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俊
推進上海市全民閱讀路徑探析
李保俊
上海市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市民的整體閱讀狀況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文章從政府、相關機構和市民個人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推進路徑。政府應加強閱讀立法,推動閱讀平臺建設,增強閱讀的儀式感。出版機構應嚴把內容關,發行機構要創新營銷策略,圖書館等公共閱讀機構應做到物盡其用。市民要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社會要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
上海市民;全民閱讀
2016年12月27日,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正式發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下文簡稱“《規劃》”),這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規劃》的發布,必將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開展,加快建設書香社會的步伐。2015年,上海市民的年平均閱讀量約為6.61本,[1]盡管上海市民的閱讀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58本,[2]但是,作為超級大都市上海的市民,其整體閱讀狀況與市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不相匹配。結合筆者連續5年參與的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的實際情況來看,上海市民閱讀工作的推進在諸多方面還有待改進和完善,還有很多路徑可以探求。
作為推進市民閱讀工作的主導,政府應該從法律保障、政策導向、資金支持、組織建構等方面統籌考慮,一以貫之地推進市民閱讀工作的開展。
1. 加強閱讀立法
閱讀立法在國外早有先例。英國在1992年由幾家慈善機構發起“閱讀起跑線”計劃,旨在強化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韓國于
1994年就制定了《圖書館及讀書振興法》,扶持大型圖書館的建立,以推進全民閱讀;美國在1998年制定《卓越閱讀法》;日本于1999年通過《有關兒童讀書年的決議》,并于2001年制定《兒童讀書活動推進法》,將每年的4月23日定為兒童讀書日;法國在2004年推出為在校學生免費訂閱《時政日報》的措施,2005年,法國文化與傳播部又批準國家促進支持青少年讀報的四項新計劃。上述國家有的是通過立法來推動閱讀,有的是通過行政項目與政策審批來側面助力。從已經取得的效果來看,這些措施對市民閱讀習慣的養成和促進全民閱讀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上海市可以以之為借鑒,建立、健全市民閱讀條例和規范,明確政府和公共機構對市民閱讀工作的職責,對市民和社會組織的閱讀活動給予應有的引導、鼓勵和支持,政府與社會各界協同提供市民閱讀服務,幫助市民發揮閱讀主體的作用。從而為長期、有效地推進全民閱讀提供法律保障。
2. 建立全市性的閱讀平臺
從近5年上海市民閱讀狀況的調查結果看,“傳統(紙質)閱讀”的首選率雖一直高于“數字閱讀”的首選率,但兩者的距離在逐年縮小。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閱讀技術逐步改進,閱讀界面及內容日益豐富,閱讀感受與舒適度得以大幅度提升,閱讀終端和閱讀物的價格呈下降趨勢,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若干年內,數字閱讀在市民閱讀中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可以建立閱讀平臺,為市民搭建一個愛書、讀書的分享和交流平臺。將政府購買的一些經典圖書、報刊的數字版放在上面,供市民免費閱讀。以平臺為中介,匯聚讀者、組織活動、了解受眾、增加粘性。平臺還可以與各出版社合作,定期發布新書簡介,以便市民了解新書市場。平臺的建設還要便于與市民互動,并及時搜集和分析市民的閱讀數據,全面了解市民的閱讀需求,進而支持市民閱讀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由政府出資搭建平臺可以由政府進行管理,可控性較強,不會出現人力和財力的斷裂或匱乏。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目前已有“書香上海”這一微信公眾號,只是規模和影響力都還有待提高。
3. 加大線下售賣、借閱和閱讀站點建設的力度
市民閱讀事業的公益性色彩較濃,政府必須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大力推進市民閱讀服務體系建設與管理。政府可以資助上海市圖書館及各區、街道圖書館定期走進讀者,向讀者宣傳圖書借閱信息,提供辦卡便利。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放置24小時圖書自助借閱設備,并定期、及時地更新其中的圖書。除此之外,還要對實體書店、報刊亭等出版物發行網點在租金、水電費減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可以通過建立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員工書屋等形式,定期派人指導閱讀。由此,建立線上線下結合、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服務體系。
4. 增強閱讀的儀式感
