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洋
在新媒體時代,許多媒體都講民生新聞作為追求的重要方向,將媒體走入百姓生活,從百姓身邊的小事入手,關注百姓的冷暖。但是媒體報道的民生新聞能否得到百姓的認可和共鳴,是否能夠解決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各種利益問題,是值得新聞人思考的問題。因此,探究民生新聞的立腳點具有現實意義。
從實踐來看,民生新聞就要講以人為本當成新聞傳播的理念,要真實展現出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只有經過全景揭示,才能夠非常準確在現百姓的生活,完整的保真新聞各項要素。
比如在2017年7月14日報道《探訪山西忻州“空心村”》,就將鏡頭對準農民的現實生活,年輕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走出農村走向城市,他們承受著激烈的社會競爭、生存壓力等,而默守在農村的老人承受著寂寞、孤獨;新聞人以“生活主題是人、而人的主體是普通人”這個理念,要通過新聞在現老百姓的生活,通過充滿人文關懷的媒體追求,構造出一部部由老百姓抒寫的歷史。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能夠得到許多人共鳴,通過他們身上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影子。從“空心村”這個報道,就能夠讓許多“城里人”想到自己年邁的父母。從以人為本的視角去關注現實,讓人們的生存境況、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與關懷,同時還要讓人們從心理上去接受,被廣大觀眾所接受與喜愛。這種立腳點的成功,就在于得到廣大觀眾的同感,通過紀實手法真實的、全景展示出“小人物”生存的環境,引起社會共鳴。
由此可見,民生新聞要達到報道的效果,就必須要以親民作為立腳點,選擇內容上要真實在現新聞報道人物所處心理及生存環境。如果僅僅從表面上去關注,或者為了提高媒體賣點而一味重視情節,這種報道不但無法打動讀者內心,更無法體現出報道的真實狀況。這種新聞,也不能夠和“民生”沾上邊。因此,新聞報道和民生的有機集合,就應該為全景式展現出老百姓的現實生活。
從許多讀者反映發現,很多民生新聞雖然好看但是卻不過癮。事實上,觀眾都希望從新聞事實中去探究蘊含的深意。讀者不僅僅是想全面了解整個過程,還想熟知背后的故事。這對新聞人提出更高要求,就要求新聞人對新聞深入分析與挖掘,對新聞進行深度報道。比如2015年,我們報道了太原老軍營小區居民私自占用便道,設立鎖樁便于停放車輛。這種行為屬于嚴重私自占用公共資源,應該嚴禁。播出不久,有一些市民打電話說曝光后該現象確實被清除了,但是過去的便道卻成了停車場,大家都將車停到此處。顯然,市民們給新聞人提出一個深度的新聞命題,因為停車難是當今各個城市的一大難題;為此,我們聯系市環保部門、交通部門等各個主管部門,通過行政監督與輿論監督結合的手段,對機動車占用非機動道路行為進行整治,并深入追蹤報道。看完這些報道后,很多觀眾都打電話,說這種亂停亂放、占用便道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因這些報道要講到要害、要有理有據。一檔民生新聞,應該有故事、有信息、有高潮。猶如一桌菜,只要有一道特別可口的飯菜,就給人一種不虛此來的感覺。對這道菜記憶非常深刻。這種深入報道,就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如果媒體一味報道政壇要人、電影明星與社會名流的趣事,或報道普通人只是捕風捉影,缺乏實質性深度報道,必然會影響報道的真實性。深度報道不但屬于一種民生新聞,還能夠通過這種新聞中所含內涵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通過前景模式還原百姓的現實生活,客觀滿足老百姓內心需求,因此通過深度報道就必須要獲得真實的一手材料。對于民生新聞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在此基礎上深度報道才能最大限度滿足老百姓對民生新聞的真實需求,才能發揮媒體的服務社會職能。
堅持黨性原則,即民生新聞要體現大社會,要能夠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例如深受大眾關注的住房、醫療及大學生就業等各種問題。這些新聞雖然屬于百姓生活在現,但是超越了“柴米油鹽”范疇,而且幾乎關乎到了所有的人,屬于人們比較關注的根本利益與社會問題。這些大民生范圍廣、題目大,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個地方的問題。比如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問題、就業問題等等,這些就需要新聞者從實際出發,以黨性為原則,深度報道社會問題。
[1]姚亮.電視民生新聞結合新媒體影響力的幾點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4).
[2]王翎子,楊明松.守“實體”開“網店”新媒體環境下地市臺新聞節目創新策略[J].傳媒評論,2014(6).
[3]徐慧瑩.淺析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以民生新聞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20).
[4]文緒.黨報在新媒體事件中新聞報道范式的轉變[J].管理觀察,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