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軍
2016年11月10日上午,400余名來自登封市各條戰線的干部職工端坐在磴槽集團總部會議中心,參加由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總工會組織的“鄭州市全國勞動模范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聆聽“感動中國”全國最美鄉村醫生,全國勞動模范,登封梅村衛生所所長郭光俊等七名報告團成員為大家分享了他們人生的精彩故事。
一個周末的上午,我乘車從登封出發,去梅村探訪郭光俊。
這家衛生所坐落在村子西邊路南,所內竹影搖曳,曲徑通幽,環境優雅。院內栽種的樹木和花草大都與“藥”字結緣。廣玉蘭、翠竹、金桂、麥冬、血參等,在中醫眼里,都能派上大用場。
護士說,這里住著汝州、禹州、鞏義等周邊縣市和登封14個鄉鎮的病人。
郭光俊,正領著幾名醫護人員在病房內巡診。
一
1952年,年輕的共和國剛剛建立三個年頭,祖國大地正是百廢待興。在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生產大隊白村的一個貧困之家,一個嬰兒誕生了.
窮家的孩子就是早當家。6歲的小光俊在放學之余,就會為家里分擔家務了。每天下午放學,他和小朋友一起提上籃子,到村北坡上的樹林里撿拾柴禾。村南邊有兩個磚瓦窯,燒出的煤渣堆得小山一樣,這里成了小光俊和小伙伴的寶貝庫。那些沒有燃燒盡的煤核,成了他們小提籃的禮物。
1964春暖乍寒的一天早上,他放學回家。看到母親摟著兩歲多的妹妹嚎啕大哭。妹妹也沒有像往日一樣甜甜地喊他“哥哥”,雙眼緊閉。他去拉妹妹的手,小手已經冰涼。他嚇得哭喊著妹妹,妹妹沒有答應。父親揉著紅腫的眼睛從母親懷里把妹妹向谷草棵子里放,然后再往黃沙嶺上送。母親死活不松手……家里的灶臺整整七天沒有冒煙,可郭光俊再也聽不到妹妹奶聲奶氣的喊聲。
村里人都說,新田兩口子的命真苦。
過了沒幾天,村子里再也沒有見到老兩口的蹤影。
“這場災難就是‘流行性腦膜炎造成的。俺村子里300口人,這一天就死了4個兒童。” 郭光俊說到這里,眼圈一紅,泣不成聲。
1965年,登封縣委為解決群眾缺醫少藥的狀況,決定舉辦兩個中醫培訓班。其中一個就在城西的大金店街,由著名的老中醫畢子珍和張磊任教,學生們都是從各生產大隊挑選的優秀青年。郭光俊聽說了,非常高興,帶著美好的憧憬,郭光俊跑跑蹦蹦地來到了學校。他找到負責人說:“我也想當醫生。”
負責人說:“小孩子家學啥醫,回去!”
人家不收他,郭光俊就哭哭啼啼地往回走。可他不甘心,每天早上太陽還沒露頭,小家伙就拿著兩個蒸紅薯,急急忙忙地趕到衛校。開課后,站在窗外聽著老師給同學們講課。
秋天,山上野果飄香。農歷九月九,是大金店街的 “老谷茬”會。郭光俊拿著家里的雞蛋到集市上換了現錢。又拿著換來的錢,拐進新華書店里,買了《湯頭歌》《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和《頻湖脈訣》。
他笑著說:“那時候年齡小,這些藥理書有的還是文言文,非常難懂。我不解其意,就只有死記硬背。”
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地一位名老中醫郝釋齋行醫巡診到梅村大隊。小光俊跟著郝醫生,出了這家門,又進了那家屋,一直跟隨了大半天。
郝釋齋感到奇怪,就問:“孩子,你跟我大半天了,是想弄啥哩?”
郭光俊哭了,說:“俺想跟你學醫。去衛校學醫,人家不要我。”
郝釋齋掏出手帕給孩子擦了淚水,拍了拍光俊的肩膀問:“恁爹叫啥?”
