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學角度看“問題與主義”論爭"/>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夏詩卉
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第31號上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研究些主義》一文,強調一點一滴地改良,要求多提出一些問題,少談一些紙上的主義。正在昌黎避難的李大釗看到此文后,馬上寫了《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寄給胡適,胡適將它等登載在《每周評論》第35期上。李大釗在這篇文章中針對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觀點,指出:“解決社會問題必然離不開主義,所以我們的社會運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這是交相為用、并行不悖的。”
李大釗這篇文章發表后,胡適又寫了《三論問題與主義》、《四論問題與主義》的文章,堅持實驗主義的立場。[1]
假設我們回歸當時的情境,筆者認為,在當時,胡適拉開“問題與主義”這場論戰的序幕并不是主動的、有意識的、先知先覺的,他反而很可能是被動的、無意識的。
“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并非是口頭上、面對面的口舌激戰,而是胡適與李大釗在一份報紙《每周評論》上展開的。《每周評論》是一份小型的4開周報,它是以評述時事和發表政論為主的政治報,以不談實際政治問題為基本方針。[2]
從媒介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每周評論》作為一份報紙,就必須按照發行周期生產定量的內容,如此才得以運營下去。基于此筆者妄意揣測,或許在當時胡適也只是出于經營報紙的目的,同時為了完成自己作為主編的職責,恰巧自己又有點話可說,就針對當時社會上的一些傾向,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寫出了一篇《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并非有意挑起論戰。
《每周評論》是一份專門評述時事和發表政論的報紙。而這份報紙的媒體定位(即辦報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是背離胡適的意旨的。
唐德剛先生譯注的《胡適口述自傳》中胡適說道:“在某種意識上說,這張小報的發行原是尊重我只談文化、不談政治的主張……我并且特地指出我們要‘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由此可見,胡適最初對這張周報的期許是希望將它打造成“純粹的文化的報紙”,而陳獨秀和其他幾位北大教授恰恰相反,他們將《每周評論》辦成了專門討論政治的報紙。[3]
羅志田先生在《再造文明的嘗試:胡適傳》中分析各種原因來證明“胡適發下不談政治不做官的誓愿可以是確有其事,惟本不全出于己意”,順著羅先生的思路來看,胡適心底或許是有那么一點癢癢,他還是想“談點政治”的,但就算他想談政治,想必并不愿徹底貫徹《每周評論》的辦報方針——整天專論時事及政治。
“問題與主義”作為一場著名的文人論戰,它無疑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但若回歸當時的歷史情境,我們會發現,這場論戰雖然重要,但它置于自身所處時代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或許沒那么大。
在人們慣常的印象中,“論戰”之所以能夠稱為“論戰”,起碼得像一定的樣子、具備一定的格局。也許正是受“論戰”這個詞匯背后附帶的復雜意象的影響,人們傾向于認為“問題與主義”這場論戰交戰的雙方——胡適和李大釗之間沖突很大,勢不兩立。但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激烈的沖突相比于溫和的妥協而言,更易被人們重視:一是因為其引起了顯見的改變,更吸睛;二是因為沖突本身就有很好的戲劇效果和轟動效應,更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人們在主觀上就會覺得它很重要。
論戰雙方,一個站穩了“問題”的立場,一個站穩了“主義”的立場,這仿佛沖突夠大了。然而,他們之間的觀點還是互有包容的,并不是一個吵著只許“談問題”,一個鬧著只肯“談主義”。
胡適在《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中的“多談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呼號,以及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的“所以我們的社會運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這是交相為用、并行不悖的”的表述皆承認了“問題與主義都要談、只不過輕重次序需要區分”的共識。
“問題與主義”之爭劍指當時中國思想界最關注的問題,即“社會的和經濟的問題,也就是民生問題”。 可以說,這次論戰并沒有太大的獨創性,因為當時中國新舊各政治力量和思想流派關注的核心問題還算比較接近。交戰雙方胡適和李大釗的名人光環,以及發表其言論媒體《每周評論》的大名氣,才使得這次論戰“顯得”更加矚目。
另外,胡適的抽象思維能力極強,擅長將復雜事物簡化及概念化。他將當時思想界關注的核心問題抽象為“問題與主義”這個終極議題。毫無疑問,在傳播效果上,簡短的口號完勝冗余的長篇大論。
以上可以看出,“問題與主義”這場論戰在當時的確是重要的,它就像是當時思想界萬千爭論話題的“集大成者”,指出了核心的話題,引起了之后更大規模的討論;然而,換個角度來看,這場論戰之于當時的思想界,或許又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若不是得益于胡適和李大釗的名人效應、承載它的媒介《每周評論》的名氣以及“問題與主義”這樣簡潔有力概念的傳播,它很有可能只能湮沒在當時思想輿論界的萬千論戰之中。
[1]方曉紅.中國新聞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116.
[2]方曉紅.中國新聞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115.
[3]胡適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8(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