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小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新媒體中的數據較多,通過網絡平臺,多數信息制作精良,給人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紙媒若想拓寬自身的發展空間,必須對新媒體的思維方式加以重視,并從其視覺制作方面汲取富有價值的部分,做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獨具特色的紙質媒體。
新媒體與傳統的媒體相比,有著諸多優點。信息傳播已經從單純的視覺傳播過渡為視覺聽覺觸覺等相結合的信息傳播,且新媒體已經成為了當今視覺設計的理想載體,新媒體集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為一體,帶給人們豐富多樣的視覺體驗。
首先,在所有類型的大眾傳播媒介中,紙媒的一些優勢在新媒體的浪潮中已經不斷消失,例如,傳統紙媒中內容較為豐富,且價格便宜等特點。同時紙媒的劣勢被放大,如紙媒傳播互動性較差,實效性不強等。[1]
紙媒中的視覺表達能力有限,仍然秉承著傳統的方式,沒有任何革新與變化,更是不會帶給人新意,相對新媒體來說,視覺設計單一,版面老套,冗雜,新環境下很難吸引讀者取閱。
現階段,新媒體中各類圖片,文字,視頻等交相融合,形成了新型的新型組合形態,在信息化的社會里,人們的審美需求明顯提高,對視覺體驗的相應增強,紙媒如果想在新媒體時代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適當的放大視覺元素,引起受眾群體的廣泛關注。我們從三個方面介紹傳統紙媒借鑒新媒體視覺優勢的方式:
1.瘦報化
新媒體下的移動媒介,最大的特征就是便捷化,例如智能手機等設備,人們隨時隨地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我們對書店的顧客進行購買情況調查,發現大部分圖書顧客傾向于購買輕便較薄的圖書,因此紙媒如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進行“瘦身行動”簡化信息,精簡內容,使人們更好的閱覽。
對于報紙的體積和外表形態,也可以進行充分的簡化,例如,在2002年,以《南方日報》為代表的一批報紙印刷商將報紙的寬度減少了5厘米。人們攜帶報紙如同雜志一樣輕便,且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讀者在閱讀時更加方便。
對于大型報紙翻閱困難等問題,使用小型報紙更加輕便。人們在車廂里,路途中,可以隨時取閱報紙,人們的閱讀欲望得到滿足,當今,很多傳統的大型報紙如《青年參考》等已經逐漸的改變成為小報形式,板式更加豐富,并保留四開的版面大小,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傳統的紙質報紙畫面較為瑣碎,嚴重影響了報紙等紙質傳播介質的美觀性,瘦報化的同時,也應該簡化報紙的畫面內容。報紙在視覺設計選擇中,必須選擇吸引讀者的內容,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在視覺美感重要性日增的當今社會,紙媒編輯人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素養,從新媒體中汲取色調精華,打造具有美感的畫面。在視覺方面,新媒體采取了分類融合的設計手法,不同的軟件如微博,微信等,其上的視頻和文字背景等皆與主題相扣,視覺元素運用方面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個性色彩較濃,主題明確等,對于紙媒來說,可以確定報紙的具體定位和報紙主題,讀者的閱讀需求等,選擇合適的圖片,選擇擁有高超技藝的攝影師,并創新攝影業務,選擇角度獨特,新穎引人的照片,可以防止在突出的版面位置,另外,對于版面的設計變化必須突出視覺的主導作用。嚴禁出現色彩的亂用現象,對于版面的設計需要做到美而不亂,亂而又整。[2]
2.版面設計立體化
新媒體借助于技術的獨特優勢,設計的新聞信息在表現形式上兼具視覺,聽覺等,給人立體變化的感覺。立體化的新媒體設計,使得信息更加逼真有趣,紙媒也應該借鑒其視覺特點,實現閱讀的輕松化,現階段,有些報紙嘗試使用巨幅照片等,營造立體化的報紙空間感受,采用多個創意化的圖片,帶給讀者強烈的視覺體驗。例如《十堰晚報》等已經逐漸的推出了3D報紙,人們可以借助3D眼鏡進行報刊的閱讀,其中形式獨特,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超文本
對于新媒體來說,超文本是新媒體的重要特點,新媒體使用超鏈接的方式,不同類型的文字和圖案組合交織在一起,人們可以在了解新聞內容的基礎上尋求更多的信息,紙質媒體雖然沒有新媒體的技術支持,但是也可以在相關內容的最后設置超鏈接,提供與事情相關的社會背景,人們可以了解更多知識,拓寬自己視野。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紙質媒體向新媒體視覺表現借力的重要途徑。
當前紙媒傳播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有些編輯在刻意的加大圖片內容,縮小文字的比例,導致紙媒報道中多出現病句等現象,紙媒中新聞內容的準確性,生動性等被忽略,導致紙媒的人氣逐漸降低,紙媒的根基在于使用準確生動的文字語言描述整個事件,不僅需要講求文字的規范性,語法嚴謹,書寫正確,還應提高編輯人員的水準,糾正其中問題,促進傳統文字傳播的發展。
在新媒體的廣泛傳播下,傳統紙媒的生存堪憂,新媒體在信息獲取和視覺設計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紙媒如想屹立不倒,必須充分汲取新媒體的視覺優勢,在自身紙質傳播的基礎上,進行報紙的瘦身與立體設計等,實現紙媒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1]范以錦.紙媒繼續生存的理由和空間[J].新聞與寫作,2016(05):46-48.
[2]劉海貴,庹繼光.生存危機中的紙媒著作權維護路徑探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0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