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雨培,峁健強
(1.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3;2.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36)
“長江大保護”戰略形勢下的江豚保護策略思考
葉雨培1,峁健強2
(1.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3;2.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36)
長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鼠海豚科(Phocaenidae)中唯一的一種小型淡水鯨類動物,也是繼白鱀豚功能性滅絕以后長江流域僅剩的一種淡水豚類[1]。江豚位于長江淡水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頂端,因此也被認為是一種可以反映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指標性物種。近年來,由于遭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持續降低,目前其數量已不足千頭,種群已處于十分瀕危的狀態。據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長江江豚僅1 040頭,與1991年的2 700頭相比,其種群數量每年減少了約13.7%。目前,長江江豚的現存數量已不足國寶大熊貓數量的一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中已屬于極危級(CR)。相關科研機構曾預測,如果不對長江江豚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其種群在未來較短的一段時間內極有可能下降至野外滅絕的臨界數量[2]。
2016年初,習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2016年9月印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部于2016年底正式發布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提出利用未來10年,全方位推進和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及物種資源恢復,迅速遏制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趨勢。這些利好政策為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長江江豚保護工作應該準確把握這一契機、趁勢而為,盡快探索出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的新途徑、新策略,進一步增強全社會關注江豚、保護江豚的意識,營造出全社會保護江豚的良好氛圍。
長江江豚生存狀況的不斷惡化,主要原因是江豚棲息地長期遭受人類活動影響。白鱀豚就是由于人類活動影響而導致功能性滅絕的第一種淡水鯨類,為了防止長江江豚重蹈白鱀豚的相同遭遇,亟須從長江流域產業規劃入手,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對長江江豚所生活的水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修復,從源頭上開展江豚保護工作。在長江江豚保護工作過程中,應該以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為首要目標,以水污染防治為主要工作任務,從國家層面出臺長江生態保護規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融合[3]。應進一步加強保護區范圍內的森林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工作力度,強化保護區周邊的濕地保護和恢復進程。還應進一步優化保護區所在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布局,通過創新驅動打造清潔能源、生態農業、智能制造以及觀光旅游等現代綠色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優先發展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高科技產業。以增強節能減排能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環境保護為主要任務,統籌安排農村及城鎮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及其他類相關建設,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廣節能建筑,有效防治環境污染、修復生態,建設綠色低碳型城鎮,從源頭上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進行保護。
針對長江江豚種群數量急劇衰退這一現狀,農業部早在2001年就制訂并發布了《長江豚類保護行動計劃》,2012年國家相關部門又出臺了《中國長江江豚保護宣言》。這些文件已就江豚種群保護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圈養以及加強育種研究等。目前,在長江干流及鄱陽湖、洞庭湖等附屬湖泊已建立了8個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區,在湖北石首、監利何王廟等4個地區建立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館還開展了江豚的人工飼養保護研究工作。多年來,這些保護區在長江江豚種群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中發現,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保護區之間多存在著連通水域不暢、低水位季節水域面積縮小等諸多問題,江豚種群的孤島化(相互隔離)問題比較嚴重[4-5]。此外,某些保護區內還存在著維護經費不足、管理松懈、設施落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區相關功能的更好發揮。針對這些情況,國家相關部門或機構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在現有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工作的基礎上,邀請領域內相關專家對保護區的位置、規模以及運行維護等環節進行充分論證,在長江干流及其連通的相關水域或已知的江豚自然棲息地再規劃一批保護區,對江豚實施多層次保護。如根據相關專家建議,可以在九江至安慶的長江江段新建一個江豚自然保護區對江豚實施就地保護,而在長江上游的三峽庫區、長江中游的老灣故道、長江下游的邵伯湖等自然水域則適宜建設江豚遷地保護區,讓“長江大保護”的戰略規劃落到實處。
江豚保護涉及到多個省市管轄的江段和湖泊,相關環境影響評價、保護區建設等也會涉及到不同省市的局部利益,應該統籌各方力量,共同落實長江江豚保護相關規定和政策。應該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建設項目負面清單,對所有新建項目必須首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后方可開工建設。近年來,長江流域各地已相繼開展了一定期限的休漁制度,并開展了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對長江漁業資源的恢復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根據長江漁業生態環境發展現狀,建議相關部門在長江流域實施更為嚴格的禁漁期制度,逐年降低長江干流的捕撈強度,確保2017年保護區內全面禁捕,2020年實現全面禁捕。在長江經濟帶的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應該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對大型建設項目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損害誰修復”的原則,全面實現生態效益補償評估制度。應該繼續推進長江沿岸捕撈漁民轉產上岸相關工作進程,做好漁民上岸后的社會保障工作,確保漁民“轉得出、穩得住、有保障,不返捕”。江豚保護工作應該探索成立專門的人員隊伍,可以考慮借鑒林業系統的“護林員”和交通、治安系統的“協管員”等模式,探索組建相應的“護漁員”隊伍,從而保障相關江豚保護區的正常運轉。此外,還應加強江豚保護科研基地建設工作,建立完善的江豚種群信息庫和基因信息庫,系統開展江豚資源量的科學監測工作,定期對長江流域的江豚資源量進行科學評估,為后續江豚養護工作不間斷積累相關科研數據。在保護區內則應該盡快建立更加完善的長江江豚水下聲學自動監測系統,同時加強人工繁育、網箱飼養繁育等基礎研究工作,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江豚擱淺救護、野化放歸相關實驗基地,探索和研究應急救助、野化訓練和放歸等技術在江豚保護工作中的積累和應用[6]。
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江豚保護協會等社會團體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通過開展水生生物保護宣講進機關、進單位、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相關科教活動,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江豚保護行動計劃以及水生生物保護的政策措施,提高全社會關注江豚、保護江豚的社會意識。應該不斷提升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度,使民眾逐漸認識到保護江豚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最終要使全社會都能認識到,保護長江江豚不僅僅是漁業科技工作者必須關注的工作,更應該是全社會都要關心的事情。此外,還應努力發揮國內相關水產科研單位及大型水產養殖公司在硬件、軟件上的優勢,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參與到長江江豚的飼養、繁育、保護工作中來,逐步擴大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群體的規模。隨著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還應努力探索將現代遺傳基因技術應用于長江江豚的保護工作之中。《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中不僅要求盡快深入開展長江江豚的飼養、繁殖等研究工作,還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備的長江江豚譜系樣本庫和遺傳基因信息庫,并盡快開展長江江豚離體細胞及精子的冷凍保存技術研究。在當前江豚物種保護經費還不夠充裕的現實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調動社會各界保護江豚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充分利用國內生物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成熟的基因技術和先進的儀器設備開展江豚保護工作,從而有效緩解當前長江江豚保護經費緊張的不利局面。此外,還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積極吸收國內外在其他相關瀕危物種保護方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促進我國江豚保護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
[1]陳佩薰,張先鋒,魏卓,等.白鱀豚的現狀和三峽工程對白鱀豚的影響評價及保護對策[J].水生生物學報,1993,17 (2):101-111.
[2]葉雨培,單紅.長江江豚的生存境況及保護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2):120,130.
[3]吳芳麗,胡夢紅,王有基.長江江豚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研究[J].人民長江,2014,45(增刊1):40-44.
[4]王丁.長江豚類的現狀及其保護[J].江西水產科技,2011,126(2):8-9.
[5]羅小勇,李斐,張季,等.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修復對策[J].人民長江,2011,42(2):45-47.
[6]王丁,張先鋒,魏卓,等.白鱀豚及長江江豚種群現狀和保護研究進展[C].第四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2000:180-187.

10.3969/j.issn.1004-2091.2017.03.012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