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婉晶
民生新聞是將群眾作為傳播對象,以社會生活及生存空間為報道內容關系群眾生活、生計、生活冷暖的一種新聞體裁,通過大眾化的語言進行新聞的傳播[1]。民生新聞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也是以維護大眾的利益為準則的,因此,在民生新聞的采寫過程中,需要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全面性,讓群眾能夠及時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對黨的方針政策進行貫徹,同時真切的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與要求,因此,必須堅決避免民生新聞的庸俗化。
新聞工作者要想避免民生新聞采寫的庸俗化,就需要不斷進行學習,提升自身的新聞素養,增強工作中的責任感,要想對黨政工作進行準確的傳達[2]。新聞工作者首先就需要對相關政策有一個深入的了解與認識,不斷學習新聞理論與政治理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將時政轉變為新聞傳播到人民群眾之中去。在進行民生新聞采寫的時候需要真實的深入到社會群眾之中去進行采訪,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將新聞的觸角深入到一些偏遠地區甚至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地方,追求新聞的真相,為人民群眾還原事件原委。只有提升自我的文化及道德素養,才能增強新聞采寫的真實性、客觀性,并且從大眾的角度去進行新聞的報道。
新聞都是源自日常生活的,新聞工作者要想捕捉到新聞信息就需要具備足夠的新聞敏感度,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新聞線索,通過自己敏銳的視角去采寫新聞事件,并且確保新聞的典型性及思想性[3]。在新聞采寫中需要適當的進行取舍,找到人們真正關心的內容,提升新聞內容的參考價值,從小處著眼,向大方向延伸。比如《儒岙鎮開展愛心桃樹認領活動》的系列報道,儒岙鎮團委、計生協會及紹興市交通局為了幫助困難戶王大姐,發起了桃樹愛心認領活動,幫助王大姐照顧桃園、運輸桃子,而儒岙鎮團委、計生協會的成員代表將3大箱愛心桃子送給了春泥計劃中的30多位留守兒童。新聞報道的雖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卻飽含溫暖與深情,讓人們深切的感受到了愛心、公益的力量,散播正能量。新聞工作者能夠從日常小事著眼,憑借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挖掘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事件。在新聞采寫報道結束后,新聞工作者還需要根據讀者的反饋去進行經驗教訓的總結,從新聞的選材、內容、語言等方面進行反思,促進新聞采寫的科學化發展。
民生新聞的報道形式是多樣化的,不應該局限在一種模式之中,應該更多的通過故事性的敘述方式去講述人民群眾自己的故事,甚至是以聊天的方式講述新聞,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增強新聞的吸引力[4]。比如《新昌首塊全國殘疾人飛鏢錦標賽金牌背后的故事》這一新聞報道,就是通過新聞故事化的手段進行新聞的采寫與報道的。采訪對象是一名殘疾人,在新聞采寫中并沒有過分的突出殘疾人這一符號,摒棄了獵奇心態,更多的是對新聞對象的訓練過程及參賽心態進行描寫與講述,傳遞了一種“殘疾人與普通人沒什么區別”的正能量,這樣在讀者閱讀之后,就不會留下一種“殘疾人”的印象,而是在金牌獲得者的身上體會到了堅持不放棄的拼搏精神。這種故事性的民生新聞,還比較適合在微信公眾平臺或者微博客戶端進行報道,新聞具備的故事性能夠更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閱讀新聞的過程中,探尋新聞事件的進展狀況,這種基礎真實新聞事件的故事,能夠很好的避免新聞采寫的庸俗化。
在民生新聞的采寫中,應該通過對新聞人物及事件的感人報道突出報道效果,通過記者與當事人面對面的交流,能夠獲得更多的新聞細節,了解到感人事件的起因、經過與結果,探尋到新聞事件的細節內容,通過對細節的描述,表達出真實的情感,避免過度的夸大其詞,不能虛情假意,更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去故意編造虛假新聞,要用真摯的情感去感動新聞受眾,通過對人們生活中真實事件的報道傳遞正能量,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比如,因為一些對城管人員的負面報道,使得人們對城管這一群體始終存在一種偏見,認為城管就是欺壓群眾的“惡勢力”,總是敬而遠之。但是《紹興一少女急性休克昏倒在地,執法隊員送其就醫》的新聞報道,卻打破了人們的偏見,三位執法隊員及時伸出援手,為少女的生命續航,這一事件在網絡報道之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紛紛為執法人員的行為點贊,打破了人們的固有偏見,傳遞了生活中的正能量。
在新聞事業的繁榮發展之下,新聞工作者需要更加關注民生新聞的發展,深入到民生領域加強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在民生新聞的采寫過程中需要積極維護人民的權益,表達人民的智慧,在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實現民生新聞采寫質量的不斷提升,避免民生新聞采寫的庸俗化,努力貼近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寫出內容飽滿、有內涵的新聞,真正的體現出民生新聞的價值。
[1]邱晰.試論新聞采寫中的人本理念[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8):89.
[2]李靜.民生新聞采寫技巧探討[J].新聞傳播,2015(13):78.
[3]何艷輝.試論電視民生新聞的采寫誤區及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5):159.
[4]鄧顥然.試論電視民生新聞的采寫誤區及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6(14):43.