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彩紅++孫雙林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21-01
摘 要 隨著綠色生態等理念的提倡,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則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應運而生的改革路徑之一。生態體育教學模式靈活多變,豐富多彩,拓展了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并有利于學生體育能力和生態保護意識的培養,在眾多體育教學模式中脫穎而出。本文首先闡述了高校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意義,并重點對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研究,旨在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 高校體育 生態體育 教學模式 應用探索
生態體育教學是圍繞“生態”的環境保護理念而開展的體育教學活動,它是對傳統單一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生態體育教學模式是指根據氣候、地形等自然環境條件,通過開發相關自然體育資源而開展的教學。學生通過生態體育教學可以親近大自然,提高體育專業能力的同時心理、態度和情感都得到磨礪,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保護大自然、愛護環境的本能。生態體育教學的功能是傳統校園體育教學無法替代的,對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較高的塑造效果。
一、高校體育教學中采用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意義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開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主要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一)利于培養生態體育專業人才。在我國“生態體育”屬于新興事物,近年來,生態體育在鄉村和城鎮化建設中成為熱議的課題之一,但是由于人們的生態體育意識較低,生態體育相關專業人才尤為匱乏,因此上至政府,下至高校,所采取的實踐行動少之又少,生態體育建設雖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然而已存在瓶頸發展期。然而高校體育教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每年都為我國輸送大批高素質人員,因此借助高校體育教學的平臺開展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可以使相關人員掌握生態體育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好地提高實踐技能。
(二)解決高校體育教學資源不足的需要。隨著生源的擴招,高校體育資源、場地和設備出現緊缺的發展現狀,然而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提出大大地彌補教學與資源之間的尖銳矛盾。由于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倡導學生們走出課堂,親近自然,利用河流、森林、公園、草原等場地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對高校體育場地和器材的使用頻率。
(三)提高體育健身效果的需要。一般高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嘈雜哦,且空氣污染嚴重,導致學生們的體育健身質量大大下降,而生態體育教學中的戶外運動則可以深入到空氣清新、風景宜人、恬靜舒適的大自然中,從而利于改善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分析
(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生在大學時期不僅是理論技能快速增長的時期,同時也是不斷確立和完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重要階段,通過大學時期的培養和歷練為步入社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可見,大學時期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和評價。實踐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普遍存在懶散、厭學,對未來迷茫,缺乏奮斗熱情等不良現象,且逃課現象嚴重,這其中不乏課程枯燥所帶來的影響。而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改革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尤其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方面有積極的影響,學生在生態體育教學環境下,抑郁焦慮、人際關系緊張感和步入社會恐懼感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可見在自然環境下所開展的體育活動減少了學生在校期間的不良隱患現象。
(二)“綠色奧運”融入高校“生態體育”發展模式理念
由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向著“更干凈、更人性、更團結”理念的轉變,“生態體育”的提倡就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綠色奧運”的提出更加體現了民族平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的強音,并且為體育運動拓展了更為寬闊的空間,因此高校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的開展應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特點,針對現代社會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創編和完善高校生態體育教學課程,使生態體育教學課程成為緊扣時代脈搏的高品質教育體系。
(三)保護生態體育資源和自然環境
將學生帶入大自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教師應及時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盡量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小學生對生態環境和生物鏈的破壞。
三、結論
“生態體育”教學模式在高校的開展具有培養專業生態體育人才、緩解體育教學資源匱乏和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意義,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十分廣泛,因此我們應以教學改革為契機,加大生態體育的研究力度,強化相關師資隊伍,積極探索完善的生態體育教學模式,為高校體育教學開辟新的發展路徑。
★課題編號X2015048 課題名稱學校"生態體育"的開發與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曉林.高校生態體育教學的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14(5).
[2] 于曦.生態體育視野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體系構建研究[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4.
[3] 朱永紅.中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分析以及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創新[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