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
(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綜合題難點解析(初級基礎知識)
王貞
綜合題考核知識的應用能力。初級基礎知識科目有三道綜合題涉及語言文字基礎知識,考生在這個方面的失誤大多與其語文基礎相關,偶然性較強而典型性不足,根據試題的參考答案一般就能理解失誤的原因及其糾正方法,對考點的分析往往起不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有鑒于此,本文擬著重對主要涉及專業知識的審稿題和著作權案例分析題進行解析。
(一)審稿的操作規范
本題需要考生按照審稿的基本要求指出短稿中的錯誤或缺漏。考生在做審稿題時不能如編輯加工題那樣標注于字里行間,也無須使用校對符號,審稿的操作方式是在有錯誤或缺漏的文字下方劃線后,再在文章兩側的相應空白處寫出錯誤原因或正確表述。在用語要求上,應當使用簡潔規范、表述明確的書面語,不可用口語及模棱兩可的說法。
(二)知識點梳理
審稿題注重出版專業內容方面的知識點考查。本題的短稿包含十處錯漏,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是出版的基礎知識和出版行政管理。考生需要熟悉《出版專業基礎?初級》教材(以下簡稱“初級基礎教材”)前兩章,特別是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下面我們詳細分析本題涉及的知識點。
1. 出版的定義與出版物的屬性
出版活動有三個基本要素——編輯、復制和發行,解釋“出版”一定要牢牢把握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短稿的第一句話遺漏了“復制”這個要素,沒能完整地界定出版的定義。
出版物具有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雙重屬性,精神產品屬性是其本質屬性。題中第二句話認定出版物“都是經過物質生產才形成的”,忽略了精神產品生產活動,顯然是有缺漏的。
2. 出版物生產經營單位的準入制度
登記注冊制是企業設立時由創辦者在按國家規定準備好有關條件后,無須行政主管機關的審核批準,就可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取得營業執照后便可以開展經營活動。在我國,出版單位、制作單位、印刷或者復制單位、發行單位都要經過出版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批方能設立,因此,我國對出版物生產經營單位的設立實行的是審批制(或稱“許可制”),而非題中所說的“登記注冊制”。
3. 重大選題和禁止出版的內容
重大選題是指內容涉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等方面,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會產生較大影響的選題,初級基礎教材第84—85頁詳細列舉了重大選題的范圍。法規提到的重大選題,常常以“有關”“涉及”等介詞開頭,表述沒有褒貶,如“有關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文獻的選題”“涉及黨和國家秘密的選題”等。重大選題并非不能出版,只是因為其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重大,而需要出版單位更加審慎地對待,在出版之前報國家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違反規定者需要承擔的是一般行政責任,通常為被責令改正、受到警告;情節嚴重的,則被責令限期停業整頓或吊銷出版許可證。
《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二十六條中列出了我國的出版物禁載內容(初級基礎教材第88—89頁有轉述)。對違法內容的描述,往往使用“宣揚”“煽動”“危害”等帶有貶義的動詞,如“宣揚邪教、迷信的”“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等。含有禁載內容的出版物是任何時候都不得出版的。違反規定者,一般要承擔較重的行政責任,主要包括責令限期停業整頓,被沒收出版物、違法所得,被處以罰款,被吊銷出版許可證等,情節嚴重到觸犯刑律,則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重大選題的范圍和國家關于出版物禁載內容的規定,是每一位出版工作者應當熟知的。因此,它們也是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的常考考點。
考題中常常會列舉幾個選題,讓考生判斷這些選題是否能夠出版,或者是否需要備案,兩種類型的選項穿插在一起,互為干擾,考生須認清它們的區別。本題第二段中提到的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選題和涉及民族、宗教內容的選題,都是必須辦理重大選題備案手續后才能出版的; 而“含有恐怖、殘酷內容”的未成年人讀物,根據《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是不得出版的,并非“謹慎出版”。
4. 各類出版物標志
出版物標志用于表明出版物的“身份”,共有兩種,對應不同的出版物類型。中國標準書號以ISBN為前綴,主要用于圖書、音像制品和非連續型電子出版物;中國標準連續出版物號由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以ISSN為前綴)和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以CN為前綴)兩部分組成,用于報紙、期刊和連續型電子出版物。因此,題中說中國標準書號以ISRC為前綴,并且認為其只能適用于圖書而不能用于音像制品與電子出版物,都是錯誤的。
