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約翰·F.肯尼迪,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著名的演講家。在他就任總統的三年里,發表了無數精彩的演講,其中最著名的是1963年在柏林墻下發表的那篇名為《我是柏林人》的演講。
1963年,冷戰達到高峰,面對混亂緊張的局勢,肯尼迪決定出訪西柏林,并在柏林墻前的市政廣場面向全體柏林市民發表一次演講。
對于這次演講,肯尼迪極其重視,演講稿寫成之后,他通讀了幾遍,突然覺得如果用德語進行演講,效果不是更好嗎?想到這里,肯尼迪立刻派人將演講稿翻譯成德文。
時任西德美軍首席翻譯以及一家英語電臺負責人的羅伯特·洛赫納接到了這個光榮的任務。羅伯特出生在美國,畢業于柏林大學,豐富的求學經歷讓他的英語和德語都極其流利。這篇演講稿很快被翻譯完畢,經由美國國務院交給了肯尼迪。
可是,完全沒有德語基礎的肯尼迪,面對一篇全德文的演講稿感覺有些吃不消。在他看來,如果發音不地道,肯定會影響到演講的效果,甚至還會影響民眾的士氣。于是,再三思考之后,肯尼迪將演講中的幾句話畫了出來,讓羅伯特重新翻譯,并用英語進行標注,制成卡片裝進上衣的口袋里。他利用閑暇時間反復練習,并與時任美國安全顧問的麥喬治·邦迪根據演講需要不斷變化修辭格式。在正式演講之前,肯尼迪還在西柏林市市長勃蘭特的辦公室里反復練習,聽取這位地道柏林人的意見,做最后的調整。
在肯尼迪的精心準備下,這次演講大獲成功,尤其是當他用地道的德語說出“我是柏林人”時,全場 45萬名聽眾頓時沸騰了,被冷戰包圍的緊張情緒一掃而空,柏林一下成為一個被冷戰威脅的世界上最自由的象征。演講結束后,柏林將市政廳前的廣場命名為肯尼迪廣場,肯尼迪也被視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代表。
所有的成功的背后都蘊藏著持之以恒的努力,就連總統也不能例外。
(摘自《山東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