郭光俊說了自己父親的名字。
“去把你爹叫來吧,我問問你爹。”
到家里找父親,父親不在家。又去莊稼地里找,郭光俊把父親帶到了郝醫生面前。
郝釋齋說:“老弟呀,你這孩子心善,也很攢勁,是個當醫生的料,你愿不愿意讓他跟我學?”
郭光俊的父親一聽這話,馬上說郭光俊:“你這孩子,還不給老師跪下磕頭?”
郭光俊跪在雪地里,重重地給郝釋齋磕了一個響頭。
郭光俊跟隨郝釋齋整整學醫四年。他說:“上山采中草藥就是我跟郝老師學的,一采就是50年。”
衛生所的大廳門前,放著一個保溫桶,里面裝的是清熱消渴茶。這些熬茶的原料都是郭光俊和醫護人員上山采回來的,供病人家屬和附近村民及路人免費飲用。
從1966年開始,郝醫生和郭光俊在白村的一間診室里行醫,診室里放著陶土制作的盆子,里面是從山上采下來的野二花和地丁熬制的藥茶。50年來,不知道熬了多少藥材,僅保溫桶就更換了15個。
郭光俊說:這幾十年來,梅村再也沒有出現一起因疾病傳染的病例。
雄偉挺拔的嵩山上,到處都是中草藥材,荊芥、防風、金銀花、野菊花、血參、靈芝……陡峭的山壁上,到處都是采藥人留下的崎嶇小道。說到嵩山的哪座峰、哪個谷,郭光俊都能說得清清楚楚。
三
1971年春節的年味還未散盡,郝釋齋和郭光俊的父親見了面。
“老弟,光俊這孩子跟我學了這么長時間,能吃苦,該讓孩子到大地方去闖蕩闖蕩,長長見識啦。弄不好以后還是鄉親們能得著力的好醫生。”
“郝老師,咱在外邊又不認識人,讓孩子去哪學呢?”郭光俊的父親搓著手。
“咱倆都想想辦法吧。”
一個月后,他通過老鄉介紹,終于進了洛陽市澗西區人民醫院,師從對脾胃病和中風偏癱治療有一定造詣的付世杰老中醫。白天,郭光俊跟著老師坐診,付老師讓他每日必須背會5個藥性、3個湯頭;傍晚,師徒倆坐在牡丹公園的長凳上,老師給他詳解著白天診治的每一個病例,為什么要用這幾樣藥配伍。老中醫一個病例一個病例地講,郭光俊靜靜用心去記。直到夜深時分,郭光俊把老師送回家后,自己一路小跑地回到醫院,將老師說過的每一個病例要點一一記錄下來。
老師對他說:“沒規矩不成方圓,初學中醫,藥性、湯頭、脈學的歌訣必須熟背,并能深理其義。”
在洛陽學醫的5年半,沒有糧票不能買飯,郭光俊的父母親沒明沒黑的干農活,盡力多掙點工分給兒子買糧票郵錢,讓郭光俊安心學醫。
“在那災荒年之后,老百姓都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我在洛陽學習的五年間,每逢春節回家,村里鄉親們都會拿著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節約的錢和糧票找到家里塞給我。”
有個村民叫郭寶合,右眼得了白內障,家庭條件非常差,一直沒有到醫院治療。1973年春節,他摸索著從棉襖里面的褲袋里掏出了8市斤全國通用糧票和5元錢,非要塞給郭光俊。郭光俊知道他家的情況,死活不接。郭寶合說:“孩子,你看你瘦的。出門在外抬腳動手都得花錢,咱不能餓著肚子學醫吧,你只管好好學,我還等著你學成回來把我的眼睛給治好呢!”
