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
2012年5月25日,是鄧州編外雷鋒團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們收到了中央辦公廳一封信。信中寫道——
“鄧州編外雷鋒團”的同志們:
你們寫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信收到了。
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里,你們接過他的旗幟,踏著他的足跡,創建“鄧州編外雷鋒團”,持之以恒地傳承雷鋒精神,推動學雷鋒活動在中原大地蓬勃開展,你們的所作所為令人感動。相信在你們的影響下,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雷鋒精神的隊伍,積極傳遞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鄧州,古稱鄧國。這里怎么會出了一個編外雷鋒團?讓我們把視線投向上個世紀。
雷鋒的戰友在哪里?
1960年秋天,在遼寧省撫順市市郊的一片楊樹林里,沈陽軍區工程兵十團幾千名官兵在這里傾聽一位小個子戰士的報告。只見這位戰士指著胳膊的3道傷疤,聲淚俱下,泣不成聲。在舊社會,他一家6口人被逼死了5口,7歲就成了孤兒,是共產黨和毛主席把他從苦海里拯救出來,免費進了學堂,之后又到縣委當公務員,到農場當拖拉機手,在鞍鋼當工人,最后又來到部隊成為一名好戰士。他從心里發出了要一個心眼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黨的呼聲,表達了人活著就是要讓別人過得更美好的高尚情懷……
這個小個子戰士就是雷鋒。他的講話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官兵。臺下響起了充滿激情的口號:“向雷鋒同志學習!向雷鋒同志學習!”吶喊的人群中,就有560位河南鄧州籍的新兵。
這560名河南鄧州籍新兵是這年8月入伍的,比雷鋒晚入伍8個月,但從那時起,他們的心里就深深地印上了雷鋒這個名字。若干年之后,他們中的大多數或復員或轉業,陸續回到了故鄉。這一切都如生活中的常態,在這坐古城里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時光一晃,1980年代來到了。
時任河南省南陽地區地委書記的李金明明確提出,要讓雷鋒精神在南陽扎根。《南陽日報》一連發表了6篇社論,表達了政府和人民對雷鋒精神的強烈呼喚。他對時任鄧州市委書記崔振亭和時任市長劉新年說:“聽說鄧州有幾個轉業回來的同志是雷鋒的戰友,究竟有多少個,表現怎么樣?抓緊時間了解一下,要讓他們在全民學雷鋒活動中發揮作用。”
雷鋒的戰友在哪里?當時的鄧州領導并不是很清楚。那時候,雷鋒的戰友們很少被人請去作報告,他們自己又不張揚,確實沒多少人知道。
雷鋒的戰友在哪里?
一個個調查結果迅速反饋到鄧州市委領導那里。他們的確是雷鋒的戰友:縣文明辦主任宋清梅曾任雷鋒團第九任團長,職務低了不要官,職務高了還請降;縣土地局黨委書記姚德奇曾任雷鋒團政治處主任,廉潔奉公“一碗端”,一身正氣拒腐蝕……他們所做的這些看來有些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這不正是雷鋒精神的體現嗎?他們不愧是雷鋒的戰友,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延續著雷鋒的奉獻之路。
經過一番調查,鄧州市委領導們基本搞清楚了雷鋒戰友們的分布圖。自1960年8月,560個鄧州兵到雷鋒生前所在的沈陽軍區工兵十團服役后,有60多人先后走上了排、連、營、團崗位,1968年開始陸續退伍轉業回到家鄉。時代變遷,他們軍人本色沒有變;歲月添痕,他們軍人品格依舊。他們之中,當“官”的,個個是公忠體國、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好公仆,沒有違法違紀受處分的,他們所領導的單位也大都是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為民的,個個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不僅自己是發家致富的能手,而且帶動了周圍數以萬計的農家脫貧致富。而那些在農村基層一線擔當“村官”的,沒有一個村是貧困村,大都進入了奔小康的先進行列。
1989年的一天,鄧州第二高中紅旗飄揚,在全校師生熱烈的掌聲中,雷鋒的戰友宋清梅和姚德奇走上了演講臺。在演講的前一天,宋清梅把十幾個雷鋒的戰友聚集在一起,大家都很激動,和雷鋒在一起的一件件往事浮現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宋清梅說:“咱們都是雷鋒的戰友,當年雷鋒激勵我們成長,今天我們因為是雷鋒的戰友而受到人民的尊重,我們要珍惜這個榮譽啊。”
這一場報告轟動了鄧州,引起了南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1990年3月,宋清梅被評為南陽市“學雷鋒標兵”。表彰大會后,南陽行署組織了一場報告會,宋清梅走上了講臺。南陽行署專員張洪華主持報告會,張洪華說:“雷鋒的戰友在南陽鄧州,這里有南陽人民的光榮,我們要讓雷鋒精神常駐南陽!”
