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優良品德中的非可視性元素符號化,以符號化的語言使中國傳承品質中的非可視性元素具備可視的表現力,通過進行“微”符號化處理,使得中國傳承思想中的非可視元素具象化,適用于時代發展下的需要,應用于變革中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
【關鍵詞】中國傳承品德;具象化;可穿戴式智能設備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89-01
孔融讓梨,曾子避席、千里送鵝毛……中國千年傳承的文化因為其包容性,更具有多樣、豐富的魅力。這些中國傳承思想卻并非簡潔地表現給人們,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對其進行“微”符號化處理,更加凝集、直達可視地表現。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進步,私人物品越來越智能化,這些凝練的符號應用于新時代的設計中,不僅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讓中國傳統品德以一種簡明扼要的方式闡述。
一、私人物品智能化
(一)何為私人物品智能化。可穿戴的設備,如眼鏡、手表、衣物等,賦予其智能化的功用,讓這些設備更加人性化,從而達到更貼合個人的要求,這就是私人物品智能化的簡單描述。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等,部分穿戴式設備已經從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設備不斷傳出,谷歌、蘋果、微軟、索尼等諸多私人物品智能化:也就是時下最流行的可穿戴式設備,是應用穿戴式技術對日常穿戴進行智能化設計,科技公司也都開始在這個全新的領域深入探索,而視覺傳達設計方面同樣需要探索。
(二)有關私人物品智能化下設計的思考。視覺設計師要對這些智能物品去思考,思考怎樣的視覺符號,怎樣的設計語言,怎樣去兼顧設計的審美與實用,這里的審美與實用同樣可以考慮從內在或者外在添加中國傳承品德的元素。
“君子如玉”,道德修養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玉石可以看作是古代人的可穿戴設備。除了玉石本身的寓意之外,更有許多還要雕刻有關品德的元素符號。可以看出在生活等方方面面,古人自身和他人的品德占有很高的地位,這其中的非可視性元素如何體現在當今的可穿戴設備中并不過時,更是需要探討研究的。除了玉石之外,其他的古代穿戴物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中國文化對優秀品德的推崇。比如,一些折扇扇面上的品德故事,衣物上的裝飾寓意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很好的謳歌傳承的品德。古人尚且如此,當代設計師又有什么理由去放任自流。
二、中國傳承品德的“微”符號化應用
(一)中國傳承思想以及為何要進行符號化的初衷。中國傳承品德包含古人們優秀的內在品質,即使在當代,其所傳遞的思想品質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不管是對待他們的處事態度,抑或是對自身品質的嚴格要求,今人都不應該摒棄。這也是為什么要對中國傳承思想進行符號化表現的初衷。即使今天我們也有著“八榮八恥”這樣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要求。
(二)為何要把中國傳承品德“微”符號化應用于可穿戴式智能物品的UI設計中。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私人物品智能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大量用戶界面設計的需要促使設計師要不斷探索私人物品智能化下的UI設計,它所囊括的種類之多,方向之廣是不可計量的。另一方面也是推動中國傳承品德的繼承,用新的“語言”描述中國傳承思想,使其具象化,應用于時代科技下的產業中,賦予其時代氣息。
通過對中國傳承品德進行“微”符號化,希望在探索與學習中找到一種新的方法與方向去闡述對優良品質的繼承以及推動中國傳承思想的發展。中國傳承思想中的非可視性元素符號化,以符號化的語言使中國傳承品德中的非可視性元素具備可視性的表現力,通過“微”符號化處理,使得中國傳承思想中的非可視化元素具象化,適用于時代發展下的需要,應用于變革中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也希望多樣多類的中國傳承思想可以通過符號化適用于當今時代的需要,那些優良的民族品質不至于和我們漸行漸遠,讓整個民族的精神流芳,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三、結語
中國傳承品德卻并非都是直觀地表現給人們,通過對其進行“微”符號化處理,更加凝集、直達可視地表現。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進步,私人物品越來越智能化,這些凝練的符號應用于新時代的設計中,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且讓中國文化煥發出更為迷人的風采。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1997.
[2]J.MoonMonster.未來UI、UX的發展[M].2003.
[3]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7).
[4]胡飛.藝術設計符號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5][美]紐瓦克.什么是平面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
[6][美]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
[7]朱永明.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圖形、符號與語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1(2):53-56.
作者簡介:
李滿源(1991-),男,漢,河南省唐河縣人,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設計藝術學平面設計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