政府可以定期舉辦讀書日、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通過媒體宣傳,號召市民積極參與,并舉辦相應的活動,以增強閱讀的儀式感。活動期間,可以組織相關人員到社區、學校、書店、企業開展免費的讀書沙龍、作家講座、閱讀指導等活動,營造閱讀氣氛,培養潛在的讀者群體。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思南讀書會”伴隨上海書展而生。讀書會經常邀請知名作家為讀者作講座,并將講座和書市融為一體,逛完書市聽講座,聽完講座逛書市,形成一種獨特的讀書、生活“匯”。只是范圍還應該更廣泛、輻射性還有待加強。上海理工大學圖書館曾經開展過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在學生畢業離校之際,圖書館統計出四年期間借閱圖書總數居前的學生姓名并公布,號召在校的學生向他們學習。這種閱讀的儀式感可以起到引領作用。
5. 建立專門的讀書電臺
有聲讀物也是出版物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如駕車族、運動族、上班族以及家庭主婦等,會在他們不方便翻閱紙質書和使用數字閱讀終端時,聽聽有聲讀物,這既是一種放松,又可以達到充分利用時間的目的。再加上長時間閱讀紙質書或者使用電腦、IPAD、手機等數字閱讀終端,都會給人們帶來的視覺疲勞的困擾,“聽書”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歡迎。政府可以建立專門的讀書電臺,全天無間斷地播放經典作品或受大眾歡迎的作品,同時,加強與聽書者的互動,強化需求反饋機制,提供點播、電臺“送書”等活動,為市民提供定制化的聽書服務。
各出版機構、發行機構、圖書館等為讀者服務的機構,要在推進全民閱讀中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便利,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職責。
1. 出版機構要嚴把內容關
不管閱讀的終端與介質如何發展變化,閱讀始終是以“內容為王”。正如《規劃》所說:“全民閱讀的核心是閱讀內容。”出版機構既是全民閱讀的受益者,又是全民閱讀的責任主體和參與主體。一方面,出版機構可以借助政府的資助,加大投入,推出好作家、好作品,為推進全民閱讀提供內容保障。出版機構應在選題策劃上狠下功夫,找準讀者的興趣點,推出有特色的優質讀物,而不是跟風出版大量重復的、低水平的讀物。如伴隨著紀念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相關活動的舉行,關于那段歷史的圖書變得熱銷;“中國詩詞大會”在中央電視臺的熱播激起了無數讀者對中國古詩詞的閱讀興趣;同樣地,在中央電視臺開播不久的《朗讀者》已經引起了無數電視觀眾和讀者的朗讀沖動。這些實例都表明,如果出版機構能沉下心來,用心挖掘出版資源,一定能夠在推進全民閱讀中起中堅作用。另一方面,出版機構要做好“把關人”。尤其是在數字媒體時代,如何針對數字閱讀的內容嚴格把關,還需要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出版機構等共同探索有效的辦法。
2. 發行機構要創新營銷策略
作為實體書店的領頭羊,新華書店及其旗下的各書城要積極探索營銷措施,如延長營業時間、增加銷售網點、實施價格優惠等,要配合電商進行定期打折促銷活動,可以嘗試像天貓“雙11”、京東“618”那樣,形成固定的圖書銷售“打折日”,掀起閱讀的時尚與風潮。近兩年來,一些知名實體書店漸次回歸市中心,實體書店可以借助市中心的人流和商場的活動,凝聚讀者,促進市民閱讀。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在人流集中的地方增設臨時售賣點,派發各類書刊目錄,這樣,既豐富了市民的業余生活,又便于市民選購書刊。各出版單位還可以和學校、企事業單位合作,免費派送書報刊。前幾年,文匯報社采取過類似的活動,如給符合一定條件的人群免費贈送報紙。出版單位也可以和學校合作,讓利一點,降低學生的閱讀成本。
3. 圖書館等公共閱讀機構應做到物盡其用
作為市民最佳閱讀場所的公共圖書館等閱讀機構,除了主動為市民辦理圖書借閱證和提供圖書自助借閱設備外,還可以圍繞自身的館配資源開展各項活動。例如,上海圖書館圍繞“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的成功,結合館配的航空航天類書刊資源以及有關宇宙、星空等的書刊資源,舉辦系列專題講座,并邀請各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進而引導學生借閱相關圖書、報刊等。各級圖書館還可以和館配較少的幼兒園、中小學校或企業合作,圖書館可將館配目錄發布在學校主頁、企業主頁上,并嵌入借書鏈接,學生和員工選擇借閱后,由圖書館統一送至學校或企業。針對前幾年市民普遍反映的圖書館借閱圖書數量限制、復印費用貴、用餐飲水等配套服務跟不上等情況,要研究相應的解決措施。有一個問題也值得研究,就是上海有幾十所大學,大學圖書館的資源目前還沒有對市民開放,如果相關高校能制定出措施,在保證本校師生學習和研究之余,向社會公眾開放大學的館藏資源,無疑會受到市民的歡迎,也會間接地推動市民閱讀。事實上,只要措施得當,還是可行的,就像現在很多學校的運動場地和設施向市民開放一樣,并不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
4. 閱讀公益組織要充分發揮培育讀者和發展閱讀志愿者的職能
近年來,在上海市政府大力倡導全民閱讀活動的背景下,各種閱讀公益組織應運而生,也出現了數量可觀的閱讀志愿者。這些機構和志愿者充當閱讀的引導人和推廣人,自發組織讀書協會和讀書沙龍等,定期開展種類不同、規模各異的讀書活動,如社區大講堂、讀書游園會、圖書漂流、誦讀經典、環保換書、專家講座、送書下鄉等一系列創新性的讀書活動。“思南讀書會”和“星期日讀書會”是其中的代表,一周一期的“思南讀書會”每期都會邀請不同的當紅作家擔任嘉賓,與讀者們見面、交流。“星期日讀書會”秉持公益、獨立、開放的原則,任何人都可以參加。活動的場所不固定,只需要帶上一本書,到指定的地點后就可與熱愛讀書的人共度一段美好的閱讀時光。這些閱讀公益組織和閱讀志愿者多數來自民間,他們融入基層,更易貼近群眾生活,是全民閱讀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閱讀活動開展與推廣的基礎。