“北建雷鋒團,南建雷鋒城”
1991年初,解放軍畫報社編輯部主任陳德通來到鄧州,采訪雷鋒戰友們的事跡。一個縣里,有560個雷鋒的戰友,而且返鄉后堅持學雷鋒,這使他很興奮。一幅幅拍攝的圖片在他手里排來排去,起個什么響亮的名字呢?宋清梅從戰士當到雷鋒生前所在團的團長,姚德奇當到政治處主任,還有的曾經當過營長、連長、排長、班長,現在他們又在雷鋒的旗幟下帶領大家學雷鋒,就叫做“鄧州編外雷鋒團”吧。陳德通這個創意一提出,引得同來采訪的同志一片叫好。后來這個專題就以“鄧州編外雷鋒團”為題刊登在《解放軍畫報》第三期上。從此,一個響亮的名稱在鄧州叫響。接著,《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紛紛前來采訪,從此,“鄧州編外雷鋒團”從南陽走向全國。
在鄧州,“編外雷鋒團”的稱謂就這樣叫開了。但群眾口頭上的叫法,并不是一個固定的組織形式,怎么設法把500多人攏到一起?這是雷鋒的戰友們多年思考的問題。
“什么活動,要想有成效、能持久,都得有組織保證。活動,活動,不是只講自己‘活、自己‘動,任其自生自滅,而是需要有組織地進行,才能使一個美好的活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正當雷鋒戰友們犯愁的時候,鄧州市委、市政府把這幾百名雷鋒戰友學雷鋒的事,擺上了市委常委會和市領導辦公會。
時任鄧州市委常委、鄧州市人武部部長的殷明全態度明確,把鄧州籍的560名雷鋒戰友組織起來,把“編外雷鋒團”成立起來,把全市人民向“編外雷鋒團”學習的活動開展起來,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學雷鋒的道路堅持下去,把“編外雷鋒團”的事跡向全國宣傳出去。這成為他在人武部工作的追求。
反復研究論證,鄧州市委領導層思想高度一致——對本市幾百名雷鋒戰友學雷鋒活動,要充分肯定,大力支持,要積極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來推動全市城鄉學雷鋒活動的有效開展。市里決定成立“鄧州市學雷鋒指導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主要成員,由雷鋒生前所在團原團長宋清梅、團政治處原主任姚德奇和曾榮獲沈陽軍區學雷鋒標兵的張三明等10多名雷鋒生前戰友組成。該委員會不僅對560名鄧州籍雷鋒戰友本身學雷鋒的活動進行協調,還對全市城鄉的日常學雷鋒活動進行指導。這是1989年的事。當時,專門成立縣級“學雷鋒指導委員會”,在全國還是獨一份。
之后歷經8年實踐,鄧州市委、市政府和市人武部領導再次坐在一起,經過審慎論證、研究,最后鄭重地作出決定:正式成立群眾性學雷鋒組織——鄧州市“編外雷鋒團”,并經民政部門審核批準。
1997年,中國唯一的“編外雷鋒團”,以鄧州市委、市政府和人武部3家的名義正式發布文件宣布成立。宋清梅任團長,姚德奇任政委。鄧州市市長、市人武部部長擔任名譽團長,市委書記、人武部政委擔任名譽政委。“編外雷鋒團”下設3個營,分布在16個鄉鎮。于是,雷鋒的戰友們成鄉成片地組織起來,由個體自發學雷鋒變成了有組織地集體行動。
為了讓“編外雷鋒團”的工作盡快進入正軌,鄧州市人武部在殷明全和董建亞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為“編外雷鋒團”建起了學習室、會議室、活動室。除了任命宋清梅和姚德奇擔任團長和政委外,原“雷鋒團”10名營團職轉業干部也分別被任命擔任了營長、教導員,進一步健全了領導和指揮機構。
