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臣
【摘 要】京劇《群英會》首演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全劇以三國時的赤壁之戰為背景展開魏、蜀、吳三方之間的智謀較量。曹操擁重兵南下虎視江東,孫權與劉備結為聯盟共御強敵。曹操先遣蔣干過江說降,周瑜聚集東吳群英宴會故友,席間舞劍揚威,巧施反間計使曹操錯殺帳前二將。又施苦肉計暗遣黃蓋到曹營詐降,龐統繼獻連環計,誘使曹軍戰船釘鎖相連。萬事俱備只待東風。周瑜為此憂慮成疾,諸葛亮探病獻計,假借東風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道哀懇關羽得以逃生。三戲同演全稱《群·借·華》,1957年經由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蕭長華、裘盛戎、袁世海等聯袂主演,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為彩色戲曲片,堪稱京劇舞臺上一次空前的“群英會”。
【關鍵詞】京劇;小生;周瑜;呂布
中圖分類號:J8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047-01
我覺得周瑜的表演要抓住一個“沉”字,特別是他上場的四句定場詩尤其重要,一定要念得情緒飽滿、節奏穩健、氣勢雄偉,使觀眾能體會到一位少年統帥,水軍大都督的氣魄,這四句大小嗓結合,切忌脂粉氣,要顯示出小生的陽剛之美,字的四聲要準確,抑揚起落要十分得當,雖然是念卻要像唱一樣賦予它旋律美,真正做到“唱似說,說似唱”。四句中的一、二、四句的句尾都是陰平字,又都是中東韻,因此要著重鼻腔共鳴,收音歸入鼻咽部位。再加上“剛虎音”的潤飾,能使聲音色彩更加壯美,更突出地表現了周瑜少年自負,不可一世的個性,顯示出他機警敏銳、雄姿英發的風度。
《群英會》一劇中周瑜和蔣干的大帳一段戲是非常精彩和重要的一段,蔣干過江欲勸周降曹,被周識破后即先發制人對蔣干展開心理攻勢,句句弦外有音,字字犀利逼人。在念法上情緒開合幅度要大,抑揚頓挫要控制好。當周瑜得知蔣干過江后,大開營門將蔣干請入大帳歸坐后又疾言厲色地說:“啊?子翼良苦,遠涉江湖而來敢是與曹氏做說客嗎?”這一問使得蔣干無言以對,起身告辭。周又忙上前阻攔滿臉賠笑說:“吆,兄既無此心何必速去呀?”由于蔣干此來身負使命,因此既然周瑜挽留他又不便速去,便歸座敘談起來,至此周瑜與蔣干見面后的第一次斗智,周瑜占了絕對的上峰。隨后又命眾將進帳陪宴,將佩劍賦予甘寧以為監酒令官,使蔣干不敢在席前提及勸降之事,更使他步步走進自己設下的計謀當中。
接著把四位歷史上有名的“說客”與蔣干做以比較更配合著眼神的鋒芒,嘴角上的冷蔑和眉宇間的殺氣,表達出周瑜保衛東吳的決心和穩操勝券的氣慨。最后的一陣狂笑,更把周瑜那種神采飛揚,得意萬狀的神情表現出來。總之,要表現《群英會》一劇中的周瑜就要從人物出發活用程式技法,傳角色神情之真,顯小生陽剛之美。
而京劇舞臺上對呂布的刻畫與周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手段,雖然都是雉尾生,但在翎子的用法及神態的控制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呂布是驍勇善戰的漢末諸侯,先后跟隨丁原、董卓作戰并最終殺死丁原和董卓,獨立后呂布與曹操為敵,和劉備、袁術等諸侯時敵時友,最終不敵曹操和劉備的聯軍兵敗人亡,歷史上曾把他貶為“三姓家奴”。呂布雖然驍勇,但少有計策。為人反復無常,唯利是圖。因此,在學習《小宴》時應主要表現呂布的揚、傲、驚、輕、狂。比如《小宴》中呂布在[長錘絲邊]中上場亮相。后抖水袖、走腳步等程式動作,就著重在一個“揚”字。揚,意味輕浮,“揚”正有助于呂布輕狂本性的揭示。接著開唱[西皮搖板]“虎牢關前威名震,輔佐相父轄群臣”兩句,要唱得滿宮滿調,有勁有味,以突出呂布高傲跋扈的秉性。又如《小宴》中其初見王允雖自命不凡卻故作謙恭,而初見貂蟬時,本性嗜色如命的他,亦強撐矜持之態。當王允借故避席而去,貂蟬又佯嘆“只是未遇英雄耳”時,呂布不禁得意忘形地手舞足蹈,本相畢露,這更能表現呂布系酒色之徒,性蠻而猥賤。但他貴為溫侯,故外表矜夸造作,卻又飛揚浮躁,不時流露出輕狂愚妄的本性。在舞臺上唱腔的運用更是塑造人物的關鍵所在,同樣的唱腔在不同的戲中就能表現出不同的人物感情。比如:《小宴》與《白門樓》中的娃娃調就有很大的不同。
總體來說,小生表演藝術會不斷改革和創新,不斷地進步和發展。小生人才日益減少,現在年輕的京劇小生演員應該趁許多老先生還健在,下功夫向他們學習,這樣才能再現前輩老藝術家的風采,為京劇小生行當開創一片新的天地,為京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從而產生更多的精彩紛呈的京劇小生流派,更多涌現出京劇小生表演大師,并在廣大戲曲作者和愛好者的不斷努力之下,還會創作出更多更新更為精彩的京劇小生劇目。
參考文獻:
[1]吳畏.淺談京劇武丑表演及技巧[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0).
[2]林翌.淺談動態發展中的京劇小生表演藝術[J].群文天地,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