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榕霏 江智霞 袁曉麗 黎張雙子 黃瑞瑜
(1.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貴州 遵義 563003)
·研究生園地·
我國骨折后延續性康復護理現狀的文獻分析
賴榕霏1江智霞2袁曉麗2黎張雙子1黃瑞瑜1
(1.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3;2.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貴州 遵義 563003)
目的 探究我國骨折后延續性康復護理研究現狀。方法 利用關鍵詞檢索國內維普、萬方、CBM和知網四大中文數據庫,搜集建庫至2016年4月15日公開發表的關于骨折后延續性康復護理相關研究,并對發表年份、期刊分布、第一作者所在單位信息、研究內容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對系統檢索得到的文獻進行篩選后,共得到18篇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 結論 目前針對我國骨折后延伸康復的研究增長較快,所載期刊核心區未形成,研究內容相對簡單,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文獻分析; 延續性護理; 骨折康復; 護理
Documental analysis; Continuity nursing; Rehabilitation fracture; Nursing
延續性護理是指通過各種形式為出院患者提供協作性和連續性照護[1]。骨折患者由于康復周期漫長,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后多選擇院外康復,延續性護理服務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延續性康復護理研究現狀,旨在為優化我國骨折患者延續性康復服務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文獻來源 以“骨折”and“延續護理”or“延伸護理”or“連續護理”or“家庭護理”or“出院計劃”or“隨訪”or“健康教育”為檢索關鍵詞,由兩名研究人員獨立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和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搜集建庫至2016年4月15日公開發表的我國骨折延續性康復護理的研究文獻,并通過查閱數據庫、與原作者聯系、文獻傳遞等途徑獲取所查得文獻的全文。
1.2 文獻篩選和納入流程 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2.1 文獻檢索結果 根據關鍵詞在四個數據庫共檢索到47 290篇文章,其中重復37 040篇。隨后通過瀏覽標題與摘要,排除9975篇,最后閱讀全文,按照標準納入18篇。
2.2 文獻年代分布結果 文獻數量總體上逐年緩慢增加,在2014年呈爆發式增長 見圖2。

圖2 文獻年代分布
2.3 文獻所刊期刊分布結果 本次納入文獻所刊載期刊以科技核心期刊為主,核心期刊僅有兩篇 見圖3。

圖3 文獻所刊期刊類別分布
2.4 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分布結果 各地區延伸康復護理發文數量存在差異,研究主力也多集中在綜合醫院 見表1和表2。

表1 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地區分布

表2 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分布
2.5 文獻研究內容 納入文獻的研究設計類型以對照試驗較為多見,干預手段形式多樣,結論具有差異性 見表3。

