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英
臨夏州康樂縣附城初中 甘肅臨夏 731500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情商的方法
馬秀英
臨夏州康樂縣附城初中 甘肅臨夏 731500
初中歷史是初中教學階段重要的一門科目,學習歷史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了解更多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對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培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情商的方法進行分析,以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
初中歷史;情商;方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情商是提升教學效果的主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當前提倡素質教學模式的大趨勢下,培養學生的情商就顯得更為必要。本文對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情商的方法進行深入分析。
情商就是與人交往的能力和看待事件的角度。在教育界有很多業界人士認為,對于當代的教而言,學生的情商要比智商更為重要,原因就是在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情商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這就更需要情商的參與。而對于初中生而言,所進行的情商教學并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提高學習成績,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怎樣與人交往,能夠站在更多的角度看待問題,而這種能力對學生的一生都是有重要作用的,能夠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收益更多[1]。
(一)革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直接影響對學生情商培養的效果。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沿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傳統教學模式崇尚的教學理念是十分不科學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認為,初中生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學習,促進學生機械地背誦歷史基礎知識,在分數便是王道的學習中,忽視了對學生情商的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師們慢慢體會到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如今的教學大趨勢了[2],對于當前的情況而言,老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善于接納更為科學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情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去感知和感受歷史故事中所傳達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交往方式,為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就當前的歷史課本來說,詳細講述某一事件的內容是比較少的,而框架式的內容占有多數,針對這種情況,為了培養學生的情商,開闊學生眼界,可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讀本的選擇上,要為學生選擇一些語言通俗易懂,但是史實精確的書籍。并且,課外閱讀的閱讀對象要配合教學內容來適時增加。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史的階段,老師要指導學生多讀一些關于古代史的一些課外讀本,例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等課外讀物就是比較合適的選擇。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老師要圍繞提高學生的情商展開自己的課外閱讀計劃,時刻提醒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要控制好,不能因為進行課外閱讀而耽誤了主干課程。并且老師要引導與幫助學生在課外閱讀的時候學習正確的與人交往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幫助下全面提升自己的情商。
(三)強化學生的代入感
提升學生的情感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為學生創建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感受與人交流的正確技巧,也就是要不斷加強學生的代入感。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情境特性,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主動去融入真實的歷史情境,從中獲得成長的經驗。
(四)優化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老師是主體,掌控整個教學過程,而學生的感受被忽視,教學效果不佳。在素質教育通行的當下,針對提高學生情商的初中歷史教學,老師就應該著力革新當前的教學模式,敢于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不斷改革沿用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增長與提升學生的情商。在實際教學中,初中歷史老師要在每堂課的具體課堂內容的教學中提前做出規劃,不要單純只是進行重點與難點知識的講解,要讓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學習中逐漸建構起自己的歷史觀與世界史觀,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主動去觀察與思考問題,學生看待問題的思路寬了[3],思維靈活了,情商也就提升了。另外,優化教學模式工作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考察方法上,以往老師考察學生只關注對學生細節方面的額考察,而不注重對學生觀念方面的考察,為新穎的教學模式提倡要針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觀念進行考察,注重對學生情商的培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以、歷史觀,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注重對學生情商的培養,不僅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都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初中歷史老師應該抓住當前新課程改革的珍貴機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為提高初中學生的情商作出應有的努力[4]。
[1]馮國玉.構建初中歷史情商教育的幾個途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12(03):14-15.
[2]李文淑.如何構建初中歷史情商教育[J].考試周刊,2011,11(80):17-18.
[3]張祥.關于構建初中歷史情商教育的幾點思考[J].現代教育,2013,41(11):45-46.
[4]吳啟虎.打造初中歷史情商教育的幾點做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1,85(2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