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華,孫志廣,嚴 晶
(1.無錫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無錫 214041;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南京 210046)
基于彭子益圓運動理論探討腸易激綜合征的辨治
余利華1,孫志廣2,嚴 晶2
(1.無錫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無錫 214041;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南京 210046)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特征的消化系統常見功能性疾病,其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機制不清,西藥治療療效局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從中醫學角度通過彭子益先生的圓運動理論來探討其如何辨證論治,試圖為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圓運動;腸易激綜合征;木陷乘土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臨床常見的一組以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伴排便習慣改變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1-2]。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等,IBS的發病率有不斷升高的趨勢[3-4]。IBS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內臟高敏感、胃腸激素分泌失調、胃腸動力紊亂、免疫功能紊亂、腦-腸軸以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關,是一種多因性、多態性疾病[5-6]。IBS治療尚無特效方法,傳統的療法以西醫止瀉、止痛等對癥治療為主,但效果難以令人滿意,且存在用藥時間長,停藥后易復發等不足[7]。中醫藥在治療IBS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療效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顯示了良好的前景。中醫尚無IBS的病名,將其歸于 “腹痛”“泄瀉”“便秘”等病范疇[8-9],認為該病發病主要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本在脾,制在肝,可累及腎,日久可夾寒、痰、濕、瘀[10]。IBS在臨床上常見腹痛、腹部不適、腹瀉或便秘等表現,臨床通過疏肝健脾法[11]、溫陽法[12]、針灸法[13-14]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筆者臨床通過圓運動理論來指導IBS的辨治亦取得較好的療效。
圓運動理論出自清末民初的中醫學家彭子益所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該書采取抽絲剝繭、避繁就簡、由博返約的方法,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之理,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從頭緒紛繁的中醫四大經典中,理出了科學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為中醫臨床工作提高辨治水平打下了可靠的理論基礎。其認為人身中氣(脾胃)為軸,四維(木火金水)如輪,軸運輪行,輪運軸靈。中醫之法,運軸以行輪之法,運輪以復軸之法,軸輪并運之法而已[15]。
圓運動理論包含陰陽的圓運動、五行的圓運動、六氣的圓運動、十二經氣的圓運動、二十四節氣的圓運動。
陰陽的圓運動:陽性直上,陰性直下,陰陽交合,彼此相隨,遂成一個圓運動。陰陽二氣上下升降變化的具體反應實際就構成了氣機的圓運動[16],運動圓則人體健康的狀態便是 “陰平陽秘”的狀態。
五行的圓運動:春氣屬木,春時大氣上升;夏氣屬火,夏時大氣熱浮;秋氣屬金,秋時大氣下降;冬氣屬水,冬時大氣下沉;一年的大氣,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升降浮沉,運動一周,而為一歲。中氣屬土,居升降浮沉之中,為大氣升降的交合,在圓運動中起到軸運則輪動的重要核心作用[17]。造化之氣,春木主升,秋金主降,木升生火,火氣又隨秋金而降入水中,金降生水,水氣又隨春木而交入火內;木升金降,水升火降,四維既圓,中氣自旺[18]。
六氣的圓運動:正常的六氣圓運動乃是初氣之時,大氣由寒轉溫,地下封藏之陽熱動而上升,此為厥陰風木之氣;二氣之時,木氣由地下升出地上,大氣由溫轉熱,此為少陰君火之氣;三氣之時,地面上盛滿陽熱,君火升極而降,成少陽相火,相火使陽熱降入地下水中,以生斡旋天地氣機升降的中氣;四氣之時,地面上陽熱盛滿,地下封藏的陽氣盡數浮出地面,而氣已成下降趨勢,但尚未降入土下,成太陰濕土之氣;五氣之時,秋氣收斂,氣降入地下,為陽明燥金之氣; 六氣之時,氣進一步降入地下水中,封藏不泄,成為來年初氣溫而上升的基礎,為太陽寒水之氣[19]。六氣者,風熱暑濕燥寒。病理的六氣乃五行運動不圓,作用偏見之氣,木氣偏見,則病風;君火偏見,則病熱;相火偏見,則病暑;金氣偏見,則病燥;水氣偏見,則病寒;土氣偏見,則病濕。
