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輝 何寧秀 陳福銀
摘要 在分析連云港市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連云港市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對策,包括科學規劃、分類建設和創新機制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業產業園區;現狀;問題;對策;江蘇連云港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51-02
近年來,連云港市各地緊緊抓住國家、省加強農業、扶持農業的政策機遇,將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園區化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規劃一批、建成一批產業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2]。目前連云港市共有省級現代農業(漁業)產業園區10 家,其中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3家,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特別是高效設施農業的園區化發展,有效集聚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較好地實現了農業的綜合開發、集中開發、集約開發、高效開發[3-4],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有力地推進了全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1 連云港市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概況
1.1 主導產業特色鮮明
把培育主導產業作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工作重點,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注重特色、擴大規模,各個現代農業園區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主導產業。
1.2 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
10家省級現代農業(漁業)產業園區共有農業龍頭企業198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3家,帶動農戶近3.04萬人;創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有機食品品牌1個,綠色食品品牌23個,無公害農產品品牌377個,“三品”種植面積1.03萬hm2。
1.3 服務平臺更加完善
10家省級現代農業(漁業)產業園區建成“三新”展示基地380 hm2,培訓中心5 725 m2,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3 900 m2,信息管理中心2 352 m2,產品展示中心3.90萬m2,種苗培育中心43.01萬m2,農產品冷藏庫24.65萬m3,農產品交易市場23.39萬m2,農產品加工物流6.80萬m2。
1.4 科技支撐顯著增強
10家省級現代農業(漁業)產業園區實現自主創新成果19項,制定地方標準62項,新品種示范推廣75個(次),新技術推廣39項(次),引進應用科技項目28項,入園科研教學單位34家(次),科研教學單位派駐科技人員117人(次),專職農業科技人員275人。
1.5 農業功能不斷拓展
在不斷提升農業園區的農產品生產功能、科技孵化功能、示范輻射功能的同時,積極拓展農業園區的文化、教育、生態、休閑、旅游等功能。江蘇農墾現代農業園區(云臺農場)構建的以萬畝蓮藕為主的水生蔬菜板塊,以睡蓮為主的水生花卉板塊,以農業生態園為主的休閑農業板塊,以藕產品為主的休閑系列食品加工板塊,以御香采摘園為主的鄉村體驗農業板塊等走出了一條“一產”與“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2 存在的問題
2.1 總體建設水平不高
連云港市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總量位居全省前列,但園區建設水平不高,對全市現代農業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2.2 資金缺口大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回收率低,政府財政扶持對園區幫助十分有限,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科研、生產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
2.3 產業化程度偏低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園區大多以生產為主,圍繞主導產業的育苗、加工、物流、休閑旅游等發展不充分,合作社運作不規范、龍頭企業帶動力弱、品牌影響力不高,產業化水平低。
2.4 科技創新能力較弱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存在科技水平參差不齊和科技人才匱乏等問題,嚴重抑制科技創新能力。科技人才匱乏,特別是高層次專業科研人才極其缺乏,現有科技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老化,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等。
2.5 管理機制不規范
連云港市現代農業園區普遍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規模、輕產業,重行政推動、輕市場作用的現象,管理上簡單、松散、粗放,尚未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經營機制,很難適應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總體水平和效益偏低。
3 對策
3.1 實施全產業鏈發展,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理念[5],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在強化園區生產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以及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延長產業鏈條,打造供應鏈條,發展“六次產業”,形成全產業鏈。
3.2 加強科技服務,提升園區科技支撐水平
一是與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為每一個園區聘請產業首席專家,開展“一對一”的技術服務。二是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領辦、興辦科技型經營實體,開展“一園區一專家”掛鉤蹲點服務行動,為園區的產業定位、品種更新、技術指導、農民培訓等提供全方位服務。三是開展園區農技人員培訓活動,為園區培養一批具有中專以上學歷的農技隊伍。
3.3 實施農業功能拓展工程,推動提檔升級
一是園區建設要始終貫穿生態農業理念,率先示范一批資源循環利用、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控制、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一批農業物質產業項目,創建一批有機、綠色等生態農業標志性產品[6]。二是挖掘文化引領功能。利用連云港市山區、海洋、河流、水庫、林地等資源,依托豐富的旅游景點、深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在規劃發展中突出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營造地域文化風情,創建一批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農業項目。三是拓展生態休閑觀光功能。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結合于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提供便利,構建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的產業鏈,將本屬“一產”的農業“三產”化。
3.4 加快園區機制創新,加快推進經營管理方式轉變
3.4.1 創新建設管理機制。針對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園區建設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農業經濟開發區,按市場化、企業化的運行管理方式,成立相應園區管委會發展公司,并探索將園區的土地、辦公用房、交易市場等固定資產以及各級涉農項目的財政補助資金投資形成的資產注入園區發展公司,保證園區建設、發展的可持續。
3.4.2 創新政策扶持機制。設立園區發展專項基金,形成農業園區建設長效投入機制;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突出園區主導產業,配套運作,板塊推進。
3.4.3 積極探索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園區建設資質準入制度,對入園企業的產業定位、投資強度、農民利益保護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引導入園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協作服務形式,與農戶建立密切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農民以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通過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讓農民從產業化經營得到更多實惠。
3.4.4 建立園區發展評價機制。圍繞園區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經營管理與效益水平、生產轉型與升級水平、科技推廣與社會化服務水平、投入保障與支持水平以及領先與輻射帶動水平等6個方面,突出重點開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水平評價,逐步建立完善園區“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目標考核機制,推動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水平邁上新臺階。
4 參考文獻
[1] 徐勝,姜衛兵,翁忙玲,等.江蘇省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0(3):465-467.
[2] 徐勝,李德新.江蘇農業園區“十三五”科技服務發展思路[J].江蘇農業科學,2015,43(12):538-540.
[3] 辛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與思考[J].科技和產業,2011,11(11):22-25.
[4] 安林海.鎮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22):309-311.
[5] 李志明,王冬梅,王招娣.淺析現代農業園區的內涵及特點[J].現代農業,2016(10):70-71.
[6] 李新,王志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淺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6(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