四
1976年,大金店公社經向縣里請示,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村級單位進行了調整。梅村大隊被分成兩個生產大隊,梅村衛生所的醫生回了另一個大隊。村支書梅志仁專門到洛陽澗西區人民醫院,請郭光俊回家行醫坐診。
這時的郭光俊已在洛陽學到了真傳,醫院正準備給他辦理洛陽城市戶口和醫院里正式編制。馬上就可以成為城市人,這對一個靠鄉親救濟學醫的農村小伙子,是一個多么誘人的紅蘋果。
付老師找郭光俊談了幾次心,他太喜歡這個一心鉆研、性格靦腆的小伙子。他希望這個學生做自己的中醫傳承人,把自己的畢生心血全部傳授給他。可郭光俊思量再三,狠下心來對老師說,他也喜歡這里,可他這幾年進修的費用都是鄉親們給他湊的。如果不回去就太沒有良心。他要回家給鄉親們治病,讓鄉親們健健康康地生活。
去車站的路上,郭光俊提著行李在前頭走,付世杰在后面不停地叮囑。到了車站,老師搶著給他買了回登封的車票。車已走出老遠,從車窗里看到老師在頻頻地揮手,郭光俊的淚珠不由自主地涌出了眼眶。
郭光俊進了梅村衛生所,開始了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干到第三個年頭,衛生所今非昔比,來看病的也絡繹不絕,藥房里堆滿了從嵩山上采回來的中草藥。中央有了新政策,村里也開始實行土地承包制。農民有了自己的責任田,干活的勁頭也卯足了。各家各戶都是想盡各種辦法,讓自己的小家庭先擺脫貧窮貧困、缺吃少穿的日子。
在衛生所里做醫生,那可是人人求之不得的好事情,既有工分,又有現金補助。可如今,同村的鄉親們種了幾畝煙葉,經過采摘、火炕、分揀,然后像對待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小心翼翼地用家里舍不得鋪的花床單兜上,興高采烈地用自行車、獨輪車、架子車運往國營煙葉收購站,金黃耀眼的煙葉換回的是大把大把的、讓人充滿希冀的人民幣。
看著鄉親們種煙發了財,其他幾個醫生也沒心思坐診了。找到村支書,讓和周邊村莊一樣,把衛生所解散了。
這幾個人認為,行醫的收入不如種煙葉。
梅支書說:“光俊,他們不干了,你干,我支持你。”
郭光俊說:“我干,我要不干對不起鄉親們。”
梅村衛生所只剩下郭光俊一個人。
這一年,是1979年的春季。
過了將近一個月,郭光俊找到村支書。
“梅支書,你讓我繼續干我沒啥說,可你看咱衛生所,兩間土坯房,下雨屋里漏,咱弄回來那么多中藥材如果不換個地方,讓雨淋壞了我可賠不起。”
村支書笑了。
“中,你把衛生所搬到路邊的大隊部里,大隊部搬到這兩間土坯房里。你治療偏癱有招數,咱大隊部旁還有幾畝機動地,你在上邊蓋個新的衛生所。”
郭光俊非常高興。連忙問:“梅支書,讓我領著蓋可以,可是錢呢?”
支書說:“大隊現在沒錢,只能給你提供地皮,你想辦法蓋成,以后大隊還你錢。”
郭光俊一聽,這也算話,就開始籌建新的衛生所。
1981年,衛生所開始投入建設。在建所期間,為了節省費用,郭光俊親自挑水擔石,拉磚運土,和工匠們一塊吃住。為了籌措資金,他將弟弟結婚用的8000元錢全部挪用,并將家里飼養的豬和牛也全部賣了。錢不夠,他又通過親戚擔保,從銀行貸了3000元。
剛建了十幾間病室,信用社里開始催要一年期的貸款,如果不按時歸還就依法收貸。
郭光俊找到了新任村支書。支書說集體沒有錢。
郭光俊急了:“人家要依法收貸,歸還不上人家要起訴我,你讓我咋辦?”
新任支書說:“你給大隊交的提留款不用交了,抵你的建房款。咱重新立個合同,36年后衛生所的房屋歸集體所有。”
新任村支書的意思,都是種煙葉增加收入哩,你還會干到2017年?
