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 要】湘西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隨著歷史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比如舞蹈等,從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演變而來,具有生活氣息。人們可以通過湘西苗族的舞蹈,了解苗族人們生活的方式,以及苗族歷史的演變。下文先概述了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之后對審美藝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苗族舞蹈;形成;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77-01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多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這些民族文化中,苗族舞蹈正用其獨特的魅力,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對其的審美藝術可以從生活、民族、衣著等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
湘西苗族的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前,湘西苗族人為了躲避戰亂,以及為了擺脫受壓迫的生活,會帶領族人遷移,用最原始的方式生活,生活用品短缺,缺少娛樂生活,但苗族人卻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很高的生活熱情,慢慢從日常勞作中總結出不同的動作,并把這些動作組合在一起,變成舞蹈,成為民族特有的舞蹈藝術[1]。
湘西苗族的舞蹈與音樂融合后,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與地域特點,會用生動的舞蹈展示湘西苗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展示苗族的歷史。同時,還會融合審美因素,即它會以敘述的方式,展示舞蹈的特點。很多歷史材料記載,湘西苗族舞蹈是由祭祀活動產生,按照儺歌的節奏表演,或是與儺戲穿插進行,這些資料的記載能夠讓人們了解歷史,搶救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有深層次的分析。也就是說,從苗族的舞蹈中,除了可以發現苗族人們的生活方式,還能夠從中發現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湘西苗族舞蹈的審美藝術
(一)從生活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的舞蹈是由生活演變而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為“鼓舞”,這一舞蹈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中經常會做的動作等,比如農耕的犁地、梳妝、織繡等,另外,有些動作是由模仿動物形成,像是小雞啄米、黃牛擺尾等,由此可知,其舞蹈動作都是由生活引申而來,具有摹擬性和教育性。苗族人不管在哪個節日,都會跳舞表示慶祝,從舞蹈得到知識與生活經驗。踩花山是苗族人重要的節日,每到這個節日,苗族人就會穿上艷麗的服飾,來到花山下,進行各種節日活動,在眾多節日活動中,吹蘆笙是人們主要參與的活動,會由吹蘆笙演變出蘆笙舞,用于節日活動間隙的表演,動作多變,有較高的難度。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總結出苗族舞蹈與生活緊密相關,具有摹擬性、教育性與娛樂性。
(二)從民族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舞蹈會充分反映苗族文化的文化特點,貫穿于苗族生活的始終,比如苗族的宗教文化等。苗族與其他民族一樣,會保留原宗教習俗,并代代傳承,用祭祀的舞蹈進行祭祀,上文中提到,苗族的舞蹈多由祭祀演變而來,即鼓舞的出現。每到苗族舉行祭祀活動時,人們會到舉行祭祀活動的廣場,架設打鼓,可從三面敲擊,兩人拿鼓槌敲擊大鼓的鼓皮,一人敲擊鼓梆,其他人自由舞蹈,男生和女生的數量沒有限制。除了這種鼓舞外,還有另一種木鼓舞,也被稱為跳鼓舞,其使用的鼓是由樹干做成,把樹干內部挖空,在樹干兩端蒙上鼓皮并固定,祭祀時使用一個新鼓和一個舊鼓同時演奏,并有吃動物內臟的習慣。而隨時代的發展,有些習俗發生了改變,和以往木鼓舞有很多不同[2]。
以此得知,湘西苗族舞蹈可以體現苗族特有的民族風格,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同時又具有文化內涵。
(三)從服飾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有非常艷麗的服飾,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每次跳舞前,都會穿上艷麗的衣服,以及漂亮的銀飾,表演舞蹈[3]。苗族婦女的著裝有很多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其他民族的服裝相比,其頭飾就有數十種,而衣著特點則是,上身會穿著窄袖的衣服,領子較大,下身會穿裙裝,裙子上數個褶子,長度可以到達腳踝,或是在膝蓋以上。但如果是日常生活,會在頭上包裹頭巾,上身著短衫,下身穿著長褲,衣服的下擺或褲腿處會繡上不同的花紋,而男子的著裝較為簡單,頭上用青色布包裹,肩上披著毛衫,會用布裹住小腿。這些服裝不管是跳舞還是日常生活,都會隨著人們的行動隨意擺動,具有形象美。并且,苗族人會遵循形象美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舞蹈動作,像是擰、傾、閃、旋、翻等,又加入了豐富的手腕動作,富有規律性和對稱性,整齊劃一,動作簡練。
從上一段的論述中可以了解到,苗族的舞蹈可以從服飾與舞蹈動作上展示出其具有的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分析了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和審美藝術,表明了苗族舞蹈的出現與苗族人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而從生活、民族與衣著三方面對審美藝術的分析,也表明了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性,需要不斷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紅.湘西苗族鼓舞的美學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64-68.
[2]吳舒.苗族舞蹈中的宗教審美意識[J].電影評介,2013,(15):101-104.
[3]郭世偲.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及其審美藝術的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2,(0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