有一天,時任鄧州人武部部長殷明全突然接到通知,請協調市委領導和宋清梅、姚德奇到南陽去。等他們趕到南陽駐軍某部,時任濟南軍區政委的張文臺中將已經站在門外迎接他們了。看到腰板挺直的宋清梅,張文臺緊緊地拉著他的手,說:“你這雷鋒團團長雄風不減啊!”他又風趣地對一頭銀發的姚德奇說:“你這個雷鋒團政委服役沒有年限,雷鋒的事業年輕無限啊!”張文臺對時任鄧州市委崔書記、劉市長說:“我要給你們敬個禮!你們是有遠見的父母官,雷鋒戰友是你們鄧州的財富,編外雷鋒團是你們建設精神文明的創見之舉。”張文臺要求武裝部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力把“編外雷鋒團”建設好,在推動學雷鋒活動中走在前列。張文臺還了解了“編外雷鋒團”的活動場所情況,有遠見地提出了要建展館,學雷鋒活動要硬件軟件一起抓的構想。時至今日,崔書記回憶這次會見,深有感觸地說:“這對編外雷鋒團的發展壯大是一次有力的推動。”
“編外雷鋒團”成立以后,先后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機關的特別關愛和大力支持。河南省、南陽市的黨政軍領導機關,都先后聯合發出向鄧州“編外雷鋒團”先進群體學習的決定,使學習“編外雷鋒團”活動,從鄧州擴展到整個南陽盆地乃至中原大地。李克強、張思卿、陳奎元、陳炳德等黨和國家及軍隊的領導人,劉冬冬、李棟恒、李良輝等部隊領導同志,以及曾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的楊迪銑、政委張建中,南陽軍分區司令員徐儉、政委劉子煥和時任南陽市委書記馬萬令、市長何東成,都曾來到鄧州,對“編外雷鋒團”進行實地考察,聽取“編外雷鋒團”先進事跡匯報,并給予高度評價和極大鼓勵。河南省軍區副政委于桂生少將,曾數次赴鄧州,對“編外雷鋒團”的宣傳和不斷發展,傾注大量心血。
“編外雷鋒團”的事跡感動了鄧州,感動了南陽,感動了河南,也感動了許多黨政軍高級領導干部。張萬年、常萬全等中央軍委領導在聽說“編外雷鋒團”的感人事跡后,紛紛潑墨題詞,抒發內心對鄧州籍雷鋒戰友的由衷景仰之情,稱贊他們弘揚雷鋒精神,播撒文明之風。
在鄧州市,每年3月5日前后,都要掀起一個宣傳“編外雷鋒團”事跡的熱潮。“編外雷鋒團”的事跡經過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數十家媒體的廣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隨后,鄧州市委專門派副書記孫天朝,帶領“編外雷鋒團”代表宋清梅、姚德奇等人,千里北上,前往雷鋒生前所在團“結親”,與該團簽訂了6項共學雷鋒協議,提出了“北建雷鋒團,南建雷鋒城”的軍民共建目標。
建設“雷鋒城”的目標一提出,也有一些人投來懷疑的目光。
“說了就干,定了就辦。要干就干出個名堂來,要辦就辦出個特色來。這是我們鄧州人的作風。我們建的雷鋒城,絕不是裝模作樣,而是要像模像樣。就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各級領導干部不住新房子,坐舊車子,也要擠出錢來,建成雷鋒城!”時任鄧州市委書記崔振亭、市長劉新年響亮地回答。
2002年3月,鄧州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征求意見稿》,提出為更好地發揮“編外雷鋒團”的作用,準備將新建辦公大樓的1000多萬元用于“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建設。當時市委市政府的辦公條件非常簡陋,門窗漏風,墻皮脫落,冬天冷、夏天熱,大家都盼著早日搬進新大樓。有人議論說:“學雷鋒沒有錯,但花這么多錢,還不如投資搞幾個項目!”在全市學雷鋒活動動員大會上,市領導堅定地說:雷鋒精神就是鄧州的基因,“編外雷鋒團”就是鄧州的名片,我們可以少一點高樓大廈,但不能沒有靈魂!我們需要經濟的發展,更需要精神的強力支撐!