年近30歲的郭光俊氣的兩眼噙淚。欠信用社的幾千塊錢,咋辦哩?
他實在沒有辦法了,坐車去了一趟洛陽城,找到恩師借了幾千塊錢,把這個坑先給填上。
歷時四年,歷盡千辛萬苦,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擁有25間土坯瓦房的山村診所終于建了起來。
在以后為鄉親的日常診療中,郭光俊發現一些病例在他這里經過治療,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為了提高醫術,他又專門到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沈陽醫科大學學習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
為期兩年的進修,使他的心腦血管病治療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五
誰要有個頭疼腦熱的,不用去別的地方,梅村衛生所就能治好。看上一次病,只花幾塊錢、甚至幾角錢就可以了。
“只要有郭醫生在,我們不會怕,他為我們托著底呢。”76歲的梅村村民梅東林在衛生所里,蠻自豪地笑著說。
旁邊有個老太太說:“郭醫生能用便宜的草藥,就絕不會給你用貴的西藥。”
郭光俊給每個人看病都是盡量讓他們省錢或不花錢。
“我也是得了中草藥的力。” 說到登封的中醫和中草藥疾病治療,郭光俊說,嵩山的藥材漫山遍野,清代登封籍名醫景日昣著《嵩崖尊生》,講氣機五運六氣病機、診斷、脈訣,藥物學編為歌訣,載藥500余種。咱農村的條件不好,很多人家都治不起病,但作為一名醫生來說,又不能看著他們有病不治,所以,我就在中草藥上下功夫了。
梅村衛生所院落東墻處,豎了八九個宣傳櫥窗。上邊公示的中藥材藥方就有58種。野生的中草藥“荊芥”配“防風”治風寒感冒,“荊芥”配“二花”治風熱感冒。郭光俊通過2000多例病人的臨床觀察,發現療效非常好。他采用“荊芥炭”配“大小薊炭”治療大便出血、崩漏等出血癥,治療400多例。用馬齒莧單味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800多例,均取得了顯著療效。
這些藥方都是郭光俊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研究出來的成果。如今他毫不保留地公布了出來,就是讓鄉親們自己采藥,自己配伍,自己治療。多跑腿,少花錢,治好病。
“只要能給群眾治病,怕什么?”問到怕不怕同行 “偷”走這些配方時,郭光俊笑著說。
多年來,郭光俊自采、自制的中藥制劑都給鄉親們免費用了。
六
長期的醫療生涯,郭光俊不但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數不清的農村病人,使他們恢復了健康,以50年的堅守,贏得了鄉親們的好評。而且他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根據這些經驗總結而撰寫的《缺血性中風的中醫藥治療》等論文18篇,先后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中國鄉村醫藥》等雜志和增刊上發表。先后在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農村衛生協會五至十屆全國農村醫學學術會議上宣讀和書面交流論文10篇。使中草藥治療各種慢性疾病的寶貴方法,如星星之火,燎原在整個中華大地上。
郭光俊成名了,一個從沒想到要成名的土醫生真的是成名了,這是鄉親們給他的名氣,也是新聞媒體給他的名氣,更是國家、人民給他的名氣。
1999年,郭光俊被評選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作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先進事跡報告會”的成員,他在首都北京,代表河南省數萬名鄉村醫生作了先進事跡典型發言。
2002年4月20日,埃塞俄比亞國家衛生考察團在國家衛生部及河南省、鄭州市領導的陪同下,專程到這個山區衛生所參觀考察中國農村衛生健康狀況。參觀后,他們對梅村衛生所給予了高度贊譽。無不驚訝地稱贊中草藥還能創造出這么大的奇跡。
2006年秋,郭光俊再一次被評選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2007年1月8日,北京中南海。來自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中的七個代表參加了由吳儀副總理參加的座談會。