ISRC原先是中國標準音像制品編碼(習稱“版號”)的前綴,1993—2009年間曾作為出版物的標準化識別代碼之一,用于中國出版的音像制品。但是,現在它是中國標準錄音制品編碼的前綴,而且該編碼不再作為出版物的標準化識別代碼。
5. 出版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
在出版單位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即編輯、技術編輯和校對,必須在到崗兩年內取得規定級別的職業資格,并按規定辦理登記手續,否則不得繼續從事出版工作。
出版專業職業資格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取得初級資格者,可以受聘擔任助理編輯、助理技術編輯或二級校對職務;取得中級資格者,可以受聘擔任編輯、技術編輯或一級校對職務;取得高級資格者,可以受聘擔任編審、副編審、技術副編審、高級校對職務。出版專業職業資格的等級與出版專業技術崗位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必須準確辨析。
題中最后一段混淆了初級職業資格和中級職業資格對應的職業崗位,并且在應取得職業資格的時間要求上表達得也不準確。
第77題計算簡答題描述了一個與著作權相關的案例。作者與出版社訂立圖書出版合同后,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就稿酬支付和所授權利的種類產生了爭議。我們需要運用相關的著作權知識來判斷孰是孰非,解答題目中的問題。
(一)正確理解稿酬支付的原則
出版單位在向作者支付報酬時,應當遵循平等、公平、等價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其中,協商一致原則尤其值得重視,因為這實際上意味著雙方都已認為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分配符合平等、公平、等價的原則。
協商一致原則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體現。雙方當事人出于真實的意愿約定如何付酬、何時付酬及付酬標準后,只要約定的內容不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和公序良俗,就應當切實履行。雖然國家版權局頒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下簡稱“《辦法》”)對圖書、報刊等出版物使用文字作品的付酬方式和標準作了規定,但該《辦法》第二條也明確表示:“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適用本辦法。”可見,在向作者付酬的相關事項上,當事人的約定優先;僅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才由第三方按照《辦法》規定的付酬標準和方式進行裁定。當然,《辦法》對出版單位與作者磋商稿酬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本題的案例中,有三個地方需要格外注意當事人的合意。
1. 付酬期限
本案中的出版合同已經約定“甲出版社在《老年保健手冊》出版后三個月內一次付清稿酬;如果圖書重印,也按此時間支付稿酬”。根據雙方在付酬期限上的這一合意,甲出版社在重印后五個月才付酬的行為,雖然沒有違反《辦法》的規定,但違反合同的約定,損害了作者的利益。
2. 重印時是否需要支付基本稿酬
關于涉案書籍重印時是否需要支付基本稿酬,仍要首先從合同的約定中尋找答案。根據題目中的介紹,合同中沒有特別針對這一問題的條款,但雙方一致認可基本稿酬和印數稿酬的“計付方式均按國家規定”。既然當事人沒有就有關事項作明確約定,其合意又指向了按法定方式付酬,此時就應當依照《辦法》的規定處理,即圖書重印時只付印數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
3. 稿酬的標準
在稿酬支付標準上,《辦法》一般都只給出了參考區間,而不是確定的數值,如版稅率的標準是原創作品為3%~10%、演繹作品為1%~7%;報刊刊載未發表作品按每千字不低于100元的標準支付。出版單位與作者可以參考這些規定進行協商后確定具體的支付標準,并遵照執行。但是,有兩項標準《辦法》明確規定了具體數值:一是報刊轉載、摘編其他報刊上已經發表的作品,付酬標準為每千字100元;二是印數稿酬的標準為每千冊按基本稿酬的1%支付。我們一方面要牢記國家規定的這兩項標準,另一方面也要明確它們仍然是合同的補充,只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適用。如果作者和出版單位經過協商有了另外的約定,還是要按當事人的約定。本案的印數稿酬標準就屬此例,因為出版單位和作者已經約定“印數稿酬的標準為每千冊付基本稿酬的2%”,所以就應按2%計付,而非法定的1%。
(二)熟悉稿酬支付的方式和計算方法
法定的稿酬支付方式有三種——版稅、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一次性付酬。其中,版稅是根據圖書定價的一定比例乘以一定冊數計算;基本稿酬加印數稿酬是先根據作品的字數按每千字若干元的標準計算出基本稿酬,再根據印數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計算印數稿酬;一次性付酬的計算方法與基本稿酬相同。
稿酬的計算方法并不復雜,只是結合出版工作的特點,對某些數值有特別的換算或者調整要求,稍有不慎便容易疏忽。因此,考生務必注意兩個“千”級數值單位的換算和四種因數的湊整要求,可簡稱“兩千級”和“四湊整”。
1. 兩個“千”級數值單位的換算
計算稿酬時,有些數值要先轉換成以“千”為單位,而不能直接用題中給出的自然數。
首先,計算基本稿酬和一次性稿酬時,因為標準都是每千字若干元,所以計算出來的作品字數要先折合成“千字”后,才能與標準相乘。第二,計算印數稿酬時,印數應該先折合成“千冊”后,再依次與百分比形式的印數稿酬標準和基礎稿酬總額相乘。
2. 四種因數的“湊整”要求
三種稿酬計算方法中,都有某些因數需要先行湊整的情況。具體來說是有三個“按千計”和一個“按千字作半計”。
