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友,諸葛燕,徐雪英,徐崢
(蘇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蘇州 215006)
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系統魚蝦共養模式試驗
張茂友,諸葛燕,徐雪英,徐崢
(蘇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蘇州 215006)
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技術源于美國,即利用占池塘面積2%~5%的水面建設具有氣提推水增氧和集污設備的系列水槽作為養殖區,并對其余95%~ 98%的水面進行適當改造構建凈化區。養殖尾水經集污設備收集糞便和殘餌,并通過生物凈化處理,實現養殖周期內養殖用水的循環利用。如此,通過將養殖單元和水質凈化單元分離,徹底革新了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實現了環境友好、產品優質、經濟高效三者統一的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2013年,蘇州市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引進該技術并取得試驗成功。2014年,筆者團隊在蘇州宇澄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展了水槽內養殖大口黑鱸及黃顙魚、凈化區內套養花白鰱及南美白對蝦的試驗,實現利潤7 357元/667 m2,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將該模式的養殖過程及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1 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一口,面積35×667 m2,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車坊鎮蘇州宇澄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養殖水源水質清新,無污染,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在試驗池塘北側池埂內側建設東西向的磚砌水泥養殖水槽3個,規格18 m(長)×5 m(寬)×2 m(深),養殖凈水面合計270 m2。在水槽的前端安裝微孔底增氧、氣提推水增氧裝置,水槽內安裝微孔底增氧,塘邊機房安裝2臺功率為3 kW的羅茨鼓風機,為微孔底增氧、氣提推水及增氧設備集中供氣。水槽后端用尼龍網圍成約300 m2的一級凈化區,在二級凈化區安裝兩臺功率為3 kW的水車式增氧機。
1.2 魚種放養
水槽內分別養殖大口黑鱸“優鱸1號”及黃顙魚。2014年6月9日,1#、2#水槽放養大規格大口黑鱸“優鱸1號”苗種;3#水槽放養大規格黃顙魚苗種;5月28日,在一級凈化區放養花白鰱苗種各300尾,二級凈化區放養南美白對蝦苗種,具體放養情況見表1。
1.3 飼料投喂
飼料選用全價配合飼料。大口黑鱸“優鱸1號”飼料為浙江欣欣飼料廠生產的加州鱸魚專用膨化料,飼料蛋白含量50%;黃顙魚飼料為通威集團生產,飼料蛋白含量36%;南美白對蝦飼料為粵海集團生產,蛋白含量42%。飼料根據魚體大小選擇相應適口的規格,由小逐漸變大。水槽內每日投喂2次,分別為7∶00,14∶00;7—8月高溫期間為18∶00,16∶00投喂,日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2%~ 5%,具體還要根據天氣、水質、攝食情況適時調整。凈化區南美白對蝦每天20∶00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體質量的1%。
1.4 日常管理
安排專人管理,保證水槽前端的微孔底增氧、氣提推水增氧連續24 h開機,南美白對蝦放養后凈化區增氧機連續開機。隨時查看魚體的攝食、生長等情況。做好水質的調控及養護管理,記錄好養殖記錄。
1.5 病害防治
養殖期間,堅持“無病早防,防重于治”的原則,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養殖周期內,除在大口黑鱸馴食期間有死亡外無疾病發生。每隔半月二級凈化區使用一次底改劑。

表1 苗種放養情況表
2.1 收獲情況
10月1日,干塘捕撈,1#、2#水槽共收獲平均規格為210 g/尾的大口黑鱸“優鱸1號”4 355 kg,均產24.19 kg/m2;3#水槽收獲平均規格為150 g/尾的黃顙魚苗種3 555 kg,均產39.50 kg/m2;二級凈化區收獲平均規格為20 g/尾的南美白對蝦9 880 kg,折畝產282.29 kg/667 m2;一級凈化區內的花白鰱平均規格1 050 g/尾,總收獲625 kg。根據銷售統計總產值73.19萬元。見表2。
2.2 經濟效益

表2 收獲情況統計表
生產投入主要包括塘租、苗種、飼料、人工及電費、漁藥等,塘租4.56萬元;苗種9.20萬元,其中大口黑鱸苗種4.20萬元,黃顙魚0.80萬元,南美白對蝦4.20萬元,花白鰱忽略不計;飼料成本19.06萬元,其中大口黑鱸飼料6.43萬元,黃顙魚3.28萬元,南美白對蝦9.35萬元;勞動力支出為整個基地的勞力支出12萬元,總電費2.30萬元,藥品支出0.32元,生產成本共計47.44萬元,平均成本13 554元/667 m2。養殖總效益25.75萬元,平均效益7 357元/667 m2。
3.1 產量分析
該公司考慮到南美白對蝦國慶節上市及避免低溫損失,故在9月28日即開始抽水干塘捕撈。由于水槽養殖系統和凈化區為同一水體,所以水槽養殖于9月底只能終止,還沒達上市規格的魚只能轉移至其他池塘繼續養殖。由于被迫縮短了近2個月的生長期,直接影響了水槽內的魚的產量。其二,從生產數據可知,大口黑鱸“優鱸1號”的成活率偏低,約為36%。究其原因,主要為“優鱸1號”苗種在放入養殖水槽之前已經開始攝食冰鮮魚,但考慮到投喂冰鮮魚不利于工業化生態養殖系統的管理,且有可能敗壞池塘水質,放入水槽養殖之后,重新開始馴化轉食顆粒飼料而造成成活率下降。再加上人工顆粒飼料首次在大口黑鱸“優鱸1號”養殖上應用,在水槽內的馴食效果極差,造成了鱸魚規格不整齊,加劇影響了成活率。馴食20 d后,生長才正常。第三,由于大口黑鱸“優鱸1號”放養時規格偏小,有部分小規格鱸魚從水槽的攔魚網柵接縫處逃至凈化區,影響了鱸魚及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和產量。
3.2 魚蝦共養模式
在養殖系統后端的尾水收集區,用攔網圍成一定區域,里面放養少許花白鰱。水槽養殖動物的殘餌及廢棄物進入一級凈化區后,首先由網圍內的濾食性魚類花白鰱攝食,進行初級凈化。初級凈化的尾水進入二級凈化區,一方面對南美白對蝦養殖水質起到了穩定藻相的作用,另一方面則被南美白對蝦攝食實現二次利用。與該基地傳統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池塘相比,此種模式肥水快、藻相穩定,發病率低,用藥少,保障了水產品的生產安全。
3.3 成本分析
投入的總成本為47.44萬元,其中塘租占9.61%,苗種費19.39%,飼料40.18%,人工、電費等占比30.15%,漁藥主要是底改類,占比0.67%。據調查統計,該公司傳統養殖南美白對蝦池塘漁藥成本為720元/667 m2,水槽系統漁藥成本為91元/667 m2,減少87.36%;水槽推水裝置功率6 kW,凈化區安裝2個3 kW的水車式增氧機,傳統養殖池塘相同面積安裝5個3 kW的渦輪增氧機,兩者電費相差無幾。而在勞力上,試驗池塘的管理工人則包攬了整個基地的養殖管理。綜合而言,在養殖成本上,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系統具有一定優勢。
該試驗的魚蝦共養模式,根據養殖品種的生產特性,合理規劃養殖區域,充分利用水體資源,既保障了水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還減少了養殖污染,穩定了養殖水質,又提高了養殖效益,是池塘工業化生態系統養殖的又一探索,為進一步提升綠色、生態的養殖技術,指導多品種集約化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3.007
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