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蘭
五華縣岐嶺鎮第一小學廣東梅州514400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黃建蘭
五華縣岐嶺鎮第一小學廣東梅州514400
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體——閱讀教學,筆者認為應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章之間的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讓學生真正自主學習。
文本解讀;教學策略;閱讀興趣;自主性;感悟能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目前在閱讀教學領域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們的閱讀教學總是習慣于走極端,盲目追隨,缺乏理智的辨別和冷靜的思考。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淺談幾點個人淺見。
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閱讀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獨到的詮釋正是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階梯。
文本解讀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基本的文學常識和文學素養。其直接關系到教師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處理是否恰當,對文章的關鍵點是能否產生頓悟與靈感;直接影響到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及教學效果的好壞。另外,除了具有較為豐厚的語言文字知識底蘊,還需要有扎實的文字基礎知識和廣泛的閱讀經驗。小學語文課文看起來簡單易懂,實則意味頗深。有些教師立足點較低,沒有整體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無法將課文深入淺出的理解到位,結果把課文肢解的支離破碎,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準確把握文章內容,緊扣教學目標分析文章寫法。
此外,教師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內容的復制,而是揉進了自己的理解,加進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己感情的藝術形象的“再創造”。通過教師充滿情感的解讀,授課時,一方面可以實現情激情,達到以情動情的效果,因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現課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沉下來與學生一起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學策略的講究就顯得很重要。
(一)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者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調動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才能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二)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1.轉換角色,放手讓學生自己讀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閱讀,消除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體現閱讀的主體性。教師要做到“先學后教”,讓學生自然進入閱讀過程,依靠自己全部的知識和情感意向活動來感知和理解課文,從而達到閱讀的目的。這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習慣,提高自主閱讀效果的基本原則。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情緒化的“場”,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
2.提供平臺,給學生自己讀的時間
教師必須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對教材進行閱讀,這樣才會有學生積極的思考,才會有學生獨特的感受。特別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在有層次地誦讀半節課乃至半小時,也許比教師講更長時間的效果好。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在學生充分閱讀、主動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將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表達出來,在學生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閱讀。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交流與互動平臺,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發言、學會傾聽、學會總結,在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拓寬學生的認知空間,延伸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當學生認知出現偏差時,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來自行修正;當學生意見出現分歧時,通過激烈的討論來讓學生達成共識。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傳統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參為中心,一切以標準答案來約束學生的封閉教學觀,才能真正解放學生的思想與思維的枷鎖,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這樣課堂才能出現更多的標新立異,擁有更多不同的聲音,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閱讀教學的陳舊模式,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自主地進行閱讀,自主地進行思考,還學生一個自由暢想的天空,真正有效地建構閱讀教學新課堂。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2]教育部考試中心.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