第一個“按千記”,是指首次結算版稅時,若銷售數量不足千冊,要先按千冊支付,而在第二次結算版稅時再把多計的銷售數量抵扣掉。比如某書第一年銷售800冊,第二年銷售1300冊。計算版稅時,第一年的銷售數量應取1000冊,第二年的銷售數量則應當減去第一年多計的200冊,取1100冊。
第二個“按千記”,是按實有正文計算出的圖書基本稿酬付酬總字數中,不足千字的尾數應按千字計。實有正文總字數的計算,是把版面上的每行字數乘以全部實有行數。要特別注意的是,計算稿酬時的“正文”僅指作品主體,不包括書名頁文字、出版前言、目錄、凡例等輔文;“實有行數”意味著應扣去空白行;版本記錄頁標的“字數”,是指全部書頁的排版字數,比付酬字數要多,不能直接用于計算稿酬。本題的涉案圖書,“每個頁面排29行,每行排30字;正文部分共347面,其中各章末尾的空白行共有87行;出版前言2面,末尾空白16行;目錄2面,末尾空白18行”,而版本記錄中標“字數308千字”。實際上,題中有關“出版前言”“目錄”和“排版字數”的數據都是干擾因數,計算稿酬時可不予考慮,只要用每行字數乘以正文實有行數就可算出總字數,即30×(29×347-87)=299280=299.28(千字),再按上述湊整原則取計酬字數為300千字。可見,這里必須有調整數值的步驟。如果考生列類似40×30×(29×347-87)的綜合算式計算,實際上就漏掉了數值調整步驟,導致結果有誤。
第三個“按千記”,是計算印數稿酬時對印數要“不足千冊的部分按千冊計”。本題涉案圖書第一次印刷的印數為5200冊,即
5.2 千冊;因不足千冊的部分要按千冊計,就應計為6千冊。
第四個“湊整”稍有不同,不是“按千記”,而是“按半千計”。這是指報紙、期刊以一次性付酬方式計付稿酬時,作品字數不足500字的部分要按0.5千字計,而超過500字不足1000字的按1千字計。據此,如果某期刊刊載一篇5200字的文章,付酬時應計為5.5千字;而一篇5600字的文章,則應當計為6千字。
(三)明確合同的授權種類
作者基于創作作品而依法享有的著作權是一系列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總稱。著作權人在與他人訂立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時,一般不是將所有的財產權利全部許可給對方行使,而是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權利授予。使用作品的方式不同,被許可人需要獲得授權的權利種類是不一樣的:以紙質書刊形式出版作品,涉及復制權與發行權(在圖書出版合同里面常合并為“出版權”)的使用;將作品發布到信息網絡上供用戶瀏覽或下載,涉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使用;改變作品的表現形式(如將小說改成劇本),則涉及改編權的使用……出版者若想以不同的形式傳播作品,一定要事先在出版合同中獲得相關權利的授權。本題中,作者授權甲出版社“在國內以紙質圖書形式出版《老年保健手冊》中文版的專有出版權”,因此甲出版社僅獲得了該作品復制權與發行權的使用授權。后來甲出版社在網上發行電子書,涉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使用,但該出版社并未得到作者對這項權利的使用授權,是擅自而為,所以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四)注意法律用語規范
日常工作中,關于著作權問題有一些通俗的說法,只要不影響準確交流,這些說法也還過得去。但是在合同或其他正式文書中用詞必須嚴謹,避免通俗說法。解答本題時,很多考生對兩處法律用語未能準確表達,需要改進。
一是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很多人都使用了“電子版權”“網絡版權”“電子書授權”等不夠規范的說法,能正確答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考生寥寥無幾。
二是關于“侵權”與“違約”。有一些考生在答題時將出版社未經許可在網上發行電子書的行為僅僅界定為“違約”,這是不妥當的。“違約”主要是指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約定不履行義務或履行義務有瑕疵;“侵權”主要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著作權人享有許可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傳播其作品的權利,他人有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在網絡上傳播其作品的義務。這互為相對的權利和義務并非源自本案中甲出版社與作者的合同約定,而是來自著作權法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定。因此,甲出版社未經作者許可而在信息網絡上傳播其作品,是一種侵權行為。
(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業界聲音〉〉〉
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1月3日,2017年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上午,與會人員列席全國宣傳部長會議,認真聆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下午,中宣部副部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黨組書記,國家版權局局長,中央電視臺臺長聶辰席代表總局黨組在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工作會議上作工作報告。總局領導田進、閻曉宏、孫壽山、童剛、吳尚之、王庚年、閻曉明出席會議。田進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