表3 文獻研究內容

續表3 文獻研究內容

續表3 文獻研究內容
3.1 文獻年代分布 國內最早關于骨折后康復護理的文章發表于2000年,但內容以經驗性描述為主,故未納入。2002-2012年,文獻數量總體呈逐年緩慢增加態勢,但增加幅度不均勻;2012年后文獻數量指數性上升,尤以2014年和2015年增加最為快速。根據普賴斯科技文獻增長的四階段理論[19],2002—2012年針對骨折康復的延伸護理處于學科萌芽期,此階段論文數量較少,增長不穩定,很難通過數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這可能與我國康復醫學興起較晚,國家對平均住院日無特殊要求的大背景有關。骨科康復功能訓練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基礎生物力學方向,對于院外延伸康復護理尚處于探索階段。2012年后,由于國家政策的推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延伸性院外康復護理的需求大幅度提升,相關學科迅速發展,論文數量急劇增加,符合“學科大發展階段文獻數量較為嚴格服從指數增長”的特征,可認為目前我國骨折院外延伸康復護理學科仍處于快速發展時期。
3.2 文獻所載期刊分布 根據布拉德福定律,某學科核心期刊領域的確定可以幫助科研工作者高效率地獲取高質量的科研信息。運用布拉德福的區域分析法分析國內骨折后康復護理文獻的期刊分布規律,即將所納入的文獻刊登期刊按刊載論文數量遞減的順序排序時,刊載論文累積量接近總量的33%的期刊處于該學科核心期刊的第一區(核心區)[20]。由圖3可知,目前延伸康復護理類的核心期刊領域尚未形成。同時,根據2015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和中信所《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本次納入文獻所刊載期刊以科技核心期刊為主,核心期刊僅有兩篇。由于核心期刊的評定兼具嚴格性和科學性,其所刊載論文質量普遍較高,能夠反映核心期刊作者群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這提示我們護理科研工作者的論文撰寫水平有待加強,文獻質量有待提升。
3.3 第一作者信息分布 表1顯示,我國各地區延伸康復護理發文數量存在明顯差異,發文量居于前三位的分別是以山東、廣東和湖北為代表城市的華東和華中地區,而西南、西北地區論文產出較少,且集中在重慶陜西等較發達省份,這可能與各地經濟水平和文化觀念不同有關。說明目前我國地區間延伸康復護理發展不均衡,應重點扶持科研薄弱地區的延伸護理水平,加強地區間交流協作,從而提高整體水平。由表2可看出,目前延伸類康復服務的研究主力仍然集中在綜合醫院,醫學院校和骨科醫院對此涉及較少,社區醫院則完全空白。由于骨折后延伸服務的特殊性和專業性,要求社區醫院和專科護士緊密配合,相互協調。但目前社區醫院基礎建設不夠完善,覆蓋范圍較為局限,完整的自院內-院外鏈條式延伸服務模式未真正形成,社區醫院人員科研水平不一,多種因素成為我國骨折后延伸康復護理發展的掣肘。
3.4 文獻研究內容分布 根據表3可知,近年來我國護理專業人員對延伸性護理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在納入的18篇文獻中,超過一半的文獻通過設置對照組來研究實施延伸康復護理的有效性與可靠性,其余文獻也通過對樣本人群的長時間動態連續觀察,探尋延續康復護理對骨折患者的影響與作用。納入的18篇文獻在研究對象選取上都傾向于發生下肢骨折的中老年人群,這可能與年齡及損傷部位的特殊性有關:下肢骨折的平均康復周期較長,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大。納入的文獻均涉及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支持,但支持形式較為局限,都以健康教育為主,如出院宣教、電話隨訪、發放康復宣傳手冊、光盤、集中授課等,其目的均在于提升患者自我康復能力,向患者強調主動參與康復的重要性。隨著時代不斷進步,近幾年運用網絡移動技術逐漸成為延伸性康復護理發展的趨勢,多篇文章[1,5,13,14,16,18]提及微信、QQ、電子郵件等即時通訊軟件在骨折后延伸康復護理中的使用,其優勢在于為骨折患者提供多維度的信息指導,優化復診流程,進一步鞏固了認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有10篇文獻中的研究直接或間接提及了臨床信息支持和多團隊小組協作,但大多局限在建立健康檔案,成立延伸服務小組,共同參與隨訪等,沒有滲透到完整的延續性服務流程中。分析所納入的文獻內容,可認為目前延伸護理發展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是醫院人力資源不足以支撐延伸護理的持續開展,納入文獻中均提及了延伸護理的持續時間以6個月最多見。另一方面在于社區醫療服務體系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與人員資質不足,很難與綜合醫院形成無縫對接的鏈條式院內-院外康復管理。針對此問題,有研究者[3,4,15]提出了護生上門隨訪,管床護士利用業余時間追蹤居家患者,醫院專科護士指導社區護士等措施,其結論有差異性,有待其他護理學者的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我國骨折后延續康復護理研究起步較晚,正處于學科的快速發展期,研究主體以經濟發達地區的綜合醫院為主,所載期刊的核心領域缺乏。目前骨折后延續性康復護理的研究內容相對簡單,雖然有小部分研究也包括了評估、制定計劃、實施、效果評價等完整的延續性服務過程,但由于缺少政府或相關管理層面針對骨折患者的延續性康復護理指南作為指引,執行者無法以標準化的行動指南作為借鑒,研究始終停留在科研層面,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因此在解決出院患者康復需求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Coleman EA,Boult C.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 Am Geriatr Soc,2003,51(4):556-557.
[2] 陳燚,李建有.家庭康復教育對老年髖部骨折術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145-147.
[3] 盧雯,陳麗萍.高齡骨折患者出院后醫院與社區護理有效銜接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3):280-282.
[4] 高薇.護生對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家庭訪視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09,23(11):3068-3070.
[5] 陳曉萍,許兵.移動技術在骨質疏松延續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55):160-163.
[6] 陳少群,江正康,李雪英.家庭訪視護理干預對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生活質量的探討[J].護理學報,2009,16(7):1-3.
[7] 馬平葉.延伸護理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8):106-108.
[8] 廖化敏,官莉.延續護理對5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10):1435-1437.
[9] 李春蘭,王志蓮.家庭護理干預對提高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功能訓練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4):2285-2287.
[10] 王曉慶,羅存珍,李鳳華,等.老年髖部骨折合并骨質疏松出院病人的延續護理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6,30(2):438-440.
[11] 倪慧英.股骨頸骨折恢復期家庭護理干預[J].職業與健康,2003,19(7):157-159.
[12] 王淑新,王穎.脊髓損傷患者家庭護理中的持續跟蹤指導[J].實用醫藥雜志,2014,31(10):934-936.
[13] 肖菲,陳冬菊.手機短信在患者出院指導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3(5):70-72.
[14] 墨天燕,劉祥霞,張靜,等.跟蹤式健康教育在老年下肢骨折術后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增刊2):175-177.
[15] 韓萍.股骨粗隆間骨折行骨牽引術后家庭康復護理[J].護理研究,2002,16(7):433-435.
[16] 高巧霞.延伸護理服務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45):211-212.
[17] 李靜,覃燕平,張小梅.脛腓骨骨折患者體外固定裝置術后家庭護理[J].護理學報,2009,16(8):68-70.
[18] 吳潤莉,趙龍桃.復診手冊和微信群在骨科出院患者康復宣教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4,21(24):66-68.
[19] 邱均平,楊思洛,劉敏.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情報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情報學研究論文的年度分布與期刊分布分析[J].圖書情報研究,2009,2(2):1-7.
[20] Bradford S C.Sources of informational specific subjects[J].Engineedng,1934,26(1):85-86.
賴榕霏(1991- ),女,福建龍巖,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急危重癥護理,護理教育
江智霞,E-mail:jzxhl@126.com
R473.6,R683
A
10.16821/j.cnki.hsjx.2017.06.029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