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光慧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播媒介形態形式多樣。如今普通民眾可以通過手機、微信、微博、網站等發布信息。新聞傳播的主體由新聞媒介人員轉向了普通大眾。人人都成為了傳播者和信息發布者,有文字、圖像、視頻等各種報道方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具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廣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在臺風新聞報道中,大眾對臺風動態的需求是迫切的。由于臺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破壞力,及時了解臺風路徑、雨情風情,消除臺風恐懼,提前防抗臺風,已經成為大眾的迫切需求。而新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的特點剛好迎合了大眾的需求。
實際上,在福建省內各媒體對臺風新聞的報道中。新媒體報道已經成為臺風新聞報道的主渠道。以今年登陸福建的臺風“納沙”“海棠”為例,從臺風的登陸,到最后的消亡,消息的來源都是些主流媒體設立的新媒體或者氣象機構自設的新媒體。
臺風“納沙”“海棠”不到24小時內接連登陸福清市,在此次新聞報道中,看到了新媒體發揮了大部分信息發布的主渠道。《福建日報》以旗下APP《新福建》聯合東南網、海峽網做了臺風直播,《福州日報》以旗下APP《掌上福州》為載體也同樣了做了直播,兩家媒體都在發揮了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向社會大眾準確傳播了臺風動態信息。
此外,各家媒體旗的公眾號也紛紛發布實時信息,滿足了民眾臺風信息的需求。利用新媒體發布時時臺風信息,也已經成為各地政府抗震救災的一個重要手段。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就認為,“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它與突發事件有著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發即報、滾動播報”。
新媒體的勃興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陷入到時時面臨挑戰的嬗變格局中。在福建省近年來的臺風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發布信息渠道,但是作為傳統新聞生產者,傳統媒體依在傳播中依然占主導地位。
雖然信息渠道多元化,傳統媒體作為專業化的新聞生產機構依然具有無可取代之處,如擁有專業化的采編隊伍,豐富的人脈資源和作戰經驗及職業素養,在大眾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公信力等,臺風報道中依然發揮能主流的聲音。
《福建日報》、《福州日報》、《海峽都市報》、《福州晚報》等傳統媒體紛紛在自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如在微博上開設官微,通過微信建立公眾賬號等,在網站、微信平臺做臺風新聞直播等等,這是傳統媒體面對受眾新信息消費趨勢的應然舉措。
傳統媒體在憑借專業化知識和公信力,在臺風自然災害中有能力進行廣度和深度的延伸。無論是去年臺風“尼伯特”“鲇魚”還是今年臺風“納沙”“海棠”,《福州日報》、《海峽都市報》、《福州晚報》等傳統媒體都推出專欄,每天多個版的規模進行深度挖掘,報道臺風導致的損害,社會各界的救援行動以及在救援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滿足了社會大眾對災害的重新認識。
除了傳統紙媒外,廣播、電視在發揮各自媒體優勢中,繼續充當著報道的主力。電視臺往往可以開辟欄目進行新聞直播,及時傳播臺風動態、受災程度。而廣播成為很多車主保證安全出行的一個保障。
綜上,新媒體可以基本滿足大眾對臺風動態的基本需求,然而新媒體的生產者或發布者很大一部分是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無論是新聞發布者,還是臺風報道的廣度性和深度性,傳統媒體依然是臺風報道主力。
與之前單靠廣播、電視、報紙的傳播力不同,新媒體的出現更加迎合了大眾對訊息的需求。便捷、快速的新媒體,在突發事件面前顯示出自身實時更新和極速擴散能力。但是新媒體作為信息的集散地,信息來源多樣化,信息爆炸帶來信息質量的良莠不齊,同樣會導致網絡謠言的發生。
僅2016年臺風“尼伯特”登陸福建期間,微信、微博就出現了十多條謠言,如“福建閩清縣水庫潰壩”、“福建晉江寶龍廣場地下車庫被淹”、“廈門海滄大橋將封橋?”“閩清洪勇士劉景泰在下游被救”等,造成了當地恐慌,給抗洪救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謠言最終都被傳統媒體一一辟謠。
可以說,網絡謠言的出現凸顯了傳統媒體其無與倫比的專業優勢,也更加凸顯了融合新聞的必要性。以福建省為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者融合已成為臺風報道的新模式。《福建日報》、《福州日報》通過多媒體收到對臺風登陸過程的直播外,在報紙的重要版面對臺風災害進行了深度分析。
融合新聞又稱多樣化新聞,意指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的新聞傳播活動①。在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中,傳統媒體應第一時間通過其自身的新媒體平臺傳遞即時信息,并根據受眾及時更新,滿足大眾對信息的需求,然后再通過綜合整理為公眾提供深度解析。
綜上,在臺風災害的新聞報道模式中,著眼于新聞報道的需要和迎合大眾對臺風訊息的需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各取所需,以前所未有的合作姿態投入新聞報道,構建起了“融合新聞”這一新的傳播模式,對未來災害突發新聞報道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蔡雯:《試論“融合新聞”的特點與運作》,《新聞戰線》,2007,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