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金華321001
大學生擇業觀調查研究報告
朱玲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浙江金華321001
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于大學生順利走進職業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調查我校在讀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在假期參加了人才招聘會,不僅對當今社會就業情況有了新的認識,也不免為自己的未來堪憂。很多大學生在大一期間是迷茫期,所以我想通過問卷的方式來調查研究本校大學生的擇業觀。本項調查采取網上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問卷設有10道基本數據調查題和1道開放問答題。在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對本科在校生開展調查活動。本次問卷共發放229份網絡問卷和100份紙質問卷,其中紙質問卷收回98份,回收率達98%。92份為有效問卷,有效率達98.1%。從問卷設計、問卷發放、問卷收集到問卷統計這幾個過程,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有較高的可信度。
問卷數據分析:
(一)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感到嚴峻
當問到“你對目前就業形勢的看法如何”時,53.6%的大學生認為目前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困難。32.2%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正常,而認為就業形勢好、就業容易,或者對就業形勢不了解的人只占了14.1%。由此可見,不管是大一還是大二甚至是大三的學生,多數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都已經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因此,在擇業的時候就會更加的謹慎。
(二)畢業后擇業的地區
大家的選擇依次為:沿海開放城市53.8%,家鄉22.6%,內地省會城市15.3%,國外5.2%,而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地區只占3.1%。這說明吸引大學生的還是那些基礎設施更完備和可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的地區,極少數人會選擇偏遠的地方。這與當今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有關,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而且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多為好好學習才能以后當官掙大錢。不說當官吧,工資待遇肯定對大學生擇業影響重大。
通過數據的整理與比較,我們總結出大學生在面臨擇業時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現象以及針對這些現象所采取的措施。大學生在擇業時存在的心理誤區:
(一)期望高于現實
有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就業形勢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不夠,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廂情愿地謀求高薪高酬職位。由于目標不切合實際導致在擇業過程中屢屢碰壁,結果導致心灰意冷甚至喪失自信心。
(二)角色轉換跟不上
一些高年段的大學生過慣了校園生活,對父母和學校的依賴性很強,一旦獨立面對社會、面對社會角色的客觀要求、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常常產生逃避心理和抵觸情緒。因此,很難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會因為處理不好同事間的關系或是壓力過大而選擇放棄工作。這也是現在社會上那些甘愿“啃老”,選擇回家繼續做溫室里的花朵,受人寵愛的孩子。
(三)急功近利心理
一些大學生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掙錢多、待遇好的單位或者到合資企業、外企或沿海發達地區,為了功利不惜拋棄自己的專業和興趣,但心理上難免會感到困惑。況且,越是大城市、大機關或沿海發達地區人才就越密集、競爭也越激烈,離開自己的專業優勢去競爭使大學畢業生容易遭受挫折。通常大學生的受挫承受能力還不夠,一旦產生極端心理,后果不堪設想。
(四)“鐵飯碗”情結
一些大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固守著一次擇業定終身的思維模式,希望一次擇業就能搶占到生活的制高點,一勞永逸。其實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多次擇業的機會,那種“從一而終”的傳統擇業觀念違背了社會發展潮流,應該摒棄。
面對本校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尤為重要。對大學生來說,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逐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一)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
職業的樹立不一定要根據薪酬待遇,職業活動也是人們奉獻社會、完善自身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自己熱愛的事業,而不是單純驅逐利益與名望。那么在奉獻自己,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一定能收獲快樂,贏得別人贊許。
(二)服從社會發展的需要
僅從個人的主觀愿望看,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從現實來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選擇職業。擇業固然要考慮個人的興趣和意愿,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現實的可能性和社會的需要,把自己對職業的期望與社會的需要、現實的可能結合起來,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消極被動,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就業問題。目前,許多地方的基層單位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人才需求十分強烈,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如果去這些地方就業,響應國家號召也不免是個很好的選擇。這樣既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面向基層,也能為國家建設的第一線貢獻智慧與力量。
(三)做好充分的擇業準備
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所以大學生要想得到理想的工作,擇業準備是不可缺少的。現在的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大學生,如何在眾多大學生中脫穎而出則是所有大學生剛踏入大學就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應用復合型人才是當今社會大量需要的,這更要求大學生不光要有專業知識儲備,還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良好的心里身體素質等。只有當你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機會來臨時你才有更大的幾率站上你心儀的工作崗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就是一場競爭。對即將進入職業生涯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正視現實、抓住機遇,才能更好地進行擇業,才能取得成功。
(指導老師:馬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