汪克強. 信息化:“新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N].人民日報,2013-03-24(5).

[4] Flor A G.ICT and Poverty: The Indisputable Link[C]//Paper for Third Asia Development Forum 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Organised by Asian Development Bank 11-14 June 2001, Bangkok,2001.

[5] Cecchini S.Tapping ICT to Reduce Poverty in Rural India[J].IEE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gazine,2003(2):20-27.

[6] Chambers R G R.Conway.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IDS Discussion Paper 296) [R].Brighton,UK: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2.

[7] 李小云,董強,饒小龍,等.農戶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本土化應用[J].中國農業經濟,2007(4):32-39.

[8] Sharp K. Measuring Destitution: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in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IDS Working Paper 217)[R].Brighton,UK:Institute of Develoment studies,December,2003:6-8.

[9] 楊云彥,趙峰.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下農戶生計資本的調查與分析: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9(3):58-65.

[10] 趙雪雁,李巍,楊培濤,等.生計資本對甘南高原農牧民生計活動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4):111-118.

[11] 王丹丹,甘淑,張超,等.不同地形特征下云南沿邊村寨農戶生計資產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3(6):41-47.

[12] 李聰,柳瑋,黃謙.陜南移民搬遷背景下農戶生計資本的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4(6):106-112.

[13] 王彥星,潘石玉,盧濤,等.生計資本對青藏高原東緣牧民生計活動的影響及區域差異[J].資源科學,2014(10):2 157-2 165.

[14] 李鑫,楊新軍,陳佳,等.基于農戶生計的鄉村能源消費模式研究:以陜南金絲峽鄉村旅游地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5(3):384-396.

[15] 趙文娟,楊世龍,王瀟.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研究:以云南新平縣干熱河谷傣族地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6(1):136-143.

[16] 劉婧,郭圣乾. 可持續生計資本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基于信息熵法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2(17):103-105.

[17] 孫利娟,邢小軍,周德群.熵值賦權法的改進[J].統計與決策,2010(21):153-154.

[18] 王富喜,毛愛華,李赫龍,等.基于熵值法的山東省城鎮化質量測度及空間差異分析[J].地理科學,2013(11):1 323-1 329.

[19] 何仁偉,劉邵權,陳國階,等.中國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進展及趨向[J].地理科學進展,2013(4):657-670.

[20] 蘇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續生計分析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9(1):61-69.

[21] Cecchini S, C Scott. Ca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Contribute to Poverty Reduction? Lessons From Rural India[J].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2003(2):73-84.

[22] Stienen J,Bruinsma W,Neuman F.How ICT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al Livelihoods[M]//Interne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IICD). The Commonwealth Ministers Reference Book-2007.Commonwealth Secretariat,2007: 2-4.

[23] Gabriels H,Horn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and Poverty in South Africa[J]. Africanus,2014(1):21-33.

[24] Vong J,Song I.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Emerging Markets[M].Springer,2014: 201-202.

[25] Wang W.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Farm Households in China[M].Germany: Peter Lang Publications,2001:29.

[26] Soriano C R R. Exploring the ICT and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Link: Community Telecenters and Rural Livelihoods in Wuan, China[J].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7(1):1-15.

[27] 張莉,聶鳳英. 寧夏新農村信息化建設對農戶生計改善的影響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10(10):105-109.

[28] 張莉,張艷,劉福江,等.農村信息化對農民生計改善的影響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5):15-21.

[29] 樊佩佩. 從傳播技術到生產工具的演變:一項有關中低收入群體手機使用的社會學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1):82-88.

[30] 王笑笑,國萬忠,梁小寧,等. 手機文化對農民工素質提高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2(11):6 985-6 986.

[31] 胡軍,王繼新. 有效需求視角下的農民“信息貧困”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4(5):19-22.

[32] Duncombe R.Using the Livelihoods Framework to Analyze ICT Applica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Microenterprise[J].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6(3):81-100.

[33] 郭信霖,李素惠. 基于熵權和層級分析權重系數的咖啡服務質量模糊綜合評價[J].管理資訊計算,2013(2):11-19.

[34] 張立軍,袁能文.線性綜合評價模型中指標標準化方法的比較與選擇[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8):10-15.

[35] 張衛華,趙銘軍.指標無量綱化方法對綜合評價結果可靠性的影響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5(3):33-36.

[36] 袁久和,祁春節.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動態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152-157.

[37] 張欽,趙雪雁,雒麗,等. 高寒生態脆弱區氣候變化對農戶生計的脆弱性影響評價:以甘南高原為例[J].生態學雜志,2016(3):781-790.

[38] Cameron A C,Trivedi P K.用Stata學微觀計量經濟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39] 楊元慶. 兩會提案:加大推進信息扶貧力度[EB/OL].[2016-03-04]. 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6-03/04/c-135155816.htm.

[40] 史耀疆,馬躍,易紅梅,等. 中國農村中學輟學調查[J]. 中國改革,2016(2):18-27.

猜你喜歡
精準扶貧
精確理解“精準扶貧”
民生周刊(2016年20期)2016-11-11 13:39:21
淺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精準扶貧問題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9:58
貴陽實施精準扶貧之農村電商研究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2:47
芻議智慧金融下的精準扶貧
普惠金融視角下大學生返鄉創業與精準扶貧現狀分析
論高校“智庫”扶貧工程的實施及推廣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15:11
精準扶貧背景下山區貧困縣脫貧路徑選擇
精準審計的現狀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2:30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3:4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久久|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91高跟丝袜| 夜夜拍夜夜爽|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不卡网|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午夜国产理论| 在线网站18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97视频在线|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综合色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亚洲人成网18禁|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精品|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久草视频中文|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色婷婷电影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视频影院|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 亚洲一级色|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