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雙
【摘要】:以西北傳統聚落眾多鄉村為主要線索。對西北傳統聚落的街巷空間、形態、水環境、人文等做了較為廣泛而細致的研究并對其景觀做了靜態與動態的分析,以期能夠對當代西北地區的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有所啟迪。
【關鍵詞】:傳統聚落;巷道空間;景觀
1、西北鄉村傳統聚落的基本空間形態
西北鄉村傳統聚落的基本空間形態主要包括旱作農業區聚落、灌溉農業區聚落和特殊類型聚落旱作農業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以黃土高粱峁山地和少量臺塬地以及長城風沙灘地為主。地形復雜多變以及農牧生產模式的差異,往往一縣之內有多種地形、地貌,民居通常以地形或疏密,形成了集聚型和散居型聚落,其布局靈活而自由[ ]。旱作農業區聚落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帶形聚落、階梯形聚落、團狀聚落、自由形聚落。
灌溉型農業聚落可以分為鄰水型聚落和組團狀聚落,灌溉型農業聚落分布的地形地貌一般較為平坦,但是由于地處干旱地區,水資源分布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聚落的發展和分布,聚落因靠近水源而沿著河道延伸,形成帶狀聚落。灌溉農業中往往多個帶形聚落隨道路、水系構成群體組合空間,形成較為密切的功能組團,其內部具有一定的規模,建筑較為密集。
特殊類型聚落主要包括放射型聚落、堡寨型聚落及近地型聚落,在這里就不作詳細的敘述了。
2、西北鄉村傳統聚落的空間特性
西北鄉村聚落多數是自然秩序與風水觀念綜合作用構成的巷道形態。巷道作為空間界面與交通網絡的獨特系統, 對中國鄉村傳統的生活環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審美意義。
2.1傳統街巷的空間特征
傳統聚落的街巷空間具有序列性、交叉性、領域性和神秘性等特點, 民居外墻幾乎都為不開窗的實墻, 致使街道空間成為一種封閉的“窄巷深弄” 。人們由村外經村口至街道空間, 最終進入自家宅院, 可以說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序列[ ]。從容量上看則是從寬敞空間漸次轉入越來越窄小的空間, 同時空間的公共性逐漸減小, 私密性逐步增強。從自然的外部空間, 經由村鎮、街巷、庭院然后進入室內的空間, 這一系列空間變化的聯系, 構成了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完整多層次的復合空間系統[ ] .通過實體突破以及屋檐、院墻、窗楣等形成的“第三空間”, 豐富了巷道的空間形式與巷道景觀。
2.2 街巷空間的形式
西部平原地區鄉村城鎮受地形高低起伏的限制較小,因此多采用棋盤式的路網格局,街道線形都是直線式的,街與街、街與巷、巷與巷之間相互通達,且多以“十”字形或“丁”字形搭接,路網格局顯得規整有序。
西北地區山地鄉村的街巷格局雖然也受到傳統形式的影響,但是在強大的地形“作用力”下,街巷網絡無法如平原城鎮般“ 理想”,而更多地采用樹枝狀或不規則網狀, 街道線形以折線、曲線為主, 街巷之間也不強求通達,有些直接采取盡端式。
2.2.1 直線形
直線形的街道空間一般是村落內的主干道,直線巷道與各個支干巷道公共構成了鄉村聚落的交通系統。如寧夏固原王家莊處于平原地區,巷道多為直線空間一覽無余, 雖有利于交通, 但景觀單調。
2.2.2“十”字相交形
十字相交的巷道在西北鄉村聚落中比較常見,如陜西省韓城市黨家村,村內的巷道可使人的視線貫穿到底。有些巷道還是錯位相交、轉折,借此可以阻隔視線, 為街巷空間提供一個屏障或底景,使人感到街巷空間的曲折、豐富、含蓄。
2.2.3“丁”字形
這種巷道相交的方式雖然未能保證幾何完整性, 卻可使街道空間顯得豐富,個性十足。某些丁字型巷道常露出另一段巷道的墻體或古樹的一角, 較好地起到承接作用, 避免了空間與景觀死角的弊端。
2.2.4曲線和折線形
曲線和折線的街道空間呈現的是不對稱畫面構圖,其兩個側界面在畫面中所占地位則有很大差別:一個側界面急劇消失,另一個側界面則得以充分展現.折線形的街道空間隨著視點移動逐步展現于人的眼前,具有較強的標志性,讓街道空間有了很高的可識別性。
3、街巷空間動態景觀分析
巷道的形狀不同,給人帶來的空間感受也不同,巷道空間的大小變化給人的感觀和心理印象比立面變化更加深刻。有些街巷部分區域,由于兩側建筑物的夾峙, 空間十分封閉, 抬頭仰望幾乎只剩下一線天,但在這一段狹路的盡頭卻是一片開敞空間,使人感到豁然開朗。讓人感受到了古詩所描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覺。還有一些巷道的某段,低矮的墻體攏不住院內的綠樹繁花,人漫步如此窄巷更是別有一番情趣。
3.1巷道的高差變化與景觀
西北地區多山,依地形而建的住宅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觀,輪廓變化豐富。當街道處于自然傾斜處,就須設置臺階和坡道,于是街道又有了更多的空間節奏的變化,別具一番韻味。西北傳統巷道形態雖受到地形限制,自然傾斜地形也造就了街道空間造型的多樣性, 為街道景觀增添了魅力。
3.2屋檐與景觀
西北地區建筑的屋檐在構成巷道景觀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屋檐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人在村落中漫步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一種步移景異的感覺。西北民居的屋檐之所以高低錯落、變化萬千,一方面是村落沿河流蜿蜒彎曲, 地形本身有起有落,另一方面是建筑群的等級規制不同,加上一些廚房的披檐、大門門楣、庭院的花墻等,組合在一起, 建筑群形象自然是變化無窮的。
3.3結點
巷道之間交匯形成結點,結點擴大形成人流聚集的廣場,中心沒有固定的形狀,扮演著調整了巷道的網系和節奏的角色。在西北鄉村聚落中,有許多的巷道結點,處于巷道之中,又與巷道不同,是介于巷道和廣場之間的形態。天水市武山縣雷口村山泉水管口就是一個由建筑、巷道共同組成的結點。從泉水管口起始, 歷經了空間的開闊—收縮—屏蔽—轉折—廣闊這多種變化,空間上的聯通和視覺上的連貫讓人覺得這一切還是平和一體的。
4、對現代城鎮規劃與景觀設計的啟示
縱觀現代城市設計的通病:街景單調乏味,街道大而無度,無法使人駐足,沒有中心感和領域感,缺乏結點和觀賞點。從行為心理學分析,步行適當距離的關鍵考慮的不僅是實際的自然距離, 更重要的是感覺距離[ ]。鄉村聚落的建筑、民俗文化及景觀研究, 最終表現為一種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尋求人與自然契合點的研究。人們在進行區域的改造與開發時,應正視自然的內在價值,仿效與創造自然生態系統整體有機協調的人工生態系統,將建筑規劃設計建立在把自然生態視為具有結構和功能的一個系統的基礎上,并以景觀生態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城市化地區的生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