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宏琳
摘要 介紹了西安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西安市今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的對策。
關鍵詞 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對策;陜西西安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146-01
1 西安市林下經濟發展現狀
西安市土地總面積101.08萬hm2,其中林業用地508 389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0.3%)、有林地面積406 652.5 hm2、疏林地面積6 850.6 hm2、灌木林地面積48 198.5 hm2,活立木總蓄積量3 099.2萬m3,全市森林覆蓋率44.99%。林業用地中,集體林260 539.5 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1.2%,集體林涉及林農168 300戶。近年來,全市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六片、八河、十路”等重點綠化工程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林地面積大幅增加,森林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尤其是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林權承包到戶,廣大農民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之路,通過開展林下種植藥材、食用菌,林下養蜂、養雞,開展“森林人家”等活動,發展林下立體經濟,增加了家庭收入。一些私營業主和社會組織也通過各種方式投資林下經濟,社會財富不斷向林業聚集,林下經濟發展成效逐步顯現,農民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明顯增加,林區群眾消費能力逐年增強。據統計,全市發展林下立體經濟產業基地面積4 966.67 hm2,已建立林下復合經營科技示范點21個、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4個、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12個,輻射帶動林下復合種植業經營面積5 266.67 hm2,涉及農戶數1.72萬戶;發展林禽18.84萬只,林畜8.6萬頭,養土蜂3.2萬箱,涉及農戶數2.56萬戶;林下產品采集加工1.32萬戶;發展“森林人家” 1 845戶,2015年全市林下立體經濟年產值2.23億元。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缺乏統一規劃,產業發展處于盲目無序狀態
由于沒有對適宜林下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詳細調查,對經濟植物的種類、分布情況、儲量都不甚清楚,也沒有制定統一的林下資源開發規劃,造成林下經濟盲目發展,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1]。且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產業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如林下套種藥材、林下種植食用菌以及發展林禽、林畜等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引導,森林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經濟效益不高。
2.2 發展規模小,農戶參與率低
全市林下經濟總體發展規模小,產品總量不大,質量不高。示范點少,輻射帶動范圍有限,農戶參與率低。全市集體林26萬hm2,涉及林農16.83萬戶,而目前參與發展林下經濟的戶數57 845戶(占全市林農戶數的34.4%),發展林下經濟面積1.02萬hm2,僅占全市集體林總面積的3.94%。
2.3 基礎設施和綜合配套服務設施短缺
近年來,因新農村建設,林業及相關部門對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加強,林區道路、通信、用水、用電等方面的條件改善很大,但由于林區農戶居住分散,區內基礎設施仍十分落后,適宜林下種植、養殖作業區基本都在偏遠溝道或嶺區,道路、用電、用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跟不上發展需求。大多數林下經濟合作組織和發展戶沒有最基本的辦公場所和電腦、監測設備等綜合配套服務設施,信息不暢、技術短缺等導致生產和市場開拓嚴重受阻[2]。
2.4 林業產業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一是用于發展林下經濟的資金有限。國家投資主要用于生態建設,用于產業建設的投資少。近3年來,全市用于扶持發展林下經濟的資金僅690萬元。二是西安市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林權抵押貸款等投融資體制尚未建立,吸納社會投資較少,私人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嚴重受阻。雖然大部分林農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或投入資金不足,林下經濟發展裹足不前,從而制約了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
3 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統籌規劃,整體推進
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藍田等縣處于西安市的邊沿,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因此,在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根據全市的農林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市場需求等統籌考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培育特色的原則,科學制定全市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推廣切合西安實際的林下經濟發展類型和模式,對發展區域進行合理布局,實施分類指導,發展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減少盲目性。并將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與相關規劃銜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將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循環經濟、精準扶貧等融合在一起[3]。
3.2 加大支持力度,破除融資瓶頸
一是資金支持。建立林下經濟發展專項基金,支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示范戶和“森林人家”配套設施建設。對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棚舍、灌溉、蜂箱等生產設備給予適當補貼。將扶持資金重點向林地資源豐富、發展空間廣闊,而財政困難的周至縣、戶縣、藍田縣傾斜。二是政策支持。制定出臺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各項獎補、稅收優惠等政策,給林下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對形成一定規模的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大戶給予一次性獎勵等措施,調動農戶加入合作組織的積極性,解決農戶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現狀。對發展林下經濟產品的,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投入林下經濟產業。三是建立農戶小額貼息信貸業務。可建立“林權 IC卡”檔案,將林權信息、森林資源評估數據與金融系統對接,農民拿著“林權IC卡”就能直接到銀行辦理小額信用貸款,可免去林權抵押貸款工作中評估難、耗時長等問題[4]。
3.3 培育“龍頭”企業,樹立典型
培育起點高、規模大、效益好的龍頭企業,引導、組織、服務廣大林農,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形成更大范圍的利益共同體,帶動區域特色林下經濟發展壯大,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培育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戶,通過典型示范,帶動更多群眾投身林下經濟。
3.4 強化品牌建設
突出地區特色,精心培育優勢主導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包裝成為精品項目,打造名牌產品,加大市場宣傳推介力度,擴大影響,提高產品知名度。
3.5 加快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依托現有林權信息管理服務中心,做好政策法律咨詢、技術指導、信息發布等工作。二是搭建企業、農民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通過資源互補、學術交流等活動,引進和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產品產量。三是強化林業科技推廣單位支農技術指導和實用技術培訓工作,解決農戶林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技術問題。
4 參考文獻
[1] 張連剛,支玲,王見.林下經濟研究進展及趨勢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3(6):562-567.
[2] 王宗星,馮博杰,高智慧,等.關于林下經濟發展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3(4):389-393.
[3] 另青艷,何亮,周志翔,等.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湖北林業科技,2013(1):38-43.
[4] 王建.中部地區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及分析[J].農學學報,2015(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