十二經氣的圓運動:手太陰肺金辛金,手陽明大腸經庚金,肺為陰臟,大腸為陽腑,同秉大氣中金氣而生。金氣有收斂作用,肺經金氣的收斂作用,由上而下,大腸經金氣的收斂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膀胱經水氣的封藏作用,由上而下,腎經水氣的封藏作用,自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膽經木氣的疏泄作用,由上而下,肝經木氣的疏泄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心經火氣的宣統作用,由上而下,小腸經火氣的宣統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心包經相火的燔灼作用,由上而下,三焦經相火的燔灼作用自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胃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上而下,脾經土氣的運化作用,由下而上,以成一圓運動。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一周,再與手太陰肺經相接,從而構成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一個圓運動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作用[20]。
二十四節氣的圓運動:小暑、大暑二節氣,太陽直射地面的熱最多,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熱力的升降浮沉,周而復始,遂成二十四節氣之春溫夏熱秋涼冬寒。
2.1 病因病機 人體 “圓運動” 的動力來自脾胃所產生的水谷精微,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虛弱則氣血無所化生, 必然使氣機運動停滯,從而產生疾病;情志不遂,肝郁而不升,肝木下陷,乘于脾土,使圓之左輪滯而不升;房勞過度,腎精虧虛,腎為水火之宅,水少少陽相火不斂,水中溫力不足,肝木脾土俱失腎水溫煦而下陷。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都有腹痛或腹部不適的癥狀,圓運動理論認為肝木不能左升,下陷土中,肝木乘土,故表現為腹痛或腹部不適,其以左下腹為主者,以左下腹為肝經所過之處,故左下腹為甚。肝木不升,可由水寒不能溫肝致使肝木下陷,也可由脾虛不能左升,軸停故輪滯。故本病的病機均存在木陷乘土。
2.2 治法 木陷乘土為腸易激綜合征的基本病機,故其治法上當升肝健脾。再結合患者的體質,由水寒不溫肝木致肝木下陷者,當治以溫補腎水,溫肝升陽;由脾胃虛寒致軸停輪滯者,當治以溫中健脾,溫補肝陽;由肝氣郁結,少陽相火不降于水中,水寒不能溫升肝陽者,當治以疏肝解郁,清火斂陽,健脾和胃。
2.3 辨證方藥
2.3.1 水寒不溫,木陷乘土 證候表現:腹部冷痛,得溫痛減,腹瀉,為水樣便,腰酸,腰冷,膝軟,畏寒肢冷,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尺脈尤甚。
方藥:四神丸合真武湯去白芍加減(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制黑附子、茯苓、炒白術、干姜、桂枝)。補骨脂、附子溫解水寒,肉豆蔻、干姜、茯苓、白術溫中健脾使脾陽得左升,桂枝、吳茱萸溫肝以助肝用使肝木左升,五味子味酸入肝以補肝體,諸藥共奏升肝健脾,溫腎助陽作用。
2.3.2 脾陽不足,木陷乘土 證候表現:腹痛隱隱,喜溫喜按,得溫痛緩,腹瀉,四肢不溫,納差,噯氣,舌淡,苔薄白,脈左弦,右細。
方藥:理中丸加減(黨參、白術、炮姜、炙甘草、桂枝、吳茱萸、姜半夏)。黨參、白術、炮姜、炙甘草補脾陽氣,使軸轉以行輪,桂枝、吳茱萸溫肝升陽以使肝木不陷,姜半夏和胃以助脾升,全方共奏溫中健脾,溫肝升陽之功。
2.3.3 肝郁脾虛,木陷乘土 證候表現:腹痛即瀉,瀉后痛減或者腹痛而大便干結難解,胸脅脹滿,情志抑郁,善太息,或伴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腹脹,納差,舌淡或紅,脈弦。
方藥:小柴胡湯加減(便秘者合四逆散、五仁丸: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生姜、大棗、甘草、白芍、炒枳實、杏仁、桃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陳皮;腹瀉者合痛瀉要方:柴胡、法半夏、黨參、生姜、大棗、甘草、防風、白術、白芍、陳皮、干姜、吳茱萸、桂枝)。便秘者用柴胡升肝陽,黃芩、白芍清斂少陽相火,黨參、生姜、大棗、甘草益氣健脾,炒枳實、半夏、陳皮和胃氣以開少陽相火之降路,杏仁、桃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潤肺和腸以通便,共奏升肝健脾,和胃潤腸,清斂相火之功。腹瀉者用柴胡、吳茱萸、桂枝升肝陽,半夏和胃以開少陽相火之降路,白芍降少陽相火,柔肝以養肝體,白術、干姜、陳皮、黨參、生姜、大棗、甘草益氣健脾使脾左升,防風辛散解肝郁,勝濕止瀉,共奏升肝健脾、斂降相火之功。
總之,木陷乘土為腸易激綜合征的基本病機,治法上升肝健脾為貫穿始終的基本大法,應用圓運動理論可以使軸運輪行而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功能性疾病協作組,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中國腸易激綜合征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J]. 中華消化雜志, 2016, 36(5): 299.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 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1, 31(5): 587-590.