大家談到農村基層衛生建設時,氣氛是異常熱烈。輪到郭光俊發言,他激動地說:“我是來自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梅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扎根基層已經近40年。我認為,中醫中藥是我們國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筆財富。上山采藥沒有成本,這些藥材不打農藥、不上化肥,一分錢都不用花,效果還不錯。我經常帶領病人家屬到嵩山上認識藥、采藥……
吳儀副總理站起身,握著郭光俊的手,語重心長的說;“郭醫生,你要充分利用中草藥資源,更要充分保護好這些資源 。”
郭光俊明白,吳副總理囑咐他,是因為中草藥資源是無價之寶,更是保護的對象,要合理利用。
在座談會結束時,吳儀副總理對郭光俊扎根基層幾十年,充分利用當地中草藥資源為群眾防病治病進行了肯定,要求全國的廣大醫務工作者應當向郭光俊學習。利用適合本地的中草藥資源與新農村合作醫療相結合,為群眾防病治病。
沒想到,自己用中草藥給群眾治病的事能得到國家總理的肯定,這確實是郭光俊沒有想到的,他非常感動。他要讓總理知道,我們的嵩山確實是中藥材的寶庫。
七
郭光俊在中醫偏癱治療醫術方面越來越出名,來自四面八方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老衛生所已經容納不下這些為了治療來求醫的村民。郭光俊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又貸款100萬,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
2010年,新的衛生所終于建成。里面可以正常容納40個病人同時住院。醫護人員已達到18人。
作為衛生所黨支部書記的他,在衛生所的四樓專門開辟了百十平米黨建活動室,把黨建史用二十幾個展板進行展示。定期組織病人家屬到這里學習,讓這些國家最最基層的群眾要真心感恩共產黨。
郭光俊當選為“全國最美鄉村醫生”,這次當選的僅有10個人。2014年3月11日,在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受到了表彰,獲得了愛心企業資助的20萬元現金。當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請出他從醫路上的啟蒙恩師郝釋齋為他頒獎時,郭光俊的淚水情不自禁地涌了出來。他感謝恩師對他的深深教誨。老師曾對他說,要想學醫,先學會做人,規規矩矩辦事,堂堂正正做人。
2014年10月,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的負責人帶領專家團隊,千里迢迢地來到了梅村,為這里的居民提供義診咨詢服務,并對梅村衛生所里的醫護人員進行手把手地幫教。
當天,一同來到梅村衛生所的康仁堂藥業為郭光俊的梅村衛生所捐贈了現金50萬元,用于改善梅村衛生所的醫療條件。鄭州市衛生局也給該所贈送了一臺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郭光俊接到這筆資金后,說:“謝謝上級領導部門和愛心企業的支持,我會把這筆錢用在購買先進的醫療設備上,讓附近的鄉親們不用走老遠的路,就能享受到大醫院進行的健康體檢和康復治療,給他們的健康安全提供一顆‘放心丸。”
說到做到,郭光俊真的買了一批康復器材,建了兩個康復治療室,各種康復器材應有盡有。四肢聯動康復機一臺價值16萬元。登封市人民醫院僅有一臺,而他一下子就購買了兩臺。基層衛生所里有康復治療室的在河南省還是第一家。他的康復治療室病人是免費使用,什么時候都可以進行康復治療。
作為全國衛生基層戰線的一面旗幟,河南省衛生廳專門給梅村衛生所配備了一臺救護車,用于接診和轉治危重病人。這在全省基層衛生所也是第一家。
2016年11月4日,作為河南省黨代表,郭光俊在省會參加了河南省第十次黨代會。
多年來,鑒于郭光俊對衛生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國家授予了郭光俊“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先進個人”“全國中醫藥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模范鄉村醫生”等十余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作為獲得2015年度全國勞動模范的郭光俊,在河南省各地市做巡回報告200余場次。他以一個窮苦孩子出身,靠黨的指引、靠好人的幫助走到現在。他說,他會以報恩的心態治病救人,直到不能走動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