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維
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一個鮮明的伴生現象,這就是新聞媒體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可以說,沒有媒體的伴生就沒有現代社會的出現和發展,這一特征還將長期持續下去。
在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中,報紙是最先出現的。其后在廣播和電視相繼出現并迅猛發展的過程中,都對報紙形成過巨大的沖擊,但是報紙都在與其競爭中,找到了自身新的位置,最終與新的媒體以各自的新角色各安其份、各得其所。
但是如今,報紙所面臨的競爭狀況卻不同以往,伴隨著互聯網媒體的不斷攻城略地,生發了多種媒體形態,微博、微信、廣播APP、知乎、微信公眾號等都紛紛登臺亮相,令人應接不暇。無論是報界同仁或是其他媒體人士,無不對報紙的前途抱有強烈的擔憂。
這種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報紙的有用性大大下降。新聞產業的根本優勢就在于讓讀者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得“最新”的信息。互聯網新聞產業出現后,幾乎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將發生的事,以不經過任何加工處理的形式第一時間呈現給受眾,這就使得生產流程、印發傳播流程都很長的報紙,一下子有了被擠到墻角的感覺。有些行業性的報紙,全國只能有一個印刷點,報紙到達讀者手中短則三兩天,長則一個星期,讀者如果還有打開報紙去閱讀的興趣,那一定不是尋找“快”的東西。當然,失去“快”的特性,報紙的有用性必然下降。
第二,報紙廣告份額的持續下跌。既然社會有了認為報紙的有用性大幅下降的認知,那么廣告投放者對報紙的投放興趣減少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第三,報紙讀者的快速減少。在快節奏的當下,人們的閱讀時間不是能夠輕易延長的,既然大家的眼球被互聯網類新媒體大量吸引,對報紙閱讀時間的“擠出效應”就顯得非常突出。不容置疑,報紙讀者的快速減少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第四,內部各類問題被激化。在中國,由于媒體多屬國有資本的體制特點,原本較為穩定的特點本是其一大優點,但過于穩定也使得其一直存在著人員知識老化,往往不容易適應新變化,難以接受競爭等固有的弱點。現在與互聯網媒體相比,報紙又因為印刷、發行等有形環節,使得運營成本高漲,加之廣告額下降,業務收入一時又難以在廣告之外取得突破。支出多、收入降,人員知識結構難轉變,更加上士氣受影響,內部的各類問題必然有被激化的可能。
報紙面臨著互聯網新媒體的巨大沖擊不假,但國人從來都講要因勢利導,如果能夠借助互聯網媒體本身的優勢,發展傳統媒體加互聯網媒體融合發展的“融媒體”,未嘗不能取得新的發展空間。這個思路對于行業類報紙媒體,顯得尤其具備價值。
第一,行業類報紙受到互聯網新聞的沖擊沒有普通報紙媒體那么大。互聯網媒體傳播速度快是不假,但它的“快”主要是體現在對社會類時政類新聞的傳播方面,受此正面沖擊的應該原是都市報、晚報等一類報紙。行業類報紙原本不是靠“快”來生存,它的立身之本,原在于對行業的深耕、引領和服務方面,互聯網媒體中雖然也出現了大量的細分的對專業領域的小眾媒體,但這反而證明行業類的信息服務媒體仍有市場,有著存在的必要。
第二,國家的新聞體制使得行業類報紙仍有著體制優勢。國家政策規定只有新聞單位才有新聞采訪發布權,行業類報紙作為國家新聞媒體隊伍中的一員,這方面所具有的優勢當然得到了保持。
第三,行業類報紙在行業的資源和形成的品牌優勢沒有消失。一般來說,由于歷史淵源,各家行業報紙都有著長期的立足行業、服務行業形成的資源,這包括對行業發展規律的深度把握,團結了行業上下各類領袖人物,這些重要的資源不是三兩年能夠聚集,也不會三兩年就失去的。這就是各家行業報紙的品牌優勢。