[3]李琳, 張聲生. 近十年腸易激綜合征外治法研究概況[J].四川中醫, 2013, 31(1): 137.
[4]張聲生, 周滔, 汪紅兵.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藥診療現狀與挑戰[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0, 18(21): 2217.
[5]鄭禮娟, 秦昆明, 姚仲青, 等. 白術芍藥散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12, 43(4): 815.
[6]吳皓萌, 徐志偉, 敖海清, 等.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證候與血清腦腸肽水平變化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4, 29(5): 1429-1433.
[7]代國軍, 王磊, 楊承運. 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 河南中醫, 2015, 35(12): 3161.
[8]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0, 25(7): 1062.
[9]袁旭潮, 王康永, 田艷朋, 等. 《黃帝內經》論述泄瀉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診療啟示[J]. 遼寧中醫雜志, 2016, 43(9): 1872.
[10]賀娜, 趙龍斌. 健脾化濕方治療脾腎陽虛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及對血清腦腸肽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28): 3170.
[11]方健松, 馬媛萍, 潘鋒, 等. 疏肝健脾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及實驗研究評述[J]. 遼寧中醫雜志, 2016, 43(10): 2227.
[12]張成明, 劉力, 唐旭東, 等. 溫陽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證思路探討[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6, 34(9): 2138.
[13]占道偉, 孫建華, 羅開濤, 等. 針刺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及其對患者血清5-羥色胺的影響[J]. 中國針灸, 2014, 34(2): 135-138.
[14]孔素平, 王文琴, 肖寧, 等. 針刺配合隔姜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J]. 上海針灸雜志, 2014, 34(10): 895.
[15]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M]. 李可,校.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18.
[16]畢紅巖, 唐旭東, 李振華. 小柴胡湯的“圓運動”思想淺析[J]. 遼寧中醫雜志, 2015, 42(12): 2336.
[17]吳文笛. 中醫氣機圓運動機理本源探討[J].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0, 33(6): 29.
[18]林明欣, 朱章志, 呂英, 等. 再探中醫學“圓運動”規律[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3, 28(5): 1517-1518.
[19]湯煜媛, 劉成麗. 從六氣圓運動析朱丹溪“相火論”[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6, 50(6): 37-38.
[20]林佳清. 論中醫理論與圓運動規律[J]. 遼寧中醫雜志, 2010, 37(1): 70.
Discussion of 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based on the circular motion theory of PENG Ziyi
YU Lihua1, SUN Zhiguang2, YAN Jing2
(1.Wuxi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uxi21404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210029, Chin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ommon functional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abdominal pain or abdominal discomfor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ts pathogenesis is unclea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is limited,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view,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rough the theory of circular motion of Mr. PENG, and trie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ircular mo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uxian Chengmu
R256.34
A
2095-6258(2017)04-0575-03
??輯:張海洋
2016-09-29)
10.13463/j.cnki.cczyy.2017.04.0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81503536);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BK20151008);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15KJB360008);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聯合資助課題(20133237110008)。
余利華(1982 -),男,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系統疾病的中西醫綜合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