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震寧
全民閱讀怎么讀
聶震寧
全民閱讀活動開展十年,漸漸得到社會比較廣泛的認同。這既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有利于這樣一項成本并不高的公益性活動的開展,也由于各級政府的重視并開展了頗具影響力的各種節目,以至于國務院將全民閱讀納入立法工作計劃,國家頒布了《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還由于全民閱讀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提倡的文化發展項目,也算是順應世界潮流。為此,全民閱讀給人們的感覺似乎已經面向大海、春暖花開,似乎都不再去思考其中還存在什么問題。
然而,說句實話,全民閱讀既是人們生活中需要提倡的一件事情,又是我們社會最難堅持下去的一項活動。需要提倡的理由已經說得夠多,而最難堅持下去的原因似乎討論得還不夠。
譬如,全民閱讀怎么讀,就是其中一個需要盡快討論的問題。
不用說,一個人怎么讀書,常常需要在閱讀學的層面上有所研究,有所把握,從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張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性。那么,全民怎么讀書,難道不是一個更大的難題嗎?
由于這個難題的存在,我已經多次在一些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那里受到過詰難,有的教授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問道:全民閱讀怎么讀?進而會詰問:很多書一般人讀得懂嗎?更有甚者,有文化名人對社會上讀書會的蜂起表示莫名驚詫,發問道:那么多讀書會讀什么書?聽說媽媽讀書會讀繪本,這個太簡單;聽說有的只是讀本地作家的小說,也太狹隘;我們一些研究生的讀書會讀的是康德哲學著作,相比較起來,那才是真正的讀書。
這樣的詰難和驚詫不免來得欠妥當。這就像奧運會冠軍觀看群眾體育比賽,如果他發出詰難和驚詫,旁邊的人會認為他不是太不懂事就是輕狂。奧運會比賽和群眾體育比賽,都是體育運動,但一碼是一碼,前者是“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體育,后者是“開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的群眾體育,目的、要求和規律是大不一樣的。同理可證,專業人士閱讀和普通讀者閱讀,都是閱讀,同樣也一碼是一碼,前者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或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聞”的專業閱讀,后者卻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或者“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全民閱讀,目的、要求和規律也是很不一樣的。
為此,我們要說,全民閱讀不應當受到專業閱讀的詰難甚至輕視。
然而,是不是全民閱讀就可以任其散漫,沒有任何目的地去讀呢?
當然不是。我們還是要提出“全民閱讀怎么讀”的問題。全民閱讀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作為全民閱讀最小的組合,家庭閱讀怎么讀,親子閱讀應當從什么時候開始,如何堅持下去以及讀什么才是最適宜的,其中存在哪些道德倫理內涵,至今還鮮有專門的討論,且更無專業的結論。
作為全民閱讀最廣泛的基礎,中小學的校園閱讀怎么開展,而現在還是各行其是。校園閱讀是任由學生自主去讀,還是老師引導去讀,抑或作出規定強制去讀,其中利弊至今還缺少討論。中小學校至今還沒有專門的閱讀課,那么,到底需不需要專門開設閱讀課或是在語文課中辟出一個單元,至今也沒有權威機構給出定見。學生閱讀能力是否需要評級以及如何升級,現在也還只是一些出版人在討論,而教育系統很少見到專家出來發聲。
作為全民閱讀最明確的組合,機關閱讀和企業閱讀,至今大都還只是停留在號召大家讀起來而不是要求讀好起來,那么多公務員和白領、藍領,今天的閱讀大都還徘徊在讀書習慣的養成上。
還有,數字閱讀與紙介質閱讀如何辨認優劣,如何作出科學引導,圖書推薦榜單如何產生從而使其服務于既定讀者……這些也都有待于在實踐中解決。
全民閱讀最終還要落在私人閱讀上。那么,一個閱讀者應當具備怎樣的閱讀能力,怎樣去養成一個閱讀者的閱讀力,在學理上至今還是一個空白點,在實踐中更是處于盲目狀態。如此這般,也就不免讓我們擔心,社會越是倡導全民閱讀,越容易引起有識之士的焦慮。閱讀不是跳健身操和廣場舞,音樂一響,比劃一下,皆大歡喜,一哄而散。全民閱讀是一個靜水流深的過程,倘若不能在廣泛發動之后有針對性地提供稍具專業性的幫助,使得各方面讀者的閱讀力得到提高,只怕是多少年后還要重新再來發動一次全民閱讀,而眼下的熱鬧會被后來的人們嘲笑——但愿我這只是杞人之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