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
摘 要:《之江新語》中有24篇短評集中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主要涉及:(1)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歷史和現實根源;(2)如何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努力將全社會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上來和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等。其中,處理好經濟與生態建設的主要舉措有:優化經濟布局,推動生態特色產業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之江新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86
《之江新語》輯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表的232篇短評。其中的24篇短評集中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占全書收錄的232篇短評的十分之一,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社會和諧的思想,則貫穿在全書的每一篇目當中。
《之江新語》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深刻反思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歷史和現實根源,二是以2003-2007年之間浙江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深入探討了如何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途徑、方法和措施。
1 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歷史和現實根源
1.1 歷史根源
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興起,空前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物質生活也得到了極大豐富。然而,由于人類發展的需求和地球資源的有限形成一對永恒的矛盾,尤其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造成了地球資源的極大消耗和自然環境的極大破壞。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個問題日益突出和更加嚴重,乃至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西方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使得“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成為現狀。然而,倘若大多數人都想成為富裕人的話,地球資源和環境必將不堪重負,人類生存也將失去依托,人類文明就會崩潰。因此,“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課題,先后擺在了許多追求現代化的國家面前,而一個國家能否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很重要的標志,就是能否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1.2 現實根源
回顧我國走過的現代化路子,是否真的回避了西方式現代化的陷阱呢?回答是否定的,尤其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面對財富增長的誘惑,許多地方毫不例外地選擇了“只要金山銀山,不管綠水青山”,甚至造成了江南水鄉由于受到污染而沒有水喝,被迫到其他地方調水、買水的嚴重狀況。還有一個誤區就是經濟發展唯GDP是求,將GDP是否快速增長和政績考核緊緊捆綁在一起,而罔顧環境保護的需求和資源負荷的能力。對此,習近平沉痛地指出,雖然自從改革開放后,浙江省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30%,但是這是建立在沉重的環境代價基礎之上的。然而,自然的法則是不會輕易變動的,恩格斯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習近平則將此形象地比作“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既然欠了環境的債,不僅要還債,還要賠上高額的利息。
2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和路徑
環境問題是“一種綜合癥,病源很復雜”,既有環境污染帶來的“外傷”,又有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神經性癥狀”,還有過度開發資源帶來的“體力透支”。這其實也是當時浙江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面臨的實際狀況。為了科學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習近平精心繪制了一幅“生態省建設”的宏偉藍圖,并制定“十六字方針”——“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長期努力,精心調養”,并深入探討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方法和措施:
2.1 努力將全社會的思想認識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上來
要統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生態省,打造‘綠色浙江”的口號,以此凝心聚氣,將全社會的認識和力量統一到當時浙江省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任上來。其次,習近平認為,科學發展觀是必須認真貫徹的指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思想,這是因為科學發展觀強調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同時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無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宣傳好、學習好、貫徹好科學發展觀,是推動全社會統一認識、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贏的有效方式。再次,要教育全社會正確認識“兩座山”的關系。習近平認為,在實踐中對“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就變成經濟優勢,綠水青山也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這個認識過程,正如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所指出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經濟發展問題和環境問題是不可分割的。”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盡快促進全社會意識的提升,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見于行動。第四,要正確認識和運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環境經濟學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中告訴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與不斷增加的人均收入相對應的,便是環境污染呈現從低到高的趨勢,達到臨界點,人均收入進一步增加,而環境污染呈現從高到低的趨勢。我們完全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駕馭和運用這一客觀規律,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通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貫徹落實好環保優先政策,走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之路”,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第五,要樹立“既要GDP,又要綠色GDP”的理念。“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因此我們繼續要提高GDP,但是又不能追求單純的GDP,而要追求綠色的GDP,也就是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不能以環境破壞為代價來謀求經濟發展。第六,加強生態文化建設,讓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深深扎根。習近平指出,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所謂“文化”,說到底就是一種行為準則、一種價值理念。至于生態文化是否植根于整個社會,判斷的標準是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是否有意識地反映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習近平列舉了諸如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產品生產、日常生活等當中涉及到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問題,并認為距離這一要求,我們在許多方面還相差甚遠,其深層原因就是我們缺乏深厚的生態文化。由此可見,生態文化建設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人類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生態文化最終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
2.2 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而所謂“生態省建設”實質上就是發展模式的轉變,它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正是基于這么一個認識,習近平同志提出以下具體舉措:
一是優化經濟布局,推動生態特色產業發展。首先,發展生態農業。浙江省農業資源比較缺乏,因此為了突出和發揮比較優勢,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戰略規劃。高效生態農業本質上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經營有機耦合的現代農業,它明顯區別于石油農業和自然生態農業,但同時兼有二者的優勢(如表1)。
高效生態農業的比較優勢很明顯,因此不僅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也“符合浙江資源稟賦實際”。結合當時浙江的實際情況,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業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即“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現代化和經濟生態化理念為指導,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深入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其次,促進生態工業的發展。發展生態工業,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努力擺脫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也即嚴格控制“三高耗”(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產業發展,同時要堅決淘汰嚴重耗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能力,并且還要限制資源高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工業企業向欠發達地區擴散;二是要加大技創新和技術革新,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而其重點在于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全力突破技術瓶頸,從而構建節約資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有了高新技術支撐,我們就可以加快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過這并不是容易實現的,必須創造充分的條件,這就是“健全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結合的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再次,發展生態旅游。旅游經濟被形象地稱作“無煙工業”,由于浙江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薈萃的人文資源、優美的山水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發展旅游經濟可謂是得天獨厚。但是“無煙工業”并不意味著與生態環境保護毫無沖突,比如一些地方無序開發、盲目發展,造成了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同時值得警醒的是,生態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旅游資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壞,旅游經濟也成失去了依托和根本。因此,發展旅游經濟,一定要開發和保護并重。習近平提出了對旅游資源“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持續利用”的原則,以便把浙江省豐富的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開發利用好和保護好,從而走上一條資源節約、生態平衡、集約發展的路子,確保浙江省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早在“九五”時期就被提出,主要特點是通過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便大幅度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個重要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正如習近平所說:“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載體,也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最大同之處是,“循環經濟要求在各經濟生產系統內部及之間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與傳遞,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從而獲得‘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理想結果”。循環經濟的優勢一目了然,因此必須努力在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循環利用上出實招、見成效。結合實際情況,習近平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五項舉措,包括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規體系、深人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抓試點示范和不同層面的有序推進等。
三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自然環境不僅僅是生產生活資料的供給者,同時也是人類朝夕相處、不可分離的朋友。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的必備條件。主要包括:(1)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西方式現代化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和不可持續性,這就是當大多數人都想過上少數富裕人那樣的生活,人類文明就將崩潰。因此,我國絕不能簡單復制西方式現代化的道路,而要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當時的浙江省既是資源小省,又是經濟大省,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顯得更為迫切,這也是該省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本義所在。習近平先后連續以五篇短評詳細論述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當務和急務,分別是科技創新是關鍵、結構調整是根本、深化改革是動力、加強監管是保障、機關表率是重點。(2)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習近平指出:“你善待環境,環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環境,環境總有一天會翻臉,會毫不留情地報復你。”因此,習近平提出“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要不惜真金白銀來還債”的思想。當時浙江省開展了“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環境污染。習近平的目光并未著眼于一時,他進一步指出:“這也是一場環境污染整治的攻堅戰、持久戰。”并號召全省干部群眾“一定要打贏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可以說,只有努力建設好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3]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王之佳,柯金良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2.
[4]梁鳴,沈耀良.循環經濟的理念的發展與實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4,(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