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華
【摘 要】化裝技法的靈活運用能夠幫助演員塑造多變的外貌形象,還能夠幫助烘托劇情渲染氣氛。靈活正確地使用化裝的技法,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b技法的存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在實踐中不斷得以提煉。
【關鍵詞】化裝技法;影視劇;運用
中圖分類號:J9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55-01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影視業的關注度在不斷的提升?,F實生活中從未見過的、人類夢想做到的卻難以實現的想象、不可思議的奇妙事件,通過多個部門分工協作共同努力一一呈現在熒屏上,化裝造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演員準確塑造出角色的完整形象,為觀眾營造真實可信的視覺感受,幫助熒屏上生活的重現,化裝都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這都需要化裝師靈活多變地將各種化裝技法巧妙融合在一起,并體現在演員的外貌上。
一、繪畫化裝法:是化裝中最基本的方法,其他化裝技法的完滿實施也都需要繪畫化裝法給以輔助。比如在生活裝當中,模特的膚質比較理想,但在鼻唇溝以內的三角區和眼袋略微有些暗黃,就可以只針對這些部位進行修飾,使著色的部位和沒有著色的部位形成一個自然的整體。繪畫化裝法中還有一些手法的恰當使用可以造成某種特定的效果,表現一定的內容在里面。
二、整形化裝法:為演員飾演不同類型不同外貌的角色拓展了更多的可能。當一個演員在一部影片當中扮演幾個或一個不同年齡階段的角色時,很有可能的采用這種手法,使演員的外貌根據劇本進行改變。這種方法運用適當,對改變演員年齡、刻畫性格,都很有表現力。
三、塑型化裝法:王希鐘老先生曾說過“塑型化裝是采取雕塑的手段進行造型,它比繪畫化裝法能造成更強的立體效果?!比缃竦挠耙曨}材多種多樣,決定了化裝的不同風格,從惟妙惟肖的領袖形象、神話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到戰爭片等等,對于各種各樣的特殊角色,在閱讀完劇本并與導演溝通過后,便要根據劇本里的人物形象、性格、身份運用塑型化裝法對演員面部進行一些較大改變。比如在電影《駱駝客》中我塑造的一位維吾爾族商人的形象。由于演員只有22歲,角色是一位70歲左右老人的形象。為了達到高度逼真的影視特點,我采用塑型化裝法中的塑皺法。根據劇本提示的環境特征,風吹日曬的高原紅等,再結合繪畫化裝法進行塑造。
四、毛發化裝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劇本的需要將演員改變成某角色所需形象,或是多個角色的形象,再或者是彌補演員自身條件的不足??梢允褂眠@種手法,通過假發片的粘貼來改變演員的臉型,掩蓋額角,增加美人尖,延伸鬢角;還可以使用這種手法來增加眉毛、胡須、發量的濃密程度和特殊效果。在影片《綠色遠方》的拍攝中,為了呼應劇本中70歲老人的傳奇色彩,我選擇大量的白色毛發和極少量的棕黑色毛發交錯在一起,結合哈薩克老人胡形特征,制作了一套較大的山羊胡,還有一副尾部略長的“長壽眉”。結合妝面粘貼在演員面部,成功改變了演員的年齡感,突顯了劇本中人物的傳奇形象。
五、氣氛化裝法:是使用特殊材料通過化裝的手段完成的特效,能夠在影視片特定的環境中發生的某些情節起到渲染、烘托氣氛等作用,使觀看者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震撼?!侗缴蟻砜汀分袨榱撕嫱协h境的惡劣、不顧嚴寒堅守崗哨士兵的堅強意志,在演員的皮膚上、身上、眉毛上、睫毛上、頭發上做了很多冰霜甚至凍傷的效果。在演員臉上制作冰霜的效果有時比要比制造環境的冰雪氣氛更為強烈也更讓觀眾感到震撼。
氣氛化裝法也稱之為特效化裝法,現如今不僅材料多種多樣,方法也呈現多元化,并因頻繁高效地運用飛速得以提煉和拓展。
六、飾物佩戴法:是對表現人物的歷史年代、民族地域、身份地位、性格情趣、年齡、愛好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這種手法對塑造人物、創造典型環境、營造歷史氛圍都有重要性。比如我們可以通過飾物的質地來點明典型的歷史背景,也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佩戴來辨別角色的身份。體型偏胖的人如要揚長避短戴首飾時宜選擇色調暗淡、造型簡潔的。而單薄、瘦弱,脖子細長的清瘦體型的人,選擇佩戴首飾的原則是淡飾中央而光彩兩側。飾物的選擇和佩戴應該是要因人而異的。
如今為了追求極為逼真的視覺效果,如票房大放異彩的《魔獸》《阿凡達》,都會使用一些電腦特技直接制作令人震撼的精彩畫面,但其中的人物造型還是必須依附化裝,通過化裝技法的運用巧妙地將演員形象顛覆至所需。
在電影電視表現五彩繽紛的現實生活的過程當中,不論運用什么手法,細節都要表現得恰當。作為一名化裝師,必須要用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深入體驗生活,但又不能完全模擬現實生活,藝術高于生活,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也是審美的基礎。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化裝技法,應用于每一次的創作之中。
參考文獻:
[1]王希鐘.影視化裝技巧[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顏碧君.顏碧君影視化裝造型藝術[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
[3]文森特·J-R·基歐.專業化裝師的技藝[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
[4]喬國華.化裝造型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