全民閱讀的根基在基層,在市民的需求里。家庭、學校和社會要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市民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倡導終生閱讀。
1. 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場所,如果全社會同心協力,分別在這幾個場所營造出濃厚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氛圍,對推動全民閱讀肯定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家長應該認識到家庭閱讀的重要性。家庭閱讀是培養閱讀興趣和打造閱讀基礎的起點,是家庭成員綜合文化素質提高和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保障。家長應以身作則,帶頭養成閱讀習慣。關掉電視機,離開麻將桌,用自己的實際閱讀行為去引導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和孩子一起制訂閱讀計劃,傳授給孩子高效的閱讀方法。目前,親子閱讀和分享閱讀已越來越受到許多家庭的重視,親子閱讀能培養家庭閱讀的良好風氣,父母與子女通過讀書共同成長;分享閱讀能融洽家庭成員的關系,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
其次,各級學校要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加大對書刊等閱讀資料的投入,讓學生隨時隨地有書可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讀書的好習慣。可以針對重大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事件等開展主題鮮明的讀書活動,也可以舉辦一些如經典晨讀、午后讀書、好書推薦、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閱讀,完善同學們的知識結構,陶冶他們的精神情操,塑造他們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能盡快適應更高一級的學校教育或迅速融入社會。各級學校要給那些愛讀書、多讀書的學生以一定的物質激勵和精神鼓勵,并授予榮譽稱號,使他們受到尊重并起表率作用。
最后,整個社會要營造人人愛讀書的氛圍。社區要努力完善公共閱讀設施,提供好的閱讀環境,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讀書指導,開展各種讀書競賽和評比活動,打造閱讀型社區。各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要重視閱讀,在閱讀場所和經費上給以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把讀書融進企業文化中。外來務工者集聚地的社區要關注和服務他們的閱讀需求,農村社區要建立農家書屋,對特殊群體(如有聽力障礙和視力障礙的讀者)要提供特殊的閱讀服務,所有的社區閱讀機構在采購讀物時,應充分考慮到所在社區的讀者群的構成情況和閱讀需求,進而配備相應的閱讀設施和讀物。
2. 市民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習慣的養成需要日積月累,但一旦形成后,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就有指導和約束作用,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要養成每天安排一定時間進行閱讀的習慣,讓讀書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的必需。要制定較詳細的讀書數量、讀書種類等計劃,設置階段性的閱讀目標,并努力執行。要隨身攜帶一本書,把諸如等電梯、乘坐交通工具、茶余飯后等碎片化時間用于閱讀。也可以培養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寫作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寫讀書筆記的過程可以有助于更深刻地領會所讀書的內容。要及時與家人、朋友分享讀書心得,交流閱讀感受。可以想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我做起,以自己的實際閱讀行為影響周圍的人,在潛移默化中會有更多的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上海高校云集,科研院所眾多,高科技產業密布,有大量的受過高等教育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市民群體,勞動者和市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高,有這樣優秀的讀者基礎,理應在閱讀數量、閱讀時間和閱讀消費等方面在全國領先。如果政府、相關機構和全體市民能共同努力,就有理由相信,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全民閱讀的氛圍終將會形成。
[1]上海市新聞出版局.2016年度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報告[R/OL].(2016-11-10)[2017-03-10].http://www.qkblh.com/plus/view.php?aid=15758.
[2]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13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R/OL].(2016-04-19)[2017-03-10].http://www.bisenet.com/article/201604/158316.htm.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