為此,鄧州市領導請建筑專家和中國軍事博物館的專家幫助設計和布展,很快就建成了一座“編外雷鋒團”展覽館。2003年2月,展覽館如期竣工。3月5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40周年之際,這個別具特色、宏偉氣派,由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館名的展覽館正式開館。濟南軍區,河南省軍區,南陽軍分區,河南省、南陽市以及與鄧州相鄰的湖北省老河口市、丹江市的領導、代表,以及上萬名干部群眾出席了開館儀式。從中央到許多省市軍地有關部門,以及海外有關人士,紛紛致電祝賀。時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國防大學副政委彭小楓中將,在賀電中說:“‘編外雷鋒團的事跡,令我對我曾領導過的雷鋒生前所在團感到更加自豪!”“愿雷鋒精神的旗幟永遠飄揚在鄧州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雷鋒屬于世界。鄧州“編外雷鋒團”的事跡也震撼了海外人士的心。“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開館那天,美國阿波羅宇航公司總裁、美國高科技OE公司董事長、布什總統科技顧問谷維成,從大洋彼岸發來賀電。穿越萬水千山的電波載來了海外人士的心聲:“雷鋒精神不僅是國內人民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海外華人的驕傲。一心想著他人,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人類向往的美好境界之一。祝賀鄧州‘編外雷鋒團展覽館開館,并借此使雷鋒精神更加發揚光大。”
為鞏固和擴大雷鋒城創建成果,鄧州市委、市政府又投入1000余萬元,相繼建成了雷鋒廣場、雷鋒林,設置了雷鋒塑像、學雷鋒標志牌、學雷鋒示范崗、學雷鋒服務窗口等200多個,從環境上彰顯雷鋒城特色,高品位提升“雷鋒城”形象。鄧州獨特的學雷鋒形式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吸引了全國各地100多萬人前來參觀學習。
更為獨特的是,在軍委總部和濟南軍區的大力幫助下,鄧州市人武部與沈陽軍區軍務部門達成“協議”,定期選拔一批最優秀的青年輸送到雷鋒生前所在團當兵。這些兵轉業或退伍回到鄧州后,將成為“編外雷鋒團”的新鮮血液,從組織上保證了雷鋒精神在這方熱土上代代有傳人。
英雄的土地孕育光榮的群體,偉大的精神奏響時代的壯歌。如今,當你走進鄧州市區,雷鋒大道、雷鋒廣場、雷鋒窗口、雷鋒崗亭,隨處可見“雷鋒”的印記;當你打開電視,擰開收音機,《雷鋒戰友》《雷鋒之歌》節目都在講述一個個活雷鋒的故事。全市先后涌現出“學雷鋒先進集體”300多個,“學雷鋒先進個人”30000余人,“學雷鋒小分隊”2600多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4000余人,“編外雷鋒團”的建設更是邁上了新的臺階。
不忘初心,前赴后繼
2012年,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南陽召開,圍繞重大賽事開展的學雷鋒志愿活動,為鄧州編外雷鋒團發展提供了大好時機。
8月中旬,熱浪襲人,河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周和平,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南陽市委書記李文慧來到了鄧州,共商鄧州“編外雷鋒團”的發展大計。“編外雷鋒團”已經堅持近半個世紀,如今雷鋒的戰友們都已年過七旬,誰來繼承他們的事業,這是十分迫切的問題。再者,“編外雷鋒團”的隊伍從幾百人已經發展到近5000人,人員遍布全市城鄉各個行業,怎么進行有效的管理,也是必須應對的新情況、新課題。
李文慧書記語重心長地說:“在一個1200萬人的大市當政,做夢都想著多抓些有效的大項目,我看‘編外雷鋒團就是一個造福百姓的民生大項目,凈化社會風氣的道德大項目,也要像抓經濟項目那樣下大功夫。”
趙素萍部長對李文慧的觀點十分贊同,她說:“我們鄧州有一個雷鋒團隊,有一批雷鋒式的好人。這里好人多,這里風氣好,如果投資人選地方肯定會首選鄧州。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值多少錢?我們必須站在全面的、協調的、健康的、可持續的和科學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編外雷鋒團的意義。”
省軍區政委周和平深情地說:“他們珍惜‘雷鋒戰友這個光榮稱號,堅持50年如一日弘揚雷鋒精神,爭當雷鋒傳人,成為中原大地學雷鋒的一面旗幟,成為弘揚道德新風、促進和諧穩定的一支主力軍,成為廣大復轉軍人的優秀代表,在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這既是特殊的文化現象,又是人民群眾道德建設的新創造。”
這次會議,不僅從社會的發展上揭示了鄧州“編外雷鋒團”的時代意義,而且對“編外雷鋒團”的硬件建設,包括場館、工作經費、宣傳車輛等方面拿出了具體辦法,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群眾團體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
兩個月后,2012年11月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鄧州“編外雷鋒團”“學雷鋒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命名暨事跡報告會在南陽鄧州市舉行。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和省軍區政委周和平、省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南陽市委書記李文慧、南陽軍分區政委史安平等領導出席。趙素萍宣讀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軍區關于授予鄧州編外雷鋒團“學雷鋒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的決定》,鄧凱向鄧州“編外雷鋒團”頒發榮譽牌匾。2014年5月,中央宣傳部授予“鄧州編外雷鋒團”“時代先鋒”稱號。
時代變遷,初心不變。一屆領導走了,另一屆領導又上任了,執政方略各有特色,但“一桿大旗扛到底”始終不變,那就是堅定不移地弘揚雷鋒精神,一如既往地扶持編外雷鋒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