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民
中圖分類號:G818.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全面健身活動,對體育運動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是,現階段我國的體育場館不能滿足人民大眾的健身需求,而學校建設的體育設施卻未能充分的發揮其作用。因此,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筆者首先分析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有效對策,希望能夠為我國的全面體育運動提供一些值得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 向社會開放 學校體育場館 必要性 對策
體育場館是人們開展體育活動的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同時它也是我國體育社會化的前提條件。如果開展體育活動的時候沒有相應的設施和場所,就會影響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隨著人們的體育需求逐漸增加,體育設施和體育場館的不足嚴重的制約了我國體育活動的發展。而學校的體育場館除了用于學生日常體育課余活動和體育教學之外,并沒有其他用途。為了能夠充分的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作用,可以適當的向居民開放,這在很大程度上會緩解我國社會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不足的問題,為居民開展體育活動帶來便利。
一、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
現階段,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能夠有效的緩解人們開展體育活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從而可以推動全民健身的快速發展,同時,這項舉措也符合我國體育事業產業化的宗旨。其次,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它不僅可以使學校體育封閉的狀態得以改善,而且還可以使社區體育、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有機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體育運動氛圍。最后,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還可以為學校創收,有償開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國家的負擔,緩解學校體育設施維修經費不足等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學校體育實現良性接軌。
二、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有效對策
(一)加強宣傳力度
如果將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中的人們開放,首先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把國家在這方面的具體規范制度和宏觀政策向人民大眾宣傳,這樣位于學校附近的居民就能夠及時的掌握學校體育場館的實際開放情況,按時在學校體育場館開展體育活動。另外一方面,如果學校體育場館是有償開放的,那么就更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利用必要的宣傳手段來樹立學校體育場館的良好形象。這樣學校體育場館在產業化和社會化的過程中,才能夠很好的適應市場需求,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二)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在管理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對于有償開放或公益性開放都未能進行科學管理和有效統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學校應該組織專業的管理小組來負責從整體上規劃學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事宜,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相應的運動場地進行合理布局和科學安排。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建立完善的體育場館管理體系,確保體育場館對外開放與正常教學能夠協調有序的進行。
(三)學校的體育人才應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
缺乏體育活動專業的指導人才是現階段我國體育活動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但是學校內卻擁有很多專業的體育人才。學校大部分的體育教師都有自己擅長的體育優勢,他們掌握了扎實的體育健身知識和科學的體育健身方法。當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全面開放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利用體育人才的優勢,體育教師可以在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候肩負體育運動指導員的重任,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體育指導人才不足的現象,他們可以知道更多的人進行科學合理的健身,發展壯大人民群眾體育健身運動的隊伍。
(四)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規
政府應該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這項活動予以足夠的重視,認識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打破傳統的觀念。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全面了解學校向社會開放的所有事宜,就該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和法規,明確相應的責任和權利,確保學校體育場館能夠有序穩定的對外開放。政府應該從宏觀方面引導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協調好相關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的關系,確保學校體育場館能夠順利對外開放。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式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使學校的體育場館充分的發揮其作用,另外,還可以利用學校專業的體育人才對人民大眾開展體育活動進行專業的指導,指導人們利用科學的健身方法參與健身活動,這樣不僅可以使人們通過健身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而且還可以最大限度的豐富人們大眾的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 辛雙雙,陳林會.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06:37-39.
[2] 俞富根.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運動.2010,05:139—140.
[3] 劉兆林,徐偉宏.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06: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