第四,嫁接互聯網媒體的優勢,來改造和調整行業報紙的報道和運行模式。
互聯網媒體的優勢除了快之外,對于行業服務來說就是可以細分切塊,可以具體入微。對于傳統行業報紙的運營,要在此思路下進行轉變,具體可以三種思路來調整:
一是“化重為輕,少紙多電”。即在運營成本高、運營流程長的報紙出版發行上壓縮邊際,保持核心形態,不在此求大利,也不在此投入過多資源。在此前提下,減少在有形紙媒上的消耗,大大增加各類互聯網的電子媒體形態,網站、APP、微博、微信等各類傳播形式,只要能創造出市場就果斷推出。
二是“針對需求,細分服務”。這就是要利用對行業需求熟悉的優勢,仔細研究各類需求,推出具體服務。一個大行業,從上游到下游,從企業管理者到生產第一線班組工人,各道工序、各類人群、各種產品都有著不同的話題、信息和服務需求。對于這些需求就可以利用互聯網媒體小快靈的特點,發動報社所有人員人人包干,創辦相應的媒體形式與其對接服務。這樣既切合需求,又能調動報社原有的人員資源,可以說是既抓住了跑到互聯網中的原有客戶,又讓傳統的行業報紙媒體轉型到為客戶所接受的狀態。
三是“盯緊資源,項目落地”。鑒于行業報長期在所屬行業內精耕細作,積累了雄厚的人脈和品牌資源,其公信力影響力上下都有共識,能得到業界甚至主管行業部門的認可。所以如果能及時把握行業政策信息,可順應行業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策劃一些對接項目,宗旨是服務于行業,擴大自身影響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做能夠與自身現有優勢資源對接,能夠落地的項目,否則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很難做深做透,難以實現預期效果。
近年來,“融媒體”的概念已經被業界廣為接受,紙媒的出路只能是接納和融合其他多種媒體形態,變單一媒體競爭力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這才不失為一種審時度勢的選擇。我社是一家有影響力的行業媒體,多少年來在眾多紙媒中守一方水土,沒有生存的壓力。而面對近年來突如其來的變化,也不得不考慮如何擺脫困境。
在筆者看來,融媒體只是一個運作模式,并不是獨立的實體,于紙媒而言,它是具體工作項下的一個科學方法,具有集約和高效的特點,也是具有實操價值的。在我們的工作中也得到了佐證。結合我們紙媒的現狀,想談幾點認識。
一是與傳播的融合。應該說,我們的網站建設啟動時間較早,在與報紙追求相同的新聞價值理念的前提下,在內容上既強調共同性,又不追求絕對的統一,二者互為借鑒,取長補短,相得益彰,而近年興起的自媒體等社交網絡平臺同樣沒有缺失,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渠道同樣為內容的傳播增色添彩。同時,紙媒體的內容資源優勢和新媒體及時性、互動性強的特點,在傳播的同時,均得到了體現。
二是與資源的融合。結合我們在行業中的資源優勢,幾年前,我社策劃了一個大型電視片的項目。如果說,策劃之初并沒有明確這是一場融媒體的盛宴,而項目的結果卻讓我們嘗到了甜頭。在不經意間這種融媒體的體驗為我們增添了信心。去年底,這個項目的后續部分啟動,我們主動沿著融媒體的路徑,充分調動線上線下資源,報紙、電視、互聯網、社交網絡平臺資源互為整合,互為利用,使傳播價值得以全面提升。
三是與經營的融合。以前我們依靠單純的紙媒體,在與客戶談廣告價格上沒有靈活性,只能單純地打折。而融媒體的介入,變成了多種傳播形式為一個項目服務的局面,實踐證明:這種以不同的形式、手段和方法推薦給客戶的項目,不僅價格會提高很多,而且會讓客戶的認可度大大提高,為客戶的服務能力大大增強。
總之,走向融媒體發展是傳統媒體的轉型方向,如何轉型難有通用的模式,對于我們行業類紙媒來說,應著力資源整合,增強新聞內容的公信力,保證在業界的權威媒體地位,同時著力新媒體的發展,通過新的媒介形態、新的傳播渠道,滿足多元